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在國際貿易教學的效用

時間:2022-05-06 03:20:03

導語:現代教育在國際貿易教學的效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教育在國際貿易教學的效用

新型教學媒體主要涉及:多媒體超媒體技術、視頻技術、仿真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計算機網絡等。不斷更新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教育領域的滲透,使教學技術資源呈現多樣化、復雜化和個性化的趨勢。但如何使信息技術和課程設計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越性、提高授課效果,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南國農在《教育技術理論研究的新發展》一文中提到目前在教育技術實踐應用方面主要存在三個問題,其中之一便是“如何把教學、教育領域信息技術應用的潛能和效益充分發揮出來”。這充分說明了二者融合的重要性,避免流于形式,空有信息化的外衣。

現代教育技術在高職教育中應用的效用分析

(一)主要優勢分析

1.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及動手能力高職教育要求學生具備基本的職業素質,以滿足崗位群的要求?,F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可以使學生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中,根據工作任務選擇適當的資源予以分析利用,這樣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對現實問題的觀察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從而逐漸形成創新意識,盡量減少傳統教育模式給學生帶來的范圍限制。通過小組學生之間的合作,相互彌補、借鑒、啟發,形成立體的交互式思維網絡,培養學生感知力和創造力。以貿易專業課程的授課過程為例,信息技術優勢較為明顯。如在貿易術語的講解中,可以改變以往逐條講解的方法,將貿易術語解決的問題以靜態圖示和動態動畫的方法展現,讓學生體會風險、責任、費用之間的關系以及在國際貿易不同貿易術語使用中的不同分界點。在學生剛接觸貿易知識時,單純的文字和講述無法讓學生有深刻的認識,屏幕圖示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從簡單的校內市場交易擴展到國內市場交易直至國際領域。信息化的使用可以讓交易的環節動起來,使各個當事人的交接、風險的轉移、單據的傳遞更加直觀,擴展課程的飽滿度,豐富課堂,提高授課效率。另外,國際貿易實訓平臺的使用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建立模擬公司開始,到每一步業務操作,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協作,各種單據的規范填制,到最后收回貨款或收到貨物,通過利潤的核算來考查交易的成功與否,通過最終公司資產的比對來評判每個公司的運營狀況。仿真的學習情境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增強了責任感。

2.有利于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大多高職在校生很難接觸現實的工作場景,這樣就使畢業生面臨較長時間的工作適應期,增加了企業的培養成本,同時降低畢業生的競爭優勢?,F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夠提供虛擬化的教學環境,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擺脫物理空間和時間空間的限制,使學生可以體會一定的職業氛圍,較直觀地獲得知識來源。教學資源來源廣泛,主要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媒體素材庫(包括文本素材庫、圖形圖像庫、音頻庫、視頻庫等)及索引庫;課件庫、試題庫和案例庫;以及網絡課程庫和索引庫。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實現資源的共享,更大程度上實現教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3]國際貿易的特性決定了從業者一定需要獲取國內、國外豐富的信息,包括產品信息,也包括物流、保險、結算、海關等各個方面,這些信息量單靠書本知識是完全不夠的。外圍空間的擴大就迫使我們必須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引導學生利用資源、挖掘資源、并學會擴展資源。引導學生查閱中國發展改革委員會、中國商務部、中國海關、中國進出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外匯網、廣州海事法院等多個網站,讓學生盡快進入工作角色,在未出校門時就接觸到入“行門”所需要的資源儲備。在多媒體教室、安全網絡通信、虛擬教室實驗室、多方互動學習等多個平臺的彼此融合、共同發展過程中才能夠促成“智能數字化校園”的建設。

3.有利于培養綜合性人才,適應“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以及“雙證書”的職業要求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ESCO)提交的研究報告,學生的培養目標應該為4L,即學會認知(Learningtoknow)、學會做事(Learningtodo)、學會合作(Learningtolivetogether)、學會生存(Learningtobe),這也迎合了我國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對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設定為“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并提出大力推行“雙證書”制度,要求高職學生具備基本的職業能力,在獲得畢業證的同時獲得職業資格證書,“人數達到80%以上”。信息化時代的教育模式不僅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更須具備應對高科技發展的能力、基本職業素質,以及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精神,成為綜合性人才。特別是在高職教育中,為了充分實現“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綜合技能,以滿足企業對于“訂單式培養方式”的需求,服務區域經濟。對學生職業要求的提高,就必然要求高職院校具有較強的職業培訓能力,這給現代教育技術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高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特定的教學載體以及教、學、做一體化的綜合教學,實現理論與實踐學習的統一,行動、認知與情感的統一,個體人格發展與職業發展的統一。通過國貿專業的課程實踐以及多次參加國內的外貿技能及報關技能大賽,發現提高信息化教學的水平,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實踐應用能力,提高技能大賽的獲獎率。比如在2012年全國高職院校報關技能大賽中,設計內容不僅包括基礎知識、商品編碼,更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的能力。從報關方案設計到報關單預錄入到現場操作,都需要學生對報關全過程有足夠的把握能力,才能將每個環節的靈活銜接。在賽前輔導中,將報關流程和環節用動態的流程圖表示出來,在每個環節添加大量的圖片和視頻資料,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同時利用報關的軟件平臺,設置一個仿真的報關場景,學生以不同的角色進入平臺,根據不同的崗位職責來進行操作,通過不同通關程序的演練豐富了學生的直觀了解,通過親身體驗使之更具體更形象,自然也就提高了合作和運用能力。

4.混合式學習法提供了師生間的新型交互學習方法混合式學習法(Blendedlearning)將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4],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與面對面的傳授和純粹的網絡教育相比,線上線下混合式的學習模式具有更好的優越性,把各種優化的學習資源的有機組合,合理利用,即能產生1+1>2的效果。[5]課堂面授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而信息技術的介入則可以使之延伸,精品課程網站的建設就是很好的平臺。建設國貿專業精品課程網站,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在線資源,開辟熱點專題,將國際貿易領域的最新進展、熱議話題、經典案例匯集其中,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在貿易論壇中,提供在線答疑,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突破課堂的時間限制。以課下小組討論課上代表展示的形式,對疑難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討,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利用信息技術加強課堂效果。

(二)存在的問題

1.投入成本高,對教師的現代技術水平要求較高現代教學技術要求學校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基本設施的建設,比如配備多媒體教室,建立實訓室,設計實訓沙盤,錄制教學片,開設教學網站等。對于多數高職院校而言,資金投入尚顯不足。某些國家示范院校近幾年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多媒體教室以及模擬實訓室、完善校園網、豐富網絡資源、錄制教學片、購入實訓軟件等,雖然使現代教育技術得到很好的發展,也呈現出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和國家示范院校在資金投入上還存在很大差距,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現代教育技術優勢的發揮。同時,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現代技術水平,能夠正確使用電子化設備,充分體現其優勢,提高教學效果,這對一些習慣了傳統教學的教師來說并非易事。教師對精品課程網站進行建設和維護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課程資料轉換格式上傳、行業動態的隨時更新、互動教學的實時解答,每項內容都要從一知半解到逐漸熟練,課下的付出遠大于之前傳統的教學方式。

2.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和設備,容易增加教師惰性傳統的教學方式能夠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特別對于某些課程,傳統的教學方式可以給學生提供更生動、更親切的知識獲取渠道,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在大力推行現代教育技術的同時,應該將新舊教育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相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各取所長,否則就會適得其反,也易于產生惰性。信息技術的初期利用只是將黑板板書轉化為PPT,或加入相關的圖片、視頻,教師則充當“放映者”的工作,一勞永逸。有時甚至讓學生產生誤解,只要把老師的PPT復制下來,自學就可以。這種教學效果顯然不能滿足現代教育技術的要求,甚至遠不及傳統教學。

3.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解不夠,現代教學技術尚未深層次的進入教學過程掌握教學技術是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服務的,不可本末倒置。如果沒有深厚的學科知識、明確的教學目標以及系統豐富的教學內容,一味追求高端的教學技術,教學過程必然華而不實。AECT94所提出的“現代教育技術”包括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等五個方面,是系列教學要求的綜合體,而并非簡單的拘泥于形式的“現代性”;AECT05也提出創造、使用、管理的有機結合。多樣化的課件固然可以讓人耳目一新,但如果沒有相應的教學設計理論和學習理論來做支撐,就只能簡單實現板書的電子化,起不到實質的輔助教學作用。在貿易專業的教學中,圖片固然重要,但如果把課件做成簡單的圖片堆砌,就容易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無法真正提高教學效果。

4.電子信息資源的安全問題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基于網絡的信息交流日益增加,網上答疑、教學平臺、精品課程網站建設等都極大地提高了師生之間的互動,體現了教學的交互性,促進了教育教學的創新發展。但網絡教育面臨的威脅也隨之出現,如網絡病毒的傳播、流氓軟件泛濫、P2P濫用、網絡資源盜版等,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必將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瓶頸。豐富的電子資源給學生提供的更廣闊的空間,但也同樣存在侵犯知識產權的問題。有些教師有扎實的教學經驗儲備,并且物化為電子課件等形式,上傳到網站中很容易被他人盜用,所以在建設網站、資源共享時就難免有所保留。

現代教育技術效用提高的方法研究

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是一項系統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即可促成,也并非單純的電腦、設備、多媒體就能夠實現的,它需要各高職學院從理念入手,多方掌控、綜合考量,現提出以下幾項對策:

(一)深化理解、全盤把握

要充分實現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就要從整體去把握,不僅要加大設備的投入,還要從教材、教法等多方面去進行改革和創新。高職教育的辦學模式是工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國際貿易專業的特點也決定了其教學設計一定要遵從工作流程,將之序化,融合專業基礎理論講解于實訓過程,并在仿真的工作環境中進行演練,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所學知識和技能。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開發學生的職業能力為重點,結合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以啟發式、合作式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職業技能和社會能力,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外貿行業主要的崗位分工及崗位職責融入到教學過程,如業務員、制單員、跟單員等,并且要強調各崗位之間的合作互動,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F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要同時配以創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并且具備豐富的教學資源,完善合理的考試評價體系,盡量避免信息技術的應用流于形式。各學院也應定期組織教師交流會,或以公開課、示范課等形式將好的經驗加以推廣,各取所長。

(二)提高教師應用和研究能力

首先要求教師應熟悉硬件軟件的應用,硬件包括電腦、投影儀等設備,不能只依賴維修者對設備進行維護,更需要使用者的配合,減少因操作失誤而增加的投入成本;同時應對教師進行PPT課件、視聽教材、多媒體軟件的設計和制作培訓,通過多種方式給學生提供豐富而生動的教學資源。其次,鼓勵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現代教育技術條件下,要求教師不僅是專業知識的傳播者,更應該是教學方法的研究者,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新問題層出,要求教師不斷進行研究、思考、總結。在國際貿易專業的建設中,也應特別強調教學研究的重要性,鼓勵教師邊研究邊實踐,以研究促實踐,在實踐中獲得一手資料,以豐富研究內容提高研究效果。國際貿易專業的發展也需要教師隨時關注時事動態,了解國內外經濟形勢及國際慣例的運作,把最近案例帶進課堂,充實課程內容。

(三)多維度開發網絡資源

多方投入建設專業資源庫,不僅依靠學校,更需加入政府、行業企業、社會組織的多重力量,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在應用和服務中不斷完善。專業資源庫不僅面向教師和學生,更可以擴大至企業用戶并提供社會學習的幫助。教師利用資源庫開發個性化課程、制定教學內容,完成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更新知識與技能,加強合作與交流;學生可實現多種終端的自主學習,享受就業指導、創業引導、跟蹤就業信息;企業可進行自主培訓,進行技術交流,實現校企合作,也可產品信息、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而社會學習者則可以獲得各類社會服務于培訓,了解最新知識,拓寬就業渠道,實現信息共享。在全球化的今天,國際貿易發展迅猛,這也給國際貿易專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厚土壤。貿易企業有實踐能力,學校有理論基礎,行業協會和政府有指導協調能力。特別是在貿易摩擦多發的狀態下,很多企業缺乏理論的指導,而學校又苦于校企合作很難深入開展,共享平臺的建設就是很好的解決途徑,政府的商務調查和研究也可以從中獲利,同時為校企溝通搭建平臺。

(四)充分利用現有設備和資源

資金投入在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情況下,各院校教師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避免片面抱怨設備落后的情況。調查發現很多院校高價引進的設備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甚至只是擺設以應付上級領導檢查。比如某院校的教學沙盤,整個學期只有兩節課帶領大家了解了一下沙盤的基本設計功能,學生只是看看熱鬧,其余時間沙盤并未得到更好的利用。再比如有些學校的觸摸電子顯示屏被簡單地當做電腦投影儀使用,也是很明顯的浪費,“設備派”的急功近利只能讓信息技術處于雞肋的尷尬局面。[6]而精品課網站的建設也存在普遍的“只建不用”的狀況。有調查表明:2009年度的726門國家級精品課程中,有37門課程因為找不到服務器、無法找到網頁、網址修改、用戶沒有被授權等原因而無法正常訪問。2010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中可以接通的689門課程網站中,絕大多數在評審后網站的更新和維護處于停滯狀態[7]。其實,精品課網站建成之后的維護成本并不高,任課教師定期更新課程資源,師生保持較為穩定的互動,包括使用網站功能提交作業、完成小組討論等。少量的資金投入就可以讓課程生機勃勃,其充分利用勢在必為。

(五)維護網絡安全,建立新型的教育數字資源共享模式可利用訪問控制、防火墻與入侵檢測系統的聯動、漏洞掃描系統、安裝補丁程序和網絡殺毒軟件、運用虛擬局域網(VLAN)技術[8]等方法來維護網絡安全,特別是校園網絡安全,為信息技術的應用掃除障礙。另外,“搭便車”情況出現讓很多教師對“資源共享”望而卻步。為了充分調動用戶的積極性,使教育資源共享得到長久的、可持續的發展,應該建立和完善教育資源共享的激勵機制,讓更多的用戶參與共享,把優質教育資源建設加入到課程經費與獎勵的衡量因素中,以保證教育資源的質量。

作者:程煒杰單位:山東外貿職業學院國際貿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