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本科課程體系
時間:2022-05-06 03:06:54
導語:創新本科課程體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強新理論、新思想、新方法的滲透,突破課程分割和重復的弊端,努力實現課程體系結構科學化、教學內容現代化。構建校級公共基礎課平臺(1)建立全校性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平臺和校級公共基礎課實驗中心,以基礎課改革為切入點,重點建設一批對人才培養質量影響面大、涉及面寬的基礎課、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近年來我校公共基礎課改革獲國家教學成果獎4項、廣東省教學成果獎16項,標志著我校在基礎課改革探索上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5]。(2)加強全校性公共選修課建設,鼓勵學生文理滲透、學科交叉。(3)加強培養學生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的通識系列課程建設,加大開設人文、社科類選修課程的比例,在選修課設置上注重“深、新、廣”的特點,允許學生跨學科跨年級選修課程。
增設探索性實驗學校制定了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創新性實驗的規劃,設立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項目專項經費,先后分5批共投入515.5萬元,用于資助各學院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開設。學校把經兩年開設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固化在教學計劃中。開設探索性實驗時,在教師指導下,實行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通過實驗鍛煉學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歸納整理及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創造性地建立方案的能力[6-8]。
引入研究性學習一是開展研究性教學,及時將本學科的新知識、最新科研成果、實驗新技術等編入課堂教學,將研究實踐融入教學過程。追蹤學術前沿,尋找學科新的增長點。向學生傳授最先進的知識、最前衛的觀點、最科學的研究方法,引導學生盡快走向科研領域。二是引入研究性學習。根據條件,教師把當前生產中急需解決或探索的實際問題,將科研課題有選擇性地分解出研究項目,擬訂研究性實驗項目,交由學有余力的學生自主完成。既可培養學生扎實的科學素養,又可充分發揮其個性和提高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9,10]。
優化優質教育資源配置,構建各類公共服務平臺構建校、院兩級實驗教學中心2007年,學校新建面積為20000m2的基礎實驗大樓,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建設標準進行規劃和建設,按學科大類進行實驗室整合,將原來分散在各學院的11個公共基礎課實驗室和實驗人員進行重組與優化,組建校級公共基礎課實驗教學中心。2009年完成了全校17個學院的院級實驗教學中心的組建,每個學院要做好院級實驗公共平臺的總體規劃和對現有實驗室調整、重組,按學科大類劃分,打破各種界限,建設滿足本學科和相近學科實驗教學要求的專業基礎課實驗平臺和面向本科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共用、教學與科研共享的學科專業平臺,兩個平臺組成學院級實驗教學中心。在校、院兩級實驗教學中心建設中著力抓好以下工作:(1)實行實驗教學與實驗室管理一體化的運行機制,使中心成為實驗教學的實體和共用平臺。(2)在實驗平臺建設的同時,創建新的實驗課程和“一體化、多層次、開放式”的實驗教學體系。(3)設立各類創新實驗室、跨專業模擬實驗平臺和大型儀器室,將本中心共用性強的大型精密儀器集中管理、開放使用、有償服務。學校為創新室購置一定數量的技術先進的儀器,并建立網上預約系統,實行開放式管理。如工程學院的創新開放實驗平臺年平均容納創新活動學生1000多人、創新實踐20000多人時。經過建設,校、院級實驗中心已有4個被評為廣東省教學重點實驗室、11個被評為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被評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加強網絡教學體系建設學校投入5000多萬元興建校園網和數字化圖書館、虛擬實驗室等,加強網絡視頻資源庫和網絡教學資源庫建設,進一步豐富數字教學資源,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建立開放的教育信息資源共用平臺,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構建校級實訓中心學校投入1億多元對教學基地設施進行擴建和改造,并成立教學科研基地管理處,對教學科研基地實行統一規劃、管理并統一調配資源。為滿足各類專業學生的創新實踐訓練需求,學校還分別建立了農事實訓中心、工程實訓中心和經濟管理類專業技能訓練中心等3個校級實訓中心,供全校有關專業學生開展創新實踐和科研活動。學校建成了公共基礎實驗教學中心、院級實驗教學中心、教學實習基地、科學研究基地“四位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
建設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核心[11]。學校建立“引進、培養、扶優、激勵”的教師培養管理體制,以中青年教師和創新團隊為重點,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1)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大力加強和規范高層次人才引進;(2)拔尖人才培養工程,堅持人才培養與引進人才并重,制訂實施《培養跨世紀人才“千百十工程”管理暫行辦法》和配套政策;(3)優秀青年教師評優工程,提高進入門檻,確保人才質量;(4)優秀教師培養工程,從教師崗前培訓、專業技能培訓、國內外進修,到選擇有發展潛力的青年教師重點資助培養,從2010年起每年遴選50名35歲以下的教師進行重點培養;(5)聘企業兼職導師隊學生的實習和畢業設計環節進行指導;(6)實施名師工程,建設教學團隊,組成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隊伍互通,教學、科研、技術兼容的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建立有效的團隊合作制度。目前已評出校級教學團隊18個,其中3個獲國家級團隊立項建設;(7)實施“實驗人員首席制”,吸引高水平教師管理實驗室和講授實驗課程,并將實驗技術骨干納入學校教師科研隊伍中的“千百十工程”管理,促進優秀學科骨干成長[12]。
構建產學研三結合示范基地,加強產學研合作教育產學研合作教育是復合型、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13,14]。學校要求每個專業至少有2個以上的校外現代化產業教育基地,并在校外基地建設中特別注重學校與企業興辦多學科產學研聯合體。建立起學?!髽I—基地“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聯動機制和由企業、學校、行業共同參與、專兼職結合的教學團隊。我校已建有6個廣東省高校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承擔39個廣東高??萍汲晒D化項目;與企業合作建立研發平臺32個?;匾袁F代產業的教學為主,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為培養具有強烈創新意識和現代企業管理能力的人才提供了優良的實踐平臺。如學校與廣東某食品集團開展了包括禽畜育種、疾病防控、新獸藥創新、環境保護、食品安全、有機肥料、信息技術、循環經濟等多領域的整體合作。參與合作的有動醫、動科、園藝、資環、信息、經濟管理等學院。除聘請企業專家任兼職教師外,相關學院派駐該集團的教師堅持為本科生授課,將現代化、前沿化的生產技術、管理、信息等知識傳授給學生。學校充分利用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和與企業合作建立的研發平臺,開展全真式環境下的教學實踐活動。形成素質培養、技能訓練、能力實踐、崗位體驗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獲得大型現代企業生產過程中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系統化訓練,培養綜合利用專業知識和科學方法準確解決生產問題的能力。產學研合作開創的模式,已成為我校學科建設和辦學的重要特色。
結合專業開展課外創新活動,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各學院結合專業開展各類創新競賽和實驗技能競賽,學生設計的題目貼近生產、生活實際,打造多個品牌活動,并吸引了我省多所高校的學生組隊參加。近三年來,參加科技節系列活動的學生達到3.6萬多人次。近年來我校大學生科技創新立項2000多項,學生公開發表源自創新項目的學術論文40多篇,其中部分論文刊登在權威刊物或被SCI收錄。如桂順華、楊韜同學在影響因子為3.39的SCI期刊“AnnalsofBotany”;林學院2005級學生巫盈盈的論文《設計結合醫療—醫療花園和康復景觀》在國家權威學術期刊《中國園林》(中文版)2009年第8期上發表[15]。
創新創業能力不斷增強由于加強了創新環境和條件建設,實施了有效的政策和激勵機制,并選派高水平教師作指導,我校學生科技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明顯增強。優秀拔尖人才不斷涌現,專長生、特長生的能力得以充分展現,在各類科技學術活動和競賽中屢創佳績。2006~2011年,我校學生在“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廣東省金獎8項、銀獎11項、銅獎8項,獲全國金獎1項、銀獎3項、銅獎3項;在大學生課外學生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廣東省特等獎5項、一等獎13項、二等獎42項、三等獎59項,獲全國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3項。學生就業率逐年提高盡管逐年擴招和社會就業形勢嚴峻,但我校本科生的就業率卻逐年提高,近年來本科生就業落實率在95%以上,部分專業學生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
作者:鄭茵羅學柳鄭金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測試中心華南農業大學設備處
- 上一篇:院校美術教育發展情況
- 下一篇:探究核心價值體制教育的價值
精品范文
9創新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