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行政化發展探析

時間:2022-12-22 03:39:00

導語:高校教育行政化發展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教育行政化發展探析

摘要: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歷程。至今,我國高校教育管理在其體制、職能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均發生很大的轉變。文章在分析去行政化背景下我國高校教育管理現狀的基礎上,進一步剖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對此提出幾點對策建議,以期高校教育管理能夠更為科學健康地發展,從而培養大批優秀的高素質人才,以滿足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高校;教育管理現狀;問題分析;對策建議

我國高等教育在經歷“”十年停滯不前的冰河期后,以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改革的決定》為標志,正式拉開改革開放新時期教育改革的序幕,經過20多年的創新實踐,我國高等教育管理取得了飛躍的進步,但其中也存在著管理觀念較為落后、計劃體制束縛等問題,尤其是在當前去行政化呼聲高漲之時,尤有必要來探討一下我國高校教育管理的問題。

一、我國高校教育管理的現狀

(一)高等教育大眾化促使高校職能衍變。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得各高校的培養目標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發生變化。高等教育大眾化,一方面是近些年來高校擴招,不僅表現在高校數量的攀升,更突出表現在大多數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招收的學生逐年增多。另一方面,體現在學校職能的轉變。以往,學校作為一個管理者,制定學校管理的規章制度,履行行政職能,與學生的關系僅僅是簡單的單向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而現在,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校這一職能發生變化,在大眾化趨勢下,高校向學生收取費用,提供教育教學服務,此時高校的職能更多的是表現為提供知識教育及技能培訓的職能。相對來說,現在高校的職能更多的是服務職能而不是行政職能,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較以往更具相互性,是更為復雜的雙向關系,而非從前簡單單向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

(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作為高校內部體制改革支撐平臺的管理體制改革,其目標有兩個:一是按精簡效能原則進行管理組織本體改革;二是以實現主體改革為目標,以學術管理為特征的配套改革。我國高校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以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為標志,分別經歷了1985—1993年的試點階段,1993—1997年的改革階段及1997年至今的不斷深化階段。從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歷程來看,伴隨著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過渡,最先起步且效果顯著的改革是高校后勤的社會化改革。而涉及面最廣的改革是人事與分配制度的改革,但就目前改革的情形來看,這一改革難度較大,進展較慢,還需經歷一段漫長的改革階段。

(三)高校去行政化議題呼吁現代大學制度的改革。當前在社會上最受熱議的是高?!叭バ姓?,如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產業規劃研究所所長姚華松所言,現在的國內高校,但凡有水平的、知名的教授,多選擇了“從政”。其結果是,“行政”助了他一臂之力,“行政”也毀了他的學術生涯。這或許是為什么我們鮮有國際上領先的大學者的真正原因。這種旨在讓學術回歸的教育改革方向,能否迎來一個尊重學術、摒棄“官味”、教授治學的新時代?這直接引發了社會各界展開議論與深思,也直接呼吁現代大學制度的改革。

事實上,現代大學制度的改革實質上是兩個問題:一是解決如何促進大學的社會化問題,以形成大學和社會之間的有效互動機制,二是解決大學自身發展與其服務社會的目的間的沖突問題。這兩個問題,我們還沒能找到有效解決之道。

二、我國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或從其職能的變化,或從其內部制度的創新,乃至當前議論頗熱的高校去行政化等而言可謂是取得了飛躍的進步,但總體來說,我國高校教育管理仍然存在有待提升的地方。

(一)高校教育管理的觀念仍然較為落后。我國絕大多數高校的教育管理理念仍處于傳統階段,管理主要依據傳統經驗和慣例,未能深入改革教育管理,不能與時俱進。在管理方法上的缺陷,主要表現在管理上的循規蹈矩,遵循傳統,不能靈活變通,在教育管理和改革上缺乏大膽創新的勇氣,其結果是導致一些高校教育管理的發展及其改革受阻,這與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的相違背,致使其無法滿足當前全面發展的經濟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高校教育管理體制受計劃經濟體制束縛,主要表現為教育管理體制結構繁冗、時效性不足、辦學主體單一等。在教育管理體制上的繁冗,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進行

及信息的傳遞,因此,時效性問題成為眾多高校在教育管理形式上的詬病。一些高校存在著內部管理體系較為復雜,行政人員過多,導致學校內部管理滯后,管理的方式方法及內容往往僅觸及形式和表面,這也決定了高校教育管理未能深入實質的現狀,因而也無法從本質上提高學校教學質量,不能充分發揮教育管理的作用。就目前來看,我國高校辦學主體主要是以政府為主,較為單一,社會參與不多,競爭力不足,難以調動起高校自身的辦學積極性和活力,結果往往是高投資低效益。

(三)傳統的價值觀與伴隨社會發展的新潮價值觀碰撞沖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取向具有深刻影響。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信息飛速傳播,社會意識形態空前開放,極大程度促進思想及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深刻影響,使得學校德育權威受到挑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地位受到威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教育管理的難度。

此外,由于學校教育還具有商業屬性,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部分高校為了順利招生及擴招,對教學的專業設置及授課內容等,偏重科學看重結果,忽視人文輕視過程,欠缺人文氣息。一些學校教學評價標準單一,對評價的改進及發展不夠重視,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再加上越來越濃厚的教育管理行政化作風,都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教育管理質量,并往往導致在學校教育管理中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沖突等不和諧情況。

三、關于我國高校教育管理的幾點建議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和社會轉型的重要戰略期,高校承擔著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大量高素質優秀人才的重任。然而由于我國教育管理本身存在的問題,使得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發展受限,追于現實需求,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及其效益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因此,我國高等教育管理應當化危機為契機,通過解開教育管理體制的束縛,大膽創新教育管理理念,建設和諧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尋求自身的發展,從而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一)大膽創新高校教育管理理念。伴隨各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的師資、管理體制和教學質量等越來越成為限制高校自身發展的障礙。不懂得推陳出新,不注重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結果只會使高校自身內部管理體系的各環節不能很好的適應外界條件的發展,學校的管理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對高校來說,這無疑是自我禁錮,不利于自身的持續良好發展。只有大膽突破,勇于創新,才能與時俱進,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優質人才,才能使自身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教育管理上要注重創新,敢于創新管理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

在管理方式上,要推行民主,讓教職工與學生共同參與學校管理,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人為根本,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提升教師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地位,以真正實現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學化。同時,要注重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是指學校教學方式及設備的創新、學校管理制度的創新及學校管理手段的創新。高校承擔著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的重任,應在創新的人才培養機制基礎上,學習吸收創新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

(二)深化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從我國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趨勢來看,毫無疑問的,高校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及其不斷深化迫在眉睫,否則,高校的教育管理體制將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發展,相對于社會的進步而言不進反退,不斷落后。對于高校教育本身來說,將錯失良好的發展機遇,成為制約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制度性瓶頸,阻礙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最終導致高校無法培養大量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教。育管理應把握時機,對其內部管理體制進行改革。

筆者認為,深化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最重要的是簡化高校行政管理結構,因為日益發展的信息化管理技術有助于實現高校內部行政管理結構的簡化,而一個簡化了的行政機構往往更有利于其自身發揮應有的作用。而對于政府來說,應當轉變其對高校教育進行管理的模式,授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權,讓高校在自身教學管理工作和招生工作等方面擁有足夠的決策權,使之能根據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實際需求適時地調整自己的各項工作計劃,這樣才能使高校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從而提高辦學效益。

(三)建設和諧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在高校和諧校園的教育管理模式建設中,要注意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管理理念,以期提高高校管理與教育教學的效果,建設和諧的教育管理模式,構建和諧校園,從而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和諧的教育管理模式,要求學校管理與學生之間、學校教育與學生之間及學生自身的身心和諧。在當前高校教育管理商業化、學生價值觀日益多元化復雜化的趨勢下,高校教育管理必須構建和諧的教育管理模式。

高校一方面應大膽借鑒和諧管理理念,積極倡導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過程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強化學校管理團隊及教職工的責任感,加強學校內部各部門的溝通合作,使學校的教育管理各個環節和諧運作,從而解決教育管理過程中各種不和諧現象。另一方面,學校在進行教育管理過程中應充分重視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良好的溝通是學校管理成功的重要前提。通過師生交流會、郵件、書信及網絡途徑,如QQ、MSN等形式,增進師生間的相互了解,拉近彼此的距離,從而促進師生間關系和諧,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的質量水平。同時,學校在為學生提供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平臺外,也應注重創造條件,幫助學生實現其自身價值。對此,可通過增強學校的人文氣息、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使校園的軟環境與硬環境和諧相融,有利于學生建立健全人格,陶冶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