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資源對科普服務的路徑

時間:2022-01-13 09:34:51

導語:實驗室資源對科普服務的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驗室資源對科普服務的路徑

一、開展社會科普服務的方法

1開展社會科普服務的前期準備作為對外開放的創新型實驗室,本“中心”在建設和完善現有實驗室的基礎上,不斷努力擴大實驗室規模,壯大實驗教學師資隊伍以及增加新型實驗設備,確保參與科普服務的實驗室的配套建設能夠同時滿足教學和科普的需求。1.1開放實驗場地我們對外開放的實驗場地比較充裕,使用面積達600余平方米。本“中心”擁有人體解剖標本展室、人體解剖模型室、尸體庫、病理標本室、數碼互動顯微鏡實驗室,這5類實驗室基本覆蓋了基礎醫學的各個分支。此外,還擁有3個可分別容納200人的多媒體教室和1個布置完整的圖片展廊。1.2開放實驗設備實驗室展示的人體標本模型有600多件,設備50余臺。除此之外,還配有大量的科普展板、醫學健康教育專題講座資料和上百部科學普及影片。1.3開放實驗師資實驗室對外服務有著雄厚的師資隊伍和實驗室管理隊伍。專職實驗室管理人員5人,任課教師10人。其中副教授3人、講師6人、主治醫師3人、助教3人,7人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所有承擔科普任務的人員分別承擔著臨床工作、醫學課程教學及各類醫學教材的編寫工,都有著扎實的醫學理論、實踐知識和較高的實驗教學水平。2開展社會科普服務的具體方式由于本“中心”的任何一個實驗室都承擔著每學期的教學任務,而要將其同時用于科普工作就必須有針對性地開發,必要時還要做適當的改動和創新。

對此科普工作者通過分析實驗室現有資源,找出實驗資源的特點,從而確定科普資源開發的項目,以及開發的形式和所要面向的對象,經過多次反復開發、實踐和論證,最終整合形成一套適合自身的科普形式。其形式主要有:1科普參觀該“中心”所擁有的人體解剖標本展室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更加全面的展示人體的結構,包括有生物塑化標本、管道鑄型標本(3D人體管道形態結構的變化)、系統解剖學標本(不同系統器官形態結構的變化)、斷層解剖標本(不同平面器官形態結構的變化)、人體胚胎標本(不同發育時期器官形態結構的變化)、病理解剖學標本(不同疾病組織器官形態結構的變化)以及微觀組織學標本(顯微鏡下器官形態結構的變化)等內容。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通過全息圖、影像資料和光、電、聲方式講解人體內部的結構及其動態變化,令參觀者更有興致去了解人體構造。2科普講座在科普參觀的基礎上配套科普講座,通過科普演講的形式,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結合幻燈片、錄像片等數字化媒介,由科普專員實施科普講座。內容涉及人體結構機能知識,疾病的發生、傳播和預防,急救知識,性知識以及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等醫學資源信息,宣傳衛生保健意識、促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倡導健康生活理念。3科普知識競猜科普知識競猜的宗旨是讓參觀群體在系列主題科普活動之后,以“競猜”的形式,緊緊圍繞科普講座所涉及的知識點展開回答,組織者做適當引導,這樣可以提高受眾的感知度和參與度,使科普的效果更加明顯。4科普電影展映科普工作人員根據不同層次的人群挑選有針對性的影片,播放的影片不僅有關于醫學的基礎知識,還包括疾病由來、預防、保健等知識,播放的同時寓教于樂,以一種活潑生動的形式向大家普及科學知識,啟發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參觀者的興趣。5其它科普形式實驗室科普資源還要考慮面向社會各個階層,充分利用音像制品、掛圖、平面展覽、圖片,科普讀本、宣傳單、宣傳展板等科普內容與形式,針對不同的人群開展科普宣傳活動。

二、開展社會科普服務的成果

該“中心”籌備的醫學科普教育活動內容豐富,科技含量高、組織嚴密、時間長、規模大、覆蓋面廣。近四年來,“中心”每年完成1千余名醫學生《正常人體結構》課程實驗教學的同時,共接待學習參觀等來訪者50余批次、近5000余人,主要面向社會、中小學校、海內外教育團體和省內外高校。“中心”自2011年起,每年3-4月承辦咸陽市中小學生科普宣傳月活動,迄今已舉辦三屆,每屆有近千名青少年參加。而在日常的醫學教學實踐中也利用“中心”現有資源,積極開展有關預防、保健的醫療科普教育活動,發揮科普基地的優勢和作用。咸陽職業技術學院的“人體科學教育中心”所開展的科普活動已成為咸陽市青少年科普工作的一個亮點和品牌。

三、結語

通過咸陽職業技術學院“人體科學教育中心”近幾年的科普實踐證明,高校以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實驗室資源教育活動為載體,在配合學校的素質教育和開展研究性學習、科普實踐活動、體驗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所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實驗室的科普力量,通過開放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通過科普化提高資源的社會共享,能夠有力地促進科普事業的發展,從而對青少年進行科學道德觀教育和科學素質培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作者:朱鈺葉張存麗赫光中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