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研究

時間:2022-03-03 10:15:29

導語: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研究

摘要:四川陜西兩省一直以來都是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大省,但是兩省的經濟發展狀況卻令人堪憂,究其原因,就是高等教育沒能充分發揮對經濟的促進作用。經過研究發現,若想使兩省的高等教育資源充分利用,以促進區域經濟的良性發展,必須從以下五方面著手:加強合作,資源共享;互相學習,優劣互補;加大投資,服務社會;了解需求,優化學科;堅持特色,服務地方。

關鍵詞:四川;陜西;高等教育;經濟發展

2013年,國家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概念,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與西亞各國之間形成的一個在經濟合作區域,大致在古絲綢之路范圍之上。包括西北地區的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南地區的重慶、四川、云南、廣西。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將對世界經濟產生重要影響,所以這更加促進了四川陜西二省在各個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早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就研究了教育對一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從那之后,先后涌現出一個個教育家、經濟學家都開始對這個問題展開深入研究,比如亞當斯密、馬克思、馬歇爾、舒爾茨等。著名的人力資本論就是由舒爾茨提出的,他是在1960年提出的這個學說,所謂人力資本(Hu-manCapital),指的是勞動者投入到企業中的知識、技術、創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的一種資源總稱。它的最主要特點是人力資源天然屬于個人,可以交易。而企業,就是財務資本和人力資本的一種契約關系。他在長期的農業經濟研究中發現,促使美國農業產量迅速增長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勞力或資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技能與知識的提高。同時,他發現工人工資大幅度增長中有一部分尚未得到解釋。他將這一部分歸功于人力投資的結果,于是,舒爾茨在1960年提出人力資本學說,其中心論點就是,人力資源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遠比物質資本的增加重要得多。由此可以看出培養人才對經濟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都處于西部地區的陜西省和四川省不論是經濟還是教育在發展規模上都迅速擴大,但是兩省的發展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問題。

一陜西、四川兩省地理人文等基本概況

陜西全省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位于中國西北地區東部的黃河中游,在中國內陸腹地。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古,居于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陜西地域狹長,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種地形。陜西橫跨三個氣候帶,南北氣候差異較大。陜南屬北亞熱帶氣候,關中及陜北大部屬暖溫帶氣候,陜北北部長城沿線屬中溫帶氣候。陜西省農業、畜牧業、能源礦產業都發展比較好,擁有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盡管資源豐富,但是由于歷史、地理位置等諸方面因素,目前陜西經濟發展還是相對落后,而且極不平衡。四川省全省面積48.5萬平方公里,西有青藏高原相扼,東有三峽險峰堆疊,北有巴山秦嶺樊籬,南有云貴高原拱衛,構成了出名于世的四川盆地。由于地形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四川省的經濟發展。但是四川省礦產資源豐富,現擁有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132種,占全國資源總數的70%,為全國的資源、能源大省,是川氣東送的起點。因物產豐富而被譽為“天府之國”。加之四川省旅游資源豐富,所以四川省的地區生產總值在全國排名也是比較靠前的。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四川、陜西二省均處于我國西部地區,川陜二省南北相接壤,早在2013年就開通了成都到西安的動車,只需要兩小時便可到達,這條線路的開通對于推動兩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更加密切了兩省的聯系和互動。2013年,四川省全部地級以上城市共有18個,陜西有10個;四川在2014年年末常住人口比陜西多了一半還多,四川是人口大省這是眾所周知的,所以四川的地區生產總值也比陜西高。2014年四川省GDP總量居全國第8位,而陜西則排到了第16位。但是由于人口眾多,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則比陜西要低,消費水平也較低。

二陜西、四川二省高等教育發展概況

1.陜西省高等教育發展狀況。陜西省是全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是西北地區高等教育的龍頭,全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被譽為“教育大省”,現有專業覆蓋了我國高等教育11個學科門類的所有專業,在西部地區是首屈一指、獨一無二的。在航空、航天、機械、電子、紡織、能源、醫藥、農業、生物工程等領域的科研和生產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綜合科技實力在全國名列前茅。自從1999年高校擴招之后,陜西省高等教育事業得到飛速發展,辦學規模也迅速擴大,1999年陜西省只有普通高校43所,招生數6.80萬人,畢(結)業生數3.63萬人,到了2013年,普通高校有92所,幾乎增長了一倍,招生數29.79萬人,畢(結)業生數高達25.38萬人,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事業在飛速發展著。2.四川省高等教育發展狀況。四川既是一個人口大省,同時也是高等教育大省,全省高校重點學科、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權專業學科門類齊全,覆蓋了全部12個學科門類,有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2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78個。自高校擴招以來,四川省高等教育迅速發展,1999年,四川省有普通高校43所,招生數6.55萬人,畢(結)業生數3.55萬人,到了2013年,普通高校有103所,招生數35.78萬人,畢(結)業生數達31.84萬人。3.四川陜西二省發展情況對比。(1)四川陜西兩省經濟發展狀況比較。2014年,四川省地區生產總值為28536.66億元,而陜西則較低,從居民消費水平來看二省不相上下,但是四川是人口大省,地區生產總值雖然較高,但是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就不如陜西省了。再把二省經濟發展狀況與發達地區相比(以北京為例),明顯看出各項指標相差都很大,不管是消費水平還是人均生產總值都遠遠超過川陜二省。(2)四川陜西兩省高等教育發展狀況比較。2013年,四川普通高校共有103所,陜西有92所;四川普通高校招生數35.78萬人,普通高校在校生數127.08萬人,陜西普高招生數29.79萬人,普通高校在校生數107.76萬人;從2013年普通高校畢(結)業生數上來看,四川省有31.84萬人,陜西省有25.3萬人;這二省在普通高校教職工數和專任教師數上都和前述數據有同樣的規律,即四川省比陜西省多。單從這些數據來看四川的高等教育發展要比陜西省的好,但是從人口來看,四川省的高等教育就遠不如陜西省了,2013年四川每十萬人口高校平均在校生數2140萬人,而陜西有3612萬人。通過二省與北京發展狀況的對比可以看出,在高校數量方面,北京比二省少,在普通高校招生數、普通高校在校生數、每年普通高校畢(結)業生數等方面也比川陜二省少,但是普通高校教職工數要比二省多很多,普通高校專任教師數與二省不相上下。由此可以得出,北京等發達地區的師生比是很高的。由上分析,可以看出四川和陜西二省發展速度相當,發展水平也是不相上下,所以這就更增加了二省高等教育方面的可比性,對比二省的發展狀況,便于更好地進行分析和探索。

三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性研究

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到底有沒有促進作用?高等教育究竟如何促進經濟發展?明白這些問題我們就能更好地提出解決策略。很早之前,馬克思就提出了社會再生產理論,他認為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必要手段與條件,在整個社會再生產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教育的良好發展能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另一方面,經濟增長的質量又從根本上制約著教育投入的力度。1.經濟發展制約高等教育發展。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的教育活動是物質資料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并且會隨著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高等教育的發展受投入資源多少的影響,而資源投入的多少又取決于經濟活動水平,所以說經濟發展的程度就會制約高等教育發展的速度。人力資源的培養與社會的發展可以說是供求關系,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高校就培養什么專業的人才,只有當供求達到平衡狀態,才能和諧發展。所以,生產的發展必然引起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必然引起課程設置及內容的發展變化。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以前的課程設置和內容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當代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所以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一定要與時俱進,更新教學內容,這樣才能與經濟發展需求保持一致。2.高等教育發展促進經濟發展。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社會,科技高速發展,生產實踐已經逐步實現規?;?、機械化、數字化、智能化,高等教育在社會生產實踐的各個領域都日益突出其重要性。高等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主要有三大功能: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服務社會。培養人才作為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體現出了高等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功能;發展科學技術的功能,反映了生產力發展到較高水平,社會對高等學校提出的新要求,要求高等學校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領域有所突破,以攻克經濟發展中的技術難題;高等教育的服務社會功能,要求大學要積極主動地為地方經濟服務,大學教師要走出校門,直接投入到社會服務中去。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威斯康星大學就把這項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從高等教育的這三大功能可以看出,在當今社會,必須把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密切結合,讓大學能夠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同時,社會生產力、經濟的發展更直接依賴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技術密集和高新技術產業更需要具有人才優勢和智力優勢的大學支持。

四未來二省高等教育發展新路徑

綜上所述,可以看得出陜西和四川二省在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教育事業發展等方面有諸多相似之處,但又有不同之處,兩省均處在西部內陸地區,雖然我國已經實行西部大開發很多年了,但是由于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西部地區的發展還是遠遠落后于中東部地區,那么如何聯合陜西和四川兩個教育大省實現資源共享,利益共擔,共同帶動西部地區高等教育事業從而加速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這一問題是很值得去深入研究的。根據前述內容,本文提出以下發展意見。1.加強合作,資源共享。二省在各自提高發展水平的同時,要加強合作與交流。要充分發揮各省不同的資源優勢,將各自的優勢資源充分利用,二省高校眾多,但是師資力量卻比東、中部地區匱乏很多,所以,如果能實現高校間師資力量共享,就能更進一步解決師生比的問題,高校的等級、層次都是不同的,要加強合作,必須做到“強強聯手”“以強扶弱”,名氣大,師資力量雄厚,教育資源充足的高?;ハ嗪献?,就能強上加強;對于各方面力量都比較薄弱的學校,“強校”就要多給予幫助和扶持?,F在科學發展日新月異,教育方面也開始享受科技發展成果,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手段的出現,能夠更好地服務教育事業。比如現在的網絡課程、網絡圖書館、幕課、各種手機應用以及電子資源都能無時空限制地使用,因此,可以利用新科技使高校資源利用率最大化、資源配置最優化。2.互相學習,優劣互補。由前述分析可以看出,陜西省經濟發展狀況總體比較差,四川省經濟發展狀況人均水平低,各自都有優缺點。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高等教育的發展來刺激經濟的增長又成了關鍵問題。兩省的高校教育資源都有各自的特點,比如陜西煤礦資源豐富,有關礦產研究方面的專家和學者就比較多,四川的大學就可以聘請陜西的專家來交流、作報告、作講座等。3.加大投資,服務社會。和全國教育投資量相比,西部地區教育投入還是嚴重不足,政府是教育投資的支柱,但是也不能完全靠政府。要更好地實現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等功能,高校要走出校園,面向社會,現在已經有一些學校陸續開展了大學講堂等活動,以便更好地服務社會,同時還應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企業需要什么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種“訂單式教育”能夠有效地降低失業率,而且能夠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經濟增長的速度。4.了解需求,優化學科。陜西省地形狹長,南北差異大,不僅是氣候差異明顯,經濟發展差異更明顯,四川也不例外。陜西省北部以礦業為主,關中平原以農業、制造業為主,陜南地區發展相對落后,主要發展綠色產業。四川省主要呈東西分布,人口上呈現東密西疏的特點,這主要基于地理因素。川西一帶高山林立,經濟發展水平相當落后,主要發展畜牧業和旅游業,東部地區發展較好。若想實現整體發展,必須大力扶持發展落后地區,縮小差距。根據二省不同區域發展的不同產業來設置不同位置高校的專業結構。就陜西而言,在陜北地區應多設置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專業,在關中地區多設置農林業以及各種制造業等專業,高等教育拉動區域經濟良性發展的典型案例———國家級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楊凌地處陜西省關中平原地區,東距西安80多公里,西距寶雞80多公里,自然條件優越。示范區原擁有2所大學、5所科研機構、3所中專,聚集著農、林、水、牧等64個學科的4000多名科技人才。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為我們國家培養出了6萬多名農業科技人才,為我國的農業發展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小視的貢獻。5.堅持特色,服務地方。從地貌、氣候、資源分布等特征來科學合理地設置學科專業。陜川二省都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陜西省是十三朝古都,所以人文旅游資源豐富,文物古跡眾多;而四川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獨特的自然風光,高原、山川、河流眾多。所以在學科設置上,陜西應著重發展歷史文化學;四川則可以重點培養畜牧業、水電業方面的人才。同時,四川民族眾多,一定要發揚名族優良傳統,在發展的同時要有所揚棄,不能丟棄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但是也不能好的壞的都傳承。這就要求高校在培養人才時,要考慮地方需求,不能千篇一律,有特色,才能立足。

作者:劉玉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戴小玉.高等教育與陜西區域經濟和諧、可持續發展研究[D].甘肅:西北民族大學,2010.

[2]楊甜.高等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問題研究———以陜西省為例[D].西安:西北大學,2011.

[3]何潔.四川省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調整探討[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21(5):28-32

[4]盧鐵城.2013年四川高等教育發展報告[M].四川: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EB/OL].data.stats.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