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趨同發展困境與出路
時間:2022-03-06 08:16:27
導語:高等教育趨同發展困境與出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國著名高等教育家克拉克•克爾指出,世界高等教育由趨同而趨異,進而走向部分的重新趨同。充滿變化性和反復性的趨同和趨異對不同國家不同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指向,起始階段的趨同肇始于中世紀大學高等教育的辦學規律、辦學理念等國際交流合作的共識;然后在各民族國家興起之后,不同國家的高等教育肩負著各自的使命,更多地服務不同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目的;而當今時代,高等教育又呈國際化趨勢,不同領域內的部分趨同演化為學校定位、人才培養、專業設置、課程設定的衍生。趨同與趨異熱仍然是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旋律,卻有著不同的解釋意義和存在價值。
一、升格與降格:趨同的兩種類型及問題
(一)高等教育趨同發展的兩種類型。與克爾論斷不同的是,如今的高等教育趨同已由發展型的國際趨同轉變成模仿型的組織和制度的結構趨同。主要體現在,一是對規模層次、專業設置、學科配置、學校等級目標的“升格趨同”,二是對辦學方式、投資渠道、資源經營的“降格趨同”。
1.升格趨同。具體表現為第二流、第三流的院校與新成立的高等院??待R985、211雙一流大學的辦學形式、課程標準、學術規范,造成高校辦學不能安于自身定位,缺乏獨特品格,過度聚焦,發展趨于單一,資源配置重復浪費。潘懋元教授由此概括出“地位較低”院校的趨同模式,地位較低的院校以地位較高院校的組織結構和發展路徑作為自身發展的藍本,高等教育系統的差異化和獨特性趨于縮小。譬如,高職高專熱衷應用型本科的轉型,升本院校熱衷于多科性綜合性大學,綜合性大學熱衷于碩士、博士授予單位等研究性大學;除少數公辦的高職和民辦高職外,全國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以國一流,國外有影響的多科性、綜合性、研究型的巨型大學為戰略發展目標。
2.降格趨同。具體表現為重點大學除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學位培養和教育教學外,同時承擔低端的大眾化教育種類,如成人教育、高職教育、網絡教育。不同等級的學校競相把發展低端的大眾化教育作為自身辦學的投資經營渠道,以此擴大辦學基礎。雖然重點大學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及服務,可以滿足大眾對優質教育的市場需求,卻在一定程度上帶給一般大學巨大的生存壓力和額外的不均等競爭。國外通過社區學院、技術學院、短期大學、在線開放大學等來專門承擔大眾型人才的培養;精英大學不承擔大眾化教育任務,或者特設附屬機構承擔。
(二)高等教育趨同發展存在的問題。各級各類學校無論升格還是降格,都趨于形成統一的模式、結構、發展的辦學標準或者雷同相似的經營辦學,難以符合多樣化高等教育的時代要求,也引發了一系列問題,諸如學校定位不明、人才質量下降、教育資源浪費以及政府難以管理等。
1.辦學缺乏定位和特色。任何一所學校會受歷史、現狀、環境和社會發展需求等諸多因素制約,按照多樣性、特色性、協調性原則,找準自己的位置,包括辦學目標、辦學類型、辦學層次、辦學規模、服務方向、社會形象、辦學特色等。和諧的高等教育系統應該是多層次、多樣化、有特色、有活力、高質量的“生態系統”。不同的學校特色以及準確定位應該是高等教育發展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要素。
2.人才培養質量迅速下降。高校對自身的軟硬件條件估計均不足,都將研究型大學作為自身的辦學目標,都按照學術性標準來培養人才,造成高等教育重心上移過快,培養出來的人才既缺乏研究素質,又缺乏職業技能,導致最終在市場中遭遇結構性失業。
3.高等教育資源嚴重浪費。單科性院校向多科性院校延伸,多科性院校向綜合性大學發展。高校注重學校的規模,擴大學科的覆蓋面,容易造成重復建設,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以致辦學效益的低下。
4.政府難以分類指導。由于高等學校之間缺乏一種明顯的區分,政府在對高等教育進行管理時,無法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指導。
二、政府與社會:趨同發展的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趨同化帶來的高校模糊定位、辦學特色不明,這與政府政策制度的缺失及調節不當存在一定的聯系。
(一)政府政策的傾斜。20世紀末,為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進一步向前發展,努力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高校,我國政府先后實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對進入這些工程的院校進行重點支持,這些政策措施推動這批高校 提高自身的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同時在對“211工程”、“985工程”院校進行支持的同時,卻沒有相應出臺支持其它院校的政策?!?11工程”、“985工程”的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又都是以“研究型”、“教學研究型”為標準的,這在無形之中就對那些沒能進入政策扶持范圍的“弱勢高?!痹斐蓧毫?,激起這些高校追求“更好”的心理。教育經費與優待政策的傾斜促使“弱勢高校”與重點高校間的差距日益擴大。為爭取到政策的優待和支持,“弱勢高?!痹趯W科建設上盲目跟進,在定位上與進入政策優待和支持范圍內的院??待R,從而導致以“綜合性”、“研究型”、“一流”方向作為建設目標。
(二)社會評估制度單一。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是國家與社會對高等院校實行質量監控的重要形式。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評估對高校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是導致我國高校趨同的重要原因,高等教育評估既包括有政府組織的官方評估,又包括有民間組織的一些評估。政府組織的官方評估,基本以學術和科研為評估標準,諸如高校的重點學科、博碩士點、科研項目等硬性條件,并把這些作為財政投入的衡量依據。高校按照政府組織的官方評估標準對自己的學校進行定位,導致高校盲目趨同;民間組織的評估,側重以辦學聲望、學科排名、就業率等綜合指標來評價,然后這些指標事實上與官方評估是異曲同工的。如果高等教育質量評估,不論官方評估還是民間評估,總是以單一的科研指標作為衡量的因素,那么必將導致高校在教學、學科、師資、管理、校園文化等方面實現單一的學術化。這與大學的科研、教學以及社會服務的大學理念及功能是相違背的。
三、自主與多樣:趨同發展的現實出路
高等教育的趨同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當前高等教育的相關法規、政策及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因此需要通過充分賦予高校獨立自主權利、增強多渠道資源合理配置、完善和落實政府質量評估制度來引導他們合理定位。
(一)自主的高等學校辦學權。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是引導高等學校進行合理定位的前提條件。我國在法律上雖然也規定了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但在進行法律規定的時候并沒有很充分地考慮到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的差異,而是用一個比較籠統的規定,因此不利于當前我國高校辦學特色的形成與分層定位的合理進行。當前要引導高校進行合理定位,就必須落實與完善高校的辦學自主權,針對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高校以及其中差異特色,配備不同的辦學自主權,保護其辦學自主空間。對于科學研究型大學來說,需要鼓勵高校騰出更多的空間專注在科學研究層面;對于應用教學型大學來說,引導高校適應市場需求對人才培養的結構性變化,努力對接行業、貼近企業,依據地域特征培養特色人才,避免他們盲目追從科研型高校,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現象,即培養出的人才既達不到研究型人才的標準,又缺失動手能力差和行業經驗。
(二)多重的高等教育資源配置。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政策的發揮具有導向作用。目前我國公辦高?;疽哉斦該芸顬橹饕杖雭碓?,只有少量民辦院校以純粹的社會力量進行辦學,然而舉步維艱,如履薄冰。其本質根源是宏觀資源配置的力度、廣度和開放度不夠。
1.政府撥款:有區別的財政資助。我國教育財政撥款方式較為單一,沒有對不同類型、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高校經費區別對待,基本以優良中差的劃分等級來對高校進行資源配置,這嚴重造成部分高校經費不足?!柏毨汀备咝C闇式涃M充足型高校時發現,國家還是青睞科研型高校。長此以往,高校趨同逐漸成風。為改變這種狀況,政府在教育資源配置方面所能做的就是需要分層次分類別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撥款進行完善。
2.社會籌資:拓寬資本投入渠道。國家努力修訂政策,拓寬高等教育資本投入渠道,積極倡導多元資本投入辦學,尤其是社會民間資本的注入,比如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的試行和推廣。在國外,社會籌資辦學歷史悠久,且辦學質量明顯優于公學。其實,多樣性社會資本的融合和注入可以催發高等教育的多樣化需求,從而引導高等學校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差異化定位。降低高校發展的趨同率。
(三)多元的高等教育評估標準。避免使用以科研成績為主的評估標準已經漸漸形成共識,然而如何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高等教育評估標準,既能夠全面系統綜合衡量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高校,又能引導各級各類高校發展具有長遠性、指向性、可持續性,還能反映評估者和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期望。這確實較為困難。有必要通過借鑒國外大學的成功評估標準,并結合我國的國情,在對高等學校進行分類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個“多類型、分層次”的評估標準。
作者:鄭菲菲 單位:南京旅游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潘懋元.大眾化階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2]陳厚豐.中國高等學校分類與定位問題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
[3]王濤.我國高等學校定位趨同化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4
[4]王賓齊.迷失在大眾化進程中:中國高校趨同化原因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0,7
[5]何亞明.高校聲譽管理:內涵、意義與策略[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7,8
[6]張嘉燕,馮文全,杜明璋.我國高校特色化建設及戰略措施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
[7]汪強.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科學謀劃和推進學院發展[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09,3
[8]蔡宗模.論高等教育全球化范式[J].現代教育管理,2013,8
[9]陳利民.論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中國大學的使命[J].襄樊學院學報,2005,3
[10]蔡宗模.全球化挑戰與高等教育范式轉型[J].中國高等教育評論,2012,12
[11]房玥婷.趨同與趨異———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取向探析[J].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5
[12]鐘舟海,曾偉明,周小金,趙中波.地方理工院校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研究[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6
[13]林致遠.略論和諧文化建設與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J].龍巖學院學報,2009,6
- 上一篇:慕課環境下高職信息技術教育研究
- 下一篇:成人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