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

時間:2022-03-22 08:14:07

導語:普及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普及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

摘要:邁入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面臨教育系統內外的機遇與挑戰,世界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呈現出某些共性發展趨勢,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構建,要基于中國實踐探索,更新教育發展理念,完善高等教育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實現不同類型高校的分類發展,滿足普及化背景下人民群眾的多樣化、個性化教育需求。

關鍵詞: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構建

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據估計超過50%,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面臨教育系統內外的挑戰,尤其需要構建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實現高等教育規模與質量的協調發展。

一、我國高等教育面臨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社會發展、科學技術發展以及全球化帶來的挑戰

第一,伴隨著規模的擴張,高等教育領域的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群眾享受優質高等教育的需求與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供給短缺且發展不均衡之間的矛盾,公平與質量的問題凸顯。尤其在新一輪高考綜合改革的背景下,高校的生源知識結構更加多元,生源質量的差異增加,更加需要變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對學生學習體驗的增值評價。第二,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和增長動力的轉化,更加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勞動者素質提升和管理創新。高校需要調整人才培養規格、專業結構和課程體系,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與競爭能力,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提高人才培養效果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契合度。第三,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面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新挑戰。學科發展的綜合化趨勢,需要高校探索資源整合,加強跨學科研究和跨專業(類)人才培養;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沖擊著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學組織形態、教學與學習方式、教學管理機制以及教室布局,對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第四,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國際化成為大勢所趨,高等教育面臨世界秩序重組的挑戰。人力資源跨國流動勢頭迅猛,教學資源跨國流動和傳播速度加快,現代教育理念、先進培養模式、教學管理和學生事務管理模式的跨國傳播與融合趨勢明顯,高校需借鑒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和成功經驗,同時也要積極推進我國優質教育資源的國際拓展。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要主動應對國內外教育競爭與融合趨勢共存的新挑戰,構建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確保高等教育質量提升??傮w來看,國際高等教育質量評價在理念和模式等方面趨于融合,呈現出共同的發展趨勢。一是在評價理念方面,強調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注重學習效果的跟蹤與評價,將學生作為核心利益群體參與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過程,將保護學生利益作為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重點;二是在評價方法方面,強調以學生學習結果為導向,將學生的就讀經驗和學習產出作為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重視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和記錄,注重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實現定量與定性方法的結合;三是在評價導向方面,強調通過外部質量評估活動,推動學校內部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形成持續改進的質量文化;四是在評價主體方面,賦予高校質量建設和保障的主要權責,重視發揮專家優勢,強調政府、用人單位、行業企業、學生等多元利益群體共同參與,構建高等教育質量評價的價值體系??傊叩冉逃|量保障的模式從相對單一走向逐步融合,世界各國質量保障呈現出共性趨勢,為我國構建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提供了借鑒。綜上所述,我國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構建,應積極回應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立足中國本土化的實踐探索,借鑒世界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新理念,完善高等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

二、扎根中國實踐,保持政策穩定性與持續性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展,我國逐步建立起了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陸續開展了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優秀評估、隨機評估、水平評估以及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專項評估、合格評估、博士學位論文抽檢等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活動。尤其是2009年以來,我國在前期評估實踐基礎上實施新時期評估方案,構建了“五位一體”的本科教學評估制度,包括自我評估、院校評估、專業認證、國際評估、狀態數據常態監測等。“五位一體”的本科教學評估體系回應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邁向普及化過程中的新挑戰,強調對高校分類管理、分類評估:新建本科院校實施合格評估,注重基本辦學條件、基本管理水平和基本教學質量的達標;通過合格評估的高校實施審核評估,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結構優化和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完善;高水平大學則通過國際評估提升學校的國際化水平;工程、醫學、師范類等專業探索進行實質等效的專業認證。高校內涵建設、教學質量的提升都需要時間的積累與積淀,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應保持政策的穩定性與持續性,不斷完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重點在完善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上下功夫,推進內涵建設,促進辦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三、更新教育理念,促進質量保障范式轉變

教育理念更新是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的重要先導。第一,轉變高等教育發展觀。普及化階段的高等學校應從規模擴張轉向內涵建設,致力于提高質量、優化結構,主動應對高等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挑戰,尤其是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生源結構特征與質量差異的新挑戰。第二,轉變高等教育的教學觀。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要轉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知識傳授為主要載體的教學觀,強化學生在質量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教學評價的重點應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注重學生學習結果和全面發展的跟蹤與評價。第三,轉變高等教育質量觀。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質量觀應是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多樣化的質量觀,高等學校應從單一發展模式轉向分類發展模式,科學定位、特色發展,探索構建不同類型高校的質量保障體系。第四,轉變高等教育管理觀。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應從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質量保障的主體從政府等外部評估主體轉向高校本身,注重多元評價、內外結合、放權分權,激發高校內生動力,強化高校內部質量保障,同時重視不同利益相關者對高校辦學質量和績效的監督與問責。

四、明確核心要素,完善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

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構建是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重點。第一,明確普及化階段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的核心要素。提出科學明晰的質量標準,研制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基于合理技術方法的評價方式,健全有效的評價反饋與持續改進工作的機制,提供有效的政策、制度和組織保證。第二,強化高等學校質量保障的主體地位。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賦予高校以質量保障的主要權責,充分利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提高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有效性與持續性,引導高校建立起以專業教學為基礎、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第三,完善學生學習結果導向的評價方法。在自我評價、院校評估、專業認證和國際評估等質量保障活動中,將學生學習效果的跟蹤評價作為評估標準的重要內涵和評價指標體系的重要維度。研制對學生學習結果進行評價的工具與方法,借鑒國外學生課程體驗量表,開發基于中國學生體驗的評價指標和評價量表,全面客觀地呈現高校人才培養的效果。第四,完善多元參與的教育治理體系。重視學生的參與,發揮學生作為高等教育核心利益群體的作用,逐步建立學生參與學校內部和外部質量保障活動的長效機制;在政府或者第三方機構的外部評價以及高校自我評價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各利益相關群體的廣泛參與,實現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共同治理。

作者:鐘秉林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