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與經濟互動發展研究
時間:2022-01-19 10:40:44
導語:高等教育與經濟互動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全面、細致地闡述了高等教育與經濟互動發展研究的理論基礎和研究基礎,為高等教育與經濟互動發展研究奠定了基礎,為相關研究工作的進一步展開做好了準備工作。
[關鍵詞]高等教育;區域經濟;互動發展;探析
高等教育與經濟互動發展是高等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適用性所面臨的緊要問題。目前,世界各國都將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標設定為服務經濟發展,并紛紛發起了高等教育與經濟互動的項目研究。這是高等教育不斷發展的必然歷史階段,這種互動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礎。
一、研究的理論基礎探析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指出:經濟發展實質是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內生產某種產品的數量來表示,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越多,勞動生產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生產單位產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越少,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勞動者平均熟練程度、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勞動組織和生產管理等的好壞和自然條件等因素,這些因素的提升都依賴于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的提高。同時,現代經濟學觀點認為,自然資源和資本的投入受限于自然條件和資本限制,可帶來的增長比重將達到一定極限,而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勞動者教育水平的提高等智力因素的作用持續增長,由于高等教育水平提升而帶來的人力資源優勢和科學技術進步將成為經濟不竭的增長點。高等教育哲學以認識論和政治論為基礎。認識論下的高等教育哲學把以“閑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識作為目的。而政治論下的高等教育哲學認為,探討深奧知識不僅出于“閑逸的好奇”,而且還因為它對國家有著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與高等教育主動和自主的與經濟發展相適應,一方面通過培養高級專門人才,推動經濟的發展;另外一方面,通過直接進行科學研究推動科技發展,加速科學技術盡快地在生產中運用,提高勞動生產率,創造經濟效益。
二、研究的現實基礎探析
高等教育產生的根源是知識的傳承,數千年的發展使高等教育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基本任務,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是伴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進化而來的。從古希臘學園、拜占廷和阿拉伯的高等教育開始,一直到19世紀,高等教育的基本、唯一的任務就是人才培養。19世紀的洪堡創辦的柏林大學打破了高等教育的封閉性培養,提出發展科學研究的任務。20世紀初,美國提出的威斯康星思想再次為高等教育增加了新的職能,即服務社會。至此,高等教育的三大任務共生在現代大學中。三大任務的拓展過程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也是經濟、社會和科學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歷史要求。近百年來,高等教育在世界發達國家中得到了充分重視,教育水平的提升帶動著這些國家始終處于國際領先地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19世紀爆發了“新大學運動”,使高等教育逐漸擺脫了宗教的束縛,強調了大學的實用性,人們投入大量精力從事科學研究,推動了高等教育與經濟的互動。
三、研究的實踐探析
近代學者不滿足對于高等教育與經濟互動關系的理論和宏觀論證,逐漸嘗試使用計算模型和數據分析的方法來解釋兩者的互動關系。20世紀5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人力資本理論,把教育作為一種和物質資本同等的生產投資來計算,通過計算一定時期內因教育水平提高而增加的經濟效益來論證教育對經濟的效益。丹尼森從歷史統計分析中度量影響增長的各種因素,并將教育提高納入人力資本投資的范疇之內,計算一定時期內經濟增長歸于教育的比例。盧卡斯將高等教育作為推進生產活動的人力資本被劃入為無形資本范疇,提出他的第一個經濟增長模型(即兩資本模型),并據此得出了人力資本的增長率。國內學者運用這些經濟模型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發現了高等教育和經濟的相關性,認為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的關系,并試圖模擬二者的動態關系。特別是對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通過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和相關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兩者的協調程度。部分學者針對一個地區一段時間內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進行了測算,測算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的互動關系??傊叩冉逃c經濟互動發展研究具有較深厚的理論基礎和現實基礎,在學者的努力下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工作還應繼續,使高等教育跟好的服務經濟,為經濟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學[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94.
[2]方鵬,高耀,顧劍秀.差異的均衡:長三角城市群高等教育與經濟水平協調度的動態考察(2004—2008)[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3(03).
作者:王曉娜 單位: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
- 上一篇:高?;ㄘ攧盏幕ê贤芾硌芯?/a>
- 下一篇:機關事業單位檔案規范化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