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現狀及趨勢
時間:2022-03-06 08:42:55
導語: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現狀及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等教育國際化被認為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趨勢。中亞國家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受歐美國家影響較大,隨著其科研實力的增強和經濟發展的訴求,近年來中亞國家開始主動開拓國際教育市場?!敖z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戰略規劃將中亞國家的目光逐漸吸引至中國,與中國協同發展教育服務貿易,為經濟帶建設培養國際化人才是中亞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主要趨勢。
關鍵詞:中亞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
一、概念界定
(一)中亞國家
中亞和南亞、西亞、東亞等概念一樣,實際上為一個地理名詞,即亞洲中部,但很多人對這個地理名詞的范圍界定并不是很統一。最早提出“中亞”這個概念的是德國地理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他在其著作《中央亞細亞》(1843年)中首次使用了“中亞”這一稱謂。1862年俄國人尼古拉•哈尼科夫認為洪堡的定義不符合地理學的要求,主張根據環境特征界定中亞的范圍。20世紀七八十年代蘇聯高等院校歷史專業教科書中對中亞做了狹義上的界定,主要指加入蘇聯的五個國家。由于歷史上中亞地區分屬于不同國家,其中一部分是中國領土,我國學者對中亞的界定也有伸有縮。目前比較權威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廣義上的定義,以及1993年中亞五國領導人舉行峰會宣布五個獨立新生的主權民族國家構成和歸屬一個新的地緣政治單位,即被普遍接受的狹義上的中亞五國。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
教育國際化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詞語,高等教育國際化是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現代高等教育發展三個核心概念之一。自9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推動之下,教育作為服務貿易的一種被納入WTO的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中,教育國際化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步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期。很多國家意識到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人才是重要的資源,搶占教育的制高點、獲取高素質的人才不僅要將眼光放在國內,更要將視覺拓展至國際市場。這樣一方面能將優秀的人才留在自己國家,為本國的經濟發展服務,另一方面,還可通過為他國提供教育服務獲取經濟收益,更為重要的是很多國家將教育的國際化作為一種發展戰略來擴大影響力、提升軟勢力。由于教育的特殊性,很多國家開放程度較高的領域為高等教育,因此,教育國際化更多指的是高等教育國際化。其主要指在國際教育服務貿易市場開放的前提下,教育資源和教育要素在國際間進行配置和流通,世界各國通過國家間的教育交流與合作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人才培養,各國間的教育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程度不斷提高的一種教育發展新形式。
二、中亞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
從中亞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歷史上,該地區往往是幾大文明的擴張邊界,在俄羅斯征服中亞之前,不管是從東、從西、從南、從北各個方向來看,對這一地區的征服都受到比較惡劣的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和阻斷。因此,該區域往往受到地緣格局和政治博弈的影響,中亞人幾乎沒有自己記錄下來的古代歷史,主要是周邊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的記載[1]。中亞國家對于歷史時期的文化、教育交流記載幾乎沒有,現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最早也僅出現于蘇聯時期。
(一)沙俄統治時期
沙俄統治之前,中亞國家是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學校教育的,只有一些伊斯蘭教經文學校,其主要依附于清真寺且以集體教育為主。在沙俄統治時期,出于政治需要,沙俄開始在中亞國家開設初級學校,主要用于教授俄語和其他實用的文化知識。這個時期,中亞國家的教育十分落后,居民絕大多數為文盲,只有少數富裕家庭的孩子才能在學校學習,教育國際化或國家間的教育交流無從談起。
(二)蘇聯時期
蘇聯時期,政府將教育作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除了大力開展免費的掃盲運動之外,還開始系統化地建立各級各類學校,不斷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各類中等專業、職業技術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從無到有逐步發展起來。到二戰前夕,中亞地區的高等院校已達到67所,在校學生3.8萬人,戰爭期間,由于蘇聯西部地區的大批院校撤離到中亞各加盟共和國,加強了當地的文化教育。蘇聯時期,各類教育的發展為中亞地區建設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高等教育的發展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尖端人才,中亞地區基本建立了完備的現代教育體制[2]。整個蘇聯時期,中亞國家在教育國際范疇內進行的主要是與區域內的俄羅斯聯邦之間的教育交流,主要表現在俄羅斯聯邦往中亞國家派去專家、教師、熟練工人、工程技術人員等幫助其發展社會經濟和文化教育。莫斯科、列寧格勒等地和其他兄弟共和國也派出大量教師幫助中亞五國發展教育,同時,大批中亞的優秀青年也被選送到發達地區進行培養[3],中亞五國的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三)獨立初期
獨立之后的中亞國家在原有的教育基礎上致力于加強和完善教育體系。1995年,俄羅斯在獨聯體國家首倡“共同教育空間”,致力于共同教育體系的建立。中亞五國隨后在教育改革上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教育民主化、信息化、一體化、國際化發展方針保持一致,各國都將教育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再者,中亞各國為彰顯自己的主權,一方面在去蘇聯化,另一方面加緊與西方國家接觸,他們都認識到教育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分量,尤其是高等教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很重要的指標。因此,培育精通國際市場運行規則、能夠進行跨國交流的高端人才成為最重要的任務。中亞五國紛紛出臺政策把高等教育放在各項工作之首,開始直接與世界各國建立聯系;采用歐盟國家的“博洛尼亞進程”,走高等教育國際化道路;與美國的高等教育交流十分密切,美國的“富布萊特計劃”也覆蓋了整個中亞地區,每年有大量的學者來往于中亞國家。通過與不同國家間進行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促進了中亞國家的高等教育發展,為中亞國家融入國際社會、發展本國民族經濟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中亞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現狀
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是各國發展經濟、提升競爭力的必然趨勢,獨立之后的中亞國家為區別之前的政治體制,均強調西方式的民主。在制定相關國家政策時往往以西方為標準,表現出回歸國際社會的傾向,在高等教育方面走國際化路線,積極地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
(一)中亞國家高等教育受歐美國家影響較大
中亞國家特殊的戰略地位使得歐美國家歷來較為重視對其進行文化輸出,在中亞國家政治體制發生改變之時,它們之間的相互認同感明顯強于其他國家。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其目標是“使中亞的教育體系適應于全球化世界的需要”,因而對中亞的教育體系實行從形式到內容上的全面西式改造,這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目前廣泛適應于歐洲的博格尼亞體制已在中亞五國實施。美國對中亞國家教育的影響則更多的是通過世界銀行(WB)、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機構給中亞國家貸款以資助其教育,其主要通過在中亞國家建立大學、互派留學生等方式來傳播美國思想[4],如中亞美國大學,這是中亞第一所與美國巴德學院合作并頒發美國認證的人文科學學位的大學。
(二)中亞國家主動開拓國際教育市場
中亞國家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也意識到了教育國際化對國際交往的重要性。近年來,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十分重視國際留學生教育,留學生規模不斷擴大,且生源主要向周邊國家開始轉移,大部分來自俄羅斯、土耳其、中國、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同時,中亞國家也通過與他國簽訂協議的方式建立校際合作關系,在與世界教育標準接軌、科學教育合作、國際交流以及創辦國際性大學等方面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中亞國家在國家經濟發展中越來越重視自己國家的利益訴求,除了積極參與高等教育國際交流之外和引進國外先進教育資源之外,也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尋求有利于自己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教育合作方式,主動與周邊國家建立聯系,開拓國際教育市場。
(三)中亞國家高等教育科研實力不斷增強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過程中,知識的輸出與知識的輸入已不僅僅是文化領域的交流,很多時候與教育的經濟效益、國家的戰略訴求緊密結合。中亞國家也意識到在人員流動快速的全球化時代,要想在國際教育市場上分一杯羹,必須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我們看到,全世界高等教育先進的國家已經在教育質量的提升方面采取了有效的措施,目前形成的一個共同認識是:今日高等教育質量的競爭就是明日綜合國力,特別是科技創新力的競爭[5]。中亞國家中,如烏茲別克斯坦早在2007年就召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會議,通過突出生產與科研的關系、強化研究生探索能力培養等方式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哈薩克斯坦為提高國內高等教育質量,于2010年3月成為“博洛尼亞進程”的正式成員國,在其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2)中明確提出要完善以保障質量為目的教育評估質量監控體系,不斷增強其教育科研實力。
(四)中亞國家逐漸重視與中國的高等教育交流
中國與中亞國家是重要的鄰邦國家,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推動下,已經開始了高等教育的全方位合作。但中國同中亞教育交流合作尚處于淺層次階段,目前主要通過孔子學院、留學生教育、上海合作組織大學三種形式進行。從意識形態上看,中亞國家對中國缺乏了解,“中國威脅論”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文化交流。中亞國家對中國文明的了解多局限在過去的印象內,對中國的新形象認知甚少?!耙粠б宦贰睉鹇缘奶岢鰹橹袊c中亞國家的教育文化交流搭建了平臺,尤其是西部高校在與中亞國家的合作與交流上更加具有優勢。中亞國家也期望與我國進行深入接觸,近三年來,中亞國家的大學通過與我國舉辦各類學術會議、互派訪問學生、加大留學生派遣等形式,與我國高等教育教學與教育機構已有了廣泛的聯系,進展巨大。
四、中亞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趨勢
事實證明,高等教育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之一,全球化時代的高等教育要保證其競爭力,就必須利用有效途徑在世界各地去擴大影響力?!癕OOCs”、互聯網+”、“云計算”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深度融合將使世界高等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中亞國家的高等教育也在“glonacalagencyheuristic”模式的影響下,處于全球、國家和地方三個層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三維空間之中[6]?,F階段,中國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已獲得中亞國家的廣泛共識,中亞國家也比較重視與中國在高等教育領域內的合作,“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的建立將推動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大學之間在校際交流、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文化溝通、政策研究、醫療服務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7]??梢姡衼唶业母叩冉逃逃龂H化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全球國家地方”框架中“全球與國家”層面的主要力量,是中國與中亞國家高等教育合作發展、協同發展的重要機遇。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背景之下,中亞國家積極參與同我國高校舉辦的各種文化、教育交流活動,如西安交通大學發起成立的“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新疆大學承辦的“中國—中亞國家大學校長論壇”等活動都不同程度地致力于我國與中亞國家的高等教育合作、經驗交流與借鑒、學術問題探討。因此,中亞國家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方向開始呈現多元化的發展特點,其注意力開始向中國進行轉移。結合“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人才需求,中國與中亞國家在高等教育的跨國合作方面具有較大的空間,與中國協同發展教育服務貿易,共同為經濟帶建設培養國際化人才成為中亞國家與中國人文交流領域內的重要內容,也是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作者:劉俊霞 單位:西安翻譯學院
參考文獻:
[1]許濤,等.中亞,近在咫尺卻又遠在天邊[J].世界知識,2015,(9):16-25.
[2]馮燕.淺析蘇俄時期的中亞教育的發展[J].黑龍江史志,2013,(1):54-56.
[3]王振權,劉閩,薛山紅.跨越與挑戰:中亞五國教育發展及改革走向[J].外國教育研究,2006,(12):31-35.
[4]馮燕.獨立后中亞高等教育與國際合作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3,(3):2-54.
[5]瞿振元.國際視野下的2014中國高等教育熱點[DB/OL].
- 上一篇:成人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 下一篇:信息技術時代高等教育無紙化考試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