探究高校發展模式及抉擇
時間:2022-04-18 03:20:00
導語:探究高校發展模式及抉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高校在抓住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與時俱進,科教興國,謀劃發展時,必然會遇到困難或者面臨著競爭和挑戰。本文從選擇合理的發展模式,準確定位,明確目標,深思熟慮,謀劃發展方面探討高校發展模式及抉擇問題。
關鍵字:高校發展模式準確定位謀劃發展實事求是
當高校在其發展的實踐中遇到了困難或者面臨著競爭和挑戰,感到了壓力的時候,就要對未來的行動重新考慮,作出新的策劃。同樣,高校的發展即使處于正常狀態,客觀環境發生變化,高校的發展就出現新的發展機會,并與時俱進,修訂發展規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快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對人才的需求趨向多規格、多類型;高等教育趨向大眾化。科教興國,國興科教興。不論何種類型、何種層次的高校,適時抓住千載難逢的歷史發展機遇,深思熟慮,謀劃發展,規劃未來在高校管理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并將成為一項經常性的工作。
一、選擇合理的發展模式
高校發展的合理模式必須把規劃貫穿于高校的決策之中,與社會進步、科技、經濟發展相聯系。不但利用過去的成果、經驗,而且又重視、利用對今后工作的指導作用。這樣就可能處理好過去與現在、當前與長遠的關系,既能保持相對的穩定性、現實性,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適應性,力爭獲得最優的辦學效益和發展空間。
高校發展的模式因自身的實際情況不同而存在差異,但必須重視發展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1、確定正確的指導思想,并貫穿于整個工作的全過程。
2、發展模式與高校的整體目標、方向相一致,并具有現實性、邏輯性和創造性。各要素系統整合合理、科學、符合實際,并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3、正確處理過去與現在、當前與長遠、過去與未來的關系。
4、提高現代信息的利用水平,做好全局性的工作,穩步發展。
5、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保持活力。
二、準確定位,明確目標
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大學,就得有一個總體發展目標。首先在教育體系中找準位置,根據已有的辦學條件和特色;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需要;高等教育與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定位,確定發展目標和方向。也就是說,目標既要為學校的發展解決行為定向問題,又要為高校的發展解決行為定位問題。就目標而言,它其實是一個目標群,一般包括基層部門發展目標;總體發展目標和戰略發展目標。
制定發展目標時,需要的各種背景材料、相關信息、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復雜性、時域的動態性和非線性等,往往使決策者的主觀判斷、創造性、創新性、超常規性、跨越性在目標形成中有重要作用。片面地強調依賴定性分析、直觀判斷、經驗推理等都難以做到全面、系統和科學。所以將思維方法與只覺思維方式結合起來,互相補充。
1、在做好基層部門發展目標、總體發展目標的同時,重視和加強戰略發展目標的制訂與研究。實踐表明,缺乏戰略思想指導基層部門發展目標,整體與局部之間的矛盾在所難免。
2、重視和應用現代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協同論等現代科學理論和方法以及戰略發展思想始終指導發展目標的規劃和建設,避免封閉性、依賴性、短期性、盲目性和先天不足性。
3、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增強發展中的適應性,降低在外部環境變化中的依賴性,提高創新意識,在未來市場上具有明顯的競爭力。
三、深思熟慮,謀劃發展
1、調查研究,找出差距
高校發展模式的選擇要靠信息。只要深入調查研究,總結經驗,才能發現問題,找出差距。主要是指:
(一)時代背景。
①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
②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取得的進展,粗放式經濟向集約性經濟轉變的進展;
③教育體系發生的變化;
④入世后出現的國際化趨勢等。
(二)人才需求方面。
①各類人才需求量的近期、中期和遠期需求量的預測;
②對人才質量、能力要求預測。
(三)當前的實際現狀分析。
(四)找出問題,找出差距。
①學校規模;
②教育質量。A知識結構;B教材;C德育;D學制;E管理等。
2、系統分析,確定目標
只有通過全面的、重點的、典型的、認真周密的調查研究,才能做出科學的分析。"不是自然界和人類去適應原則,而是原則只有在適應于自然界和歷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問題,一要認真核實,弄清真偽;二要系統仔細地分析,分清問題的性質、范圍和程度,然后確定目標,擬定實現目標的辦法和措施,并根據目標確定的不同標準,綜合衡量,從中選擇最優方案。
3、收集信息,科學預測。
涉及有關教育的信息很多,其中往往有一些是目前不能確定的因素,只有根據已經掌握的信息和資料,進行科學預測。依靠經驗、知識和綜合分析能力進行直觀性預測;從現有的基礎上仍按以往的趨勢發展進行探索型預測;根據需要和預想到目標作為限制條件進行規范型預測等。不同的預測方法,預測結果有差異,作進一步的綜合分析判斷,才有可能獲得較好的預測效果。
4、全面比較,總體權衡。
根據目標來分析、評價,將"必須達到的"目標和"希望達到的"目標加以衡量。通過可靠性和科學性論證,提高目標的準確性。
5、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十六大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靈魂,特別指出:"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創新就是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目標和措施只有在符合客觀實際情況時才能發揮作用,機構健全、提高效率也不一定就充分發揮有效效能。如果不符合實際情況或偏離了目標時,效率越高,可能造成的損失或浪費就越大。
從了解實際情況、獲得可靠大量信息,做出正確地決策,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措施,有效地組織實施,認真地進行檢驗和反饋,從檢查獲得的反饋中取得新的信息,修訂目標、規劃、政策、措施,這樣實施的過程,就是從實踐到認識,又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及時、準確的掌握有關信息,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 上一篇:剖析科學傳播的媒體轉向
- 下一篇:暑假環境保護行為社會考察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