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醫學機能學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時間:2022-04-22 03:33:00

導語:剖析醫學機能學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醫學機能學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摘要:為了適應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宗旨。就醫學能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的教學從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進行了改革和探討,以全面提高醫學機能學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機能學;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素質教育

機能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是高等醫學院的主干課程,是研究機體生命現象的發展、變化過程中的基本原理和機制的推理性學科[1],是對醫學生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的建立和培養,為臨床課程的學習和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但隨著醫學科學及醫學教育的發展,為適應當前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需要,改革基礎醫學舊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已是勢在必行。為此,機能學的全體教師和科研人員,無論在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還是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等進行了改革實踐,以全面提高機能學的教學質量。

1理論教學的改革和探索

1.1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理念素質教育以培養人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的教育,以創新教育的基本特征為契機[2],實現了素質教育的理念。注重對知識、能力的綜合性培養和引用,為此,給學生提供了自由開放的思維時間和實踐空間:開設以小班為主的“課堂討論式”教學,在實踐討論中學生發言很積極,各抒己見,表現出極高的興趣,深化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統一;也注重學生對教學的參與性和實踐性培養,于是實施了學生和老師一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研究式”的教學,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更注重對學生的主動性和個性發展的培養,把教學的目標放在如何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消化與理解,放在如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以激活他們的主動性和個性的發揮,完成了由“教死書與死教書”向“教活書與活教書”觀念的轉變。

1.2實現了以雙向互動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建立了機能學“教學網頁”,并以“QQ語音和視屏”進行遠程答疑和復習等信息反饋機制。網上教學可集網絡性、交互性、方便性于一體,教育環境充分開放,不受時空限制,學生可隨時獲取所需知識,從而實現了網上“雙向性互動互學”的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交互性,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

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互動式多媒體課件,提高機能學教學質量。多媒體技術是指用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作為信息的載體,通過計算機的處理和控制來表達某些信息的一種計算機應用技術[3]。

①采用超文本的鏈接:盡量展現理論知識結構的層次,使各知識點得到空間擴展作用。

②模擬板書:在多媒體教學中與傳統教學有機地結合,模擬板書,適當應用提問、討論和啟發等多種教學方法,建立“教師-媒體-學生”相互作用的新教學模式。

③圖文并茂,動靜結合:圖片和動畫生動活潑,直觀易懂,使抽象的內容,簡單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增強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④采用形式多樣的圖表:圖表能提綱挈領地展示內容,便于記憶,廣泛應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果。精心設計和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具有將抽象理論具體化、形象化、平面板書化、信息攝取多元化等特點,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3實現了多學科相互融合的整合式教學法在機能醫學教學中將基本知識、理論和操作與臨床學科相整合。因為生理學是研究人體正常的功能活動,這就必然要聯系應用其他學科,尤其是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的知識。在講完正常功能后,聯系相關的臨床病例,將生理功能與病理改變進行對比會給同學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能輕松地記住知識要點,也為其學習以后課程做好鋪墊。如在講消化性潰瘍的發病機理時,提出幽門螺桿菌是罪魁禍首的發病原理,可將病原學、生理學、病理學等多門學融合起來,從而增加同學們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盡管這些基礎課程分布在不同教研室,但全體教師都更加注重多學科的融合和綜合問題的提出,實現了從形式上的分離到本質內容相互融合的多學科整合的教育模式。也順應了醫學教學模式的轉變,進行了以問題為先導,以典型病例貫穿始終的教學模式,實現了基礎課與臨床課緊密結合的整合式教學改革,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實驗課的目的是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鞏固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實驗教學中遵循了認識論:即“認識——應用——發展”的規律和循序漸進的原則,對實驗課實施了“三個階段”教學探索。

2.1基礎性實驗——培養基本操作能力[4]理論聯系實際是醫學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在開設理論教學的同時開展基礎性實驗:一方面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如進行各種插管等的操作訓練;另一方面進行驗證性的實驗,是驗證理論知識的正確性,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為進行綜合性實驗作好準備。

2.2綜合性實驗——培養綜合應用能力綜合性實驗是一類需要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完成的實驗。進行兩方面的綜合:一方面是多種實驗的綜合;另一方面是多學科的綜合[5]。

多種實驗的綜合是利用同一動物,在同一時間觀察各系統不同生理功能的變化。通過綜合性實驗使學生理解了不同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在機體中的不同作用以及他們之間相互協調的統一性,從而形成了對機體認識的“整體統一觀”。同時,也為學院大大減少了經費的開支,解決了經費困難的問題。既實現了學生操作、創新能力的培養,又減少學校經費開支,實現了教學和經費的“雙盈利”。

多門學科的綜合是將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進行綜合。首先從正常生理功能的認識到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變化,再從機體功能狀態和病理變化中綜合分析,應用藥物進行治療性試驗。從而觀察了從生理狀態→病理變化→藥物治療的整個過程,具有內容的連貫和系統性。加強了學生對機體統一整體的認識,提高了綜合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設計性實驗——培養科研創新能力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的創造思維能力、最大限度的挖掘每一個人的潛力。其根本的任務在于,將前人的知識及其真理真正地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和知識去解決現實中問題,從而促使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把科研融入本科生的實驗教學中,從而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的科研意識和興趣。通過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構建了自主、合作、探索的課堂教學與生動、活潑、創新的學習方式,為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的全球化和世界向多極化的發展,未來社會的發展對人才需要是多方面的。要按照素質教育的科學發展觀,圍繞培養更多更好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人才來改革我們的教育和教學模式,以適應新世紀對人才的需要。所以,在新世紀不僅僅是高等醫學教育,乃至整個教育教學的改革任重而道遠,要為此而更加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白波.醫學機能學實驗教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

2周紹森,陳東有.試論創新教育的基本特征[J].中國高等教育,2002,367(21):18-19.

3李坤,楊秀榮,龔順開.多媒體課件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05,27(1):35-37.

4敬華娥,劉華,呂本儒.關于機能實驗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討[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05,27(1):31-33.

5張團笑.淺談生理學實驗教學的改革[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版),2005,7⑵: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