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藝術傳承發展路徑
時間:2022-06-12 10:31:18
導語:高等教育藝術傳承發展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智能時代的當今社會,在民族與民間藝術發展陷入困境之時,旨在研究教育與傳承的障礙如何解除。高等院校作為培養專業人才的主要場所,在傳承民間藝術、民族文化的發展方面,如何擔起重任。立足當前國內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發展現狀切入,基于高等教育與專業設計、創新改進的視角,提出一些可行的發展路徑,優化高等藝術教育的可循路徑。對民族民間藝術與專業教學的高效銜接,提供經驗和策略。
關鍵詞:高等教育;民族民間藝術;視覺傳達設計
改革開放以來,從沿海地區到內陸地區,從城市地區到農村地區,經濟建設、文化發展、教育進步等成績非常顯著。尤其是進入到新世紀之后,城鎮化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相繼涌向城市,包括其子女也陸續在城市扎根生活。無論是漢族人還是其他少數民族同胞,在追求好的生活環境、新的學習和工作場所的同時,也逐漸偏離了生活傳統[1],即與我們民族文化的原生地漸行漸遠。就好比現在的我們,感受著現代化、都市化,而千百年來的傳統民族文化、民間藝術卻很難在城市間尋覓。但是,傳承與發揚民族文化、民間藝術是新時期社會主義新文化發展的既定目標。故此,在傳承中求創新,在創新中謀發展,這是當下界內人士以及相關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續關注的建設內容。
一、民族民間藝術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學科設置與教學理念的滯后性。在高等教育領域,民族民間藝術及其文化方面的傳教,更多集中在藝術類院校,當然也包括綜合類高等院校??偟膩砜?,在課程設置層面存在明顯的不足。無論是各專業學科,在關于民族文化的課程內容方面,關于主流文化的課程占比在80%以上。不過,更進一步會有驚訝發現,專門反映我國民族性、地方性的文化知識內容及其課程設置比例,僅為10%-15%。民族各地域文化的傳承特點比較趨同[2],盡管關聯的文化課內容有一定的比重,但直接涉及到物質文化保護、民族意識傳遞的教學管理很少,包括像傳統服飾、節日、風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等。對于此類知識,大多以理論灌輸的方式試圖強化學習者的認知。然而,這種教學方式與行為理念絲毫不會幫助受眾了解表象背后的文化淵源。傳統文化的傳承,失去了靈魂也就無從感受民族文化深度的魅力,那么也就無法有效傳承。(二)教師關于民族文化傳承教育的培訓嚴重不足。通常情況下,教師作為傳授知識的主體,其思想價值觀相當程度上會影響著學生們的判斷及認知。所以,要培養學生對民族藝術的熱愛,首要解決的就是教師自身觀念問題和知識儲備。要求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民族文化知識,只有如此,才能在日常的教學管理中將文化意識融入到學科內容中,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不過,民族文化傳承教育的內容更多屬于教師就職后培訓工作,且針對性不足,培訓時間和內容上也無絕對保障。(三)高等教育關于藝術教育的資金投入有限。任何新事物的發展和成長均離不開后盾支撐,而資金投入作為最直接的保障性條件,更是不可或缺。簡言之,資金投入是每一所學校民族文化與藝術教育面臨的頭等大事。在該層面,對于專業的院校來說,投入比例相對高一些,但從全國各類院校整體發展來看,是遠遠不夠的。以學校音樂課為例,傳統戲曲、古典音樂等均屬于學習的范疇,但要想達到預期目標及教學效果,就必須要具備相應的軟硬件環境,包括活動場所、設備等。其他課程學科也一樣,比如一些美術設計類專業,對于該方面的需求更為顯現。總之,資金問題是目前高等教育中開展民族民間藝術教育活動的源頭性問題。
二、關于民族文化融入專業課程、民間藝術走進課堂的改革設想
(一)民間藝術走進大學課堂。高等教育與中小學教育有本質區分,單以藝術教育來看,主要體現在層次面和表現方式上。近十幾年來,國內高等教育一直處在持續擴張的態勢,而重要構成部分的高等藝術教育也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對于前文中歸納總結的幾方面普遍性問題現象,近些年來也一直在改進與優化。不過,依然存在一個潛在性的核心問題,即專業趨同。無論是培養目標的設定還是培養規格與模式的優化,或者是專業課程的設置與教學選材,均體現出高度的趨同性。即便是要求講個性、講創新的藝術類專業教學中,整個課程體系也是整齊劃一。筆者以為,該教育行為現象并非規范化,也不屬于高等教育辦學規范化的范疇。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著自身規律,問題的持續呈現與弊端暴露,恰恰印證了現行教育體制與課程運作模式的不協同性。民間藝術的特色在于地方性,即民間藝術與民俗如影隨形。有句老話說得好,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無論是美術還是音樂,無論是景觀還是風俗節日,不盡相同。此外,上述簡要提到高等教育階段的藝術教育與中小學有本質區分,并直觀體現在課程教材上。不同的是,高校藝術教育的基礎是建立在對本領域知識內容深入研究之上,即將所關注的地域文化和民間藝術直接放到區域文化、傳統風俗、方言、經濟生產方式等文化語境中。簡單來理解,即其不是要求理念和知識的傳播,更不是單純地學習技法技能,而是要求通過多樣多元的教學形式,幫助學生了解民族文化和區域文化。比如像藝術設計類專業,包括環境藝術設計、廣告營銷、服裝設計、數字媒體技術、產品造型設計等,彼此之間均緊密相聯,均屬于傳承民間藝術的可循發展路徑。(二)高校藝術專業教學管理。結合浙江中部地區幾所高等院校的辦學實際,重點圍繞著近兩年本校的發展建設情況,專門從較為典型的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設計等專業學科為例,對于民族民間藝術與專業教學的高效銜接,談及一下經驗和策略。1.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管理中的民族民間藝術教育活動。具體來看,各專業教學內容是指利用視覺符號來傳遞信息及設計。通俗點來理解,傾向于美術范疇。關于視覺傳達設計,該術語最早出現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產生于日本舉辦的世界設計大會上。隨著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現代視覺傳達設計被廣泛應用于各大相關領域。比如,常見的有LOGO設計、企業形象設計、報刊雜志設計、招貼海報設計、電子廣告牌設計等。簡言之,現代視覺傳達設計就是一種告知的設計。其匯合了工藝美術、印刷美術、商業美術、裝潢設計與平面設計各內容。在專業教學中,旨在培養創造性、新穎、無約束的思維式人才??偟膩碇v,該專業與其他民族民間美術的基本課程基本一致,在基礎理解性、知識技能的培育之下,更多在于增強專業內學生們的視野,即最大限度使得我們的學生能夠了解各種民間藝術,即增強專業的技術性。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持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關注程度。正如前文多番介紹分析,在全新的互聯網信息時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當代學生對我國古老傳統的民間藝術漸漸失去興趣,即認為古代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就是過時的東西,殊不知自身所長期接受的外來事物本身也屬于其他國家地區古老、流傳、演變發展而來的東西。但是,現有的問題正如前文所言,仍需要加大重視,并予以有效改進。對此,教師在講課時,應充分結合我國傳統神話故事,比如天神祈禱、佛家神仙等。比如,以剪紙藝術為例,像太陽鳥等,就賦有新婚的含義。圖1、2為我院學生設計的民間藝術為元素的海報。2.數字媒體設計專業教學管理中的民族民間藝術教育活動。民族藝術是民族文化的精神物化,除了物質類文化遺產與民情風貌之外,更多直觀呈現在音樂、美術、舞蹈等傳統元素中。以高等院校的數字媒體設計專業為例,在當前,中國數字媒體的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文化戰略的高度。但是,現實的背后一直是不堪直面的凄涼。國內數字媒體長期以來被日歐數字媒體技術壓制,國內數字媒體產業市場也被外國數字媒體占據。相對而言,盡管國內創作者推出的一些關于傳統民族文化色彩的作品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顯,即結果不盡如人意,但依然被譽為中國數字媒體崛起的跡象。由此可見,國內市場及廣大受眾對于該領域的憧憬一直存在,這本身就是源于民族性的心理。不過,現實的確難以滿足大眾需求??墒?,卻很少有人真正剖析困境的成因,其實仔細分析不難發現,缺乏正確的定位,為了表現民族色彩而創作,只會越來越遠地疏離民族文化,最終喪失市場與價值。根據校內的一份調研顯示,超過九成的受眾均一致認為,國內數字媒體一味模仿他人,畫風缺乏創新,毫無個性科研。不僅如此,超八成的受眾則偏愛日本數字媒體。在原因歸納方面,很多人表示,國內數字媒體設計習慣性主題先行,思想僵化,缺乏娛樂的精神和態度,與寓教于樂的數字媒體創作理念相背離,更無從談起作品背后的社會意義與現實價值。圖3、4為我院學生設計的民間藝術為元素的動畫場。3.國際視野下的民族民間藝術教育活動。民族民間藝術的呈現,源于社會普通勞動群體,大家使用特定的材料和方法,并經過不斷的實踐,遵循自適的可能性精神,創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風俗性的藝術形態??v觀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之所以傳承不斷,恰恰源于創新,基于服務社會發展、服務民眾生活的前進路線,不斷適應新社會、新環境。正如那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與之相反,在我們的鄰國日本,高等藝術教育與民族文化等銜接性極強。再次引用袁熙旸先生的觀點,“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不可能是脫離民族文化傳統的憑空創造,而只能是民族文化傳統合乎規律的批判性的繼承與發展,它需要經歷揚棄的過程與轉換”。
三、關于優化高等藝術教育的可循路徑
筆者從西方現代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設計這兩大藝術類專業為切入點,進一步指明了近些年來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的機制缺失。嚴格意義上來講,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揚,與高等藝術教育各專業學科是一脈相承的關系。因為在現實中總是有人說,要如何如何保護傳統文化、要如何如何繼承和創新傳統文化,但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并非一句又一句的口號,也并非制訂一套總的發展戰略就能實現的,而是要立足實際,回歸本源。早期部分民間藝術與文化風俗的消失,同樣也是趨于社會發展的規律性,沒有創新也就失去了發展,終將被社會淘汰。同理,在全新的市場經濟時代,一切都是圍繞著經濟建設、民眾生活服務,要想真正實現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發揚,就需要與社會學科的研究、實踐融為一體。民族民間藝術與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有效對接,恰恰是最佳保護與傳承的路徑。包括傳統神話故事、民間傳奇故事、圖騰文化的設計元素體現等。尤其是在設計理念上,這些均會成為學生們學習的寶貴資源。并且這些看似熟悉又陌生的民族藝術形式本身就存在于生活的實際中,包括一些影視作品、電視節目、品牌廣告等,近些年來也越來越常見。
筆者以視覺創達設計專業為例尋求高等教育中民族民間藝術傳承的發展路徑,文化離不開交流,交流是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而視覺傳達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包括上述提到的服飾,此外還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歷史、宗教、地域等[8]??傊绾螌⒁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和精神風貌完美呈現出來,才能真正響應那句話,“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反之,假如我們培養的專業設計人才,對傳統民族文化、民間藝術一問三不知,創作作品中臨時搜集一些資料,那么呈現出來的作品怎么可能不被大眾吐槽?如此以來,陷入惡性循環,更無從談及創新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袁園.高校藝術教育中的少數民族民間藝術取向分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7(4):220-223.
[2]蘇菊.云南高校藝術教育融入本土民族民間藝術研究[J].民族音樂,2016(2):103-104.
[3]張鵬輝.消費文化語境下民族藝術教育發展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7(11):130-134.
[4]許曉萍.孔德時.從“說一個好的故事”到展示設計教學模式探索[J].設計.2016.01:114-115.
[5]范前程.傳統民間藝術在高校藝術教育教學中的探討[J].現代職業教育,2016(19):113.
[6]宋冬慧.深化實踐教學改革,推動民族民間文化發展——高校藝術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8(9):66-67+71.
[7]談麗娜.關于綜合類大學民間美術教育的思考[J].藝術教育,2017(z6):143-144.
[8]肖宇強.湖南民族民間藝術的保護與采風教學應用[J].黑龍江紡織,2016(2):9-11.
[9]黃玲.貴州民間藝術的轉型與地方高校美術教育關系的思考[J].設計,2016,29(23):102-103.
[10]王純.中國民間美術在現代產品外觀設計中的應用[J].設計,2017,30(11):44-45.
作者:孔德時 許曉萍 單位: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途徑探討
- 下一篇:大客駕駛人職業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