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堂大學生感恩教育探討
時間:2022-12-23 09:17:41
導語:思政課堂大學生感恩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在的大學在教學宗旨上仍然是以專業知識的單方面講授為主,往往過多強調專業課文化成績和考試過關率。課堂對于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沒有做到應有的重視,使得大學生在社會責任感和團體協作方面的意識比較弱,沒有集體觀念。另一方面,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個關鍵核心問題,注重加強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感恩圖報、樂善好施、樂于奉獻的正確人生價值觀,本文主要論述在大學高校實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感恩教育在大學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大學高校在日后的教育中該如何在思政教育中更好地落實感恩教育等方面。
關鍵詞:思政教育;感恩教育;教育模式
現在的大學生很多都是遠離家鄉到別的城市上學,可以說學校是他們最主要的學習和生活場所,大學教育也是思政教育中感恩教育的最主要的培養方式,所以對于目前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和傳統大學的顯性教育是有很大關系的,大學的學校環境中人文環境的塑造在大學生感恩觀的形成中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隨著互聯網的高度普及以及西方的反傳統思想觀念的不斷滲入,與我國傳統的至仁至義的觀念相互碰撞,使得大學生在人生觀的選擇上出現了一定的盲區。[1]特別是西方思想中以我為中心、過度突出以自我利益的追求、強調我行我素的生活態度更是得到大學生的一致認可并且在自己的意識中根深蒂固。
一、實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構建良好大學的校園文化的需要
大學生的主要學習生活場所就是校內環境和大學課堂,可以說校園環境是大學生感恩品質形成和發展的最主要且最直接的外部因素,相較家庭環境,校園環境的可控性和操作性更為明顯和突出,所以在進行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時,要充分利用好校園環境。[2]反過來加強了大學生的感恩意識,也可以有利于良好大學學校環境的建設,使得校園環境的文化氣息和青春氣息更為濃厚,可以讓大學生感受到美的享受,陶冶情操。所以說要想構建良好大學的校園文化,提升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通過感恩意識使大學生產生對校園生活的美好向往,才能以一個個的個體來影響、推動整個大學的良好文化環境的建設。
(二)建設社會主義需要學會感恩
如今大力宣揚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是以民眾的感恩意識為前提,只有學會感恩有感恩意識才能真正地做到誠信友善、愛國敬業以及文明民主。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者,是肩負祖國未來發展的棟梁之才,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與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息息相關,也直接關乎國家未來發展的前途。隨著我們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更多的是與國際接軌,這就對大學生的個人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同時也要努力提升自我的人格修養,而這一切都是需要從學會感恩做起,才能更好地尋求自我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抵制各種不良的腐蝕性信息對大學生心智造成負面的影響?,F在信息社會的高度發達,大學生很容易會迷失自我,對于自己的要求不嚴格,情感比較冷漠,行為不夠端正,感恩意識嚴重缺乏,不能對他人心存感激,并且對其他的任何事都漠不關心。[3]而通過感恩教育,就可以讓大學生有效地認清目前所處的社會現狀,對父母、他人和社會都要心存感恩,不僅可以學會怎么樣處理與他人和社會的人際關系,還能更好的認識到自己所要承擔背負的社會責任,學會怎么去奉獻社會怎么學會團隊之間的合作,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具備優良的思想道德素質,有一種正確的人生理念來引導他們以后的發展方向。
(三)通過感恩教育幫助學校實現教育目標、完成培養宗旨
學校是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所以說大學學校的教育宗旨和模式對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如何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人才是學校教育的關鍵性問題。就曾經指出,現在的大學教育不能只重視知識教育,應該把德育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建立起完備的知識教育體系的同時還要與感恩教育結合來明確正確的政治方向,同時還要強調對于先進文化發展的關鍵內容和中心環節就是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培養。[4]為了徹底落實黨中央的教育政策,學校教育也要從大學生的道德建設抓起,使素質教育得到全面的發展足夠重視感恩教育的培養,把德育放在重中之重的發展位置,這樣才能為社會主義發展培養出合格的接班人。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學校也要深化自己內部的改革,這就使得感恩德智教育成為必然,使專業知識的教學與感恩教育能很好的完美結合,從而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通過感恩教育的實施,進一步增強校園內的感恩風氣以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是大學生適應新時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大學生成為社會合格公民的需要,是改變我國目前學校感恩現狀的需要,同時也有利于保證學校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實現大學生自身的長遠發展。[5]感恩可以培養人的性情,使人變得溫和驅使人向善。
二、感恩教育在思政教育中需要改進的方面
(一)感恩教育不被重視,相關課程不完善
很多的學?,F在的教育模式還是以應試為主,很少去關注思政教育,對于感恩教育的傳授就更加的少之又少了,由此在感恩教育課程的設置上就很少有相關的編排,甚至是根本沒有。大學生對于感恩教育的內容只在專業的教科書中極少的了解內容也不全面,沒有很深的感觸自然而然的也不會去重視。[6]另外,針對感恩教育學校沒有統一編制的教材,感恩教育的內容都是附加在專業的教科書中,對于感恩教育的課程和課時沒有具體安排到大學生的正式授課表中,沒有統一的教材,附加于專業教材的內容更是不完善,而課外相關的感恩教材也是很少。同時教育的發展不能緊跟社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腳步,已經出現了滯后性,學校專業知識教材不能有效體現時代的前沿性,教材不能實時的更新,學校對感恩教育的忽視直接導致了教材中對感恩教育的缺乏。
(二)感恩教育傳授方式傳統呆板
對很多的學校來說感恩教育模式才剛剛實施。目前,還處在一個探索實驗的階段,在教育方式上也是以傳統的老師講授單方面的灌輸為主方式上沒有創新,老師是課堂的主導。在授課的過程中老師沒有注重大學生的互動和交流,沒有激發起大學生的能動性,單純的老師講故事,大學生聽故事沒有迎合大學生的接受心理,自然而然就沒有得到大學生認可,大學生上課就沒有積極性,對于教育的內容也就不會重視。同時,老師在教授感恩教育的同時沒有把自己擺在和大學生同樣的位置,使得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在大學生聽起來仍然是在上專業課,沒有意識到這是自己所必須要做的,雙方在感情上達不到共鳴受教育者也就不能把內容記到心里去。[7]
三、應對感恩教育存在問題所采取的措施
(一)把設置教育課程提上日程
針對感恩教育課程的缺乏,這就使得學校設置感恩教育課程充實感恩教育內容顯得尤為必要。大學生作為感恩文化的直接接受者,必須要深刻了解到感恩的內在文化內涵和深刻意義,這就要求學校在大學生專業知識的教材和課程中應該加進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必修課程看待,獨立的規劃出感恩教育上課的課時和課程安排。[8]在感恩教育素材的搜集上也要盡快給予落實,多鼓勵老師發表一些關于感恩教育課題的論文組成課題組加以探討??梢灾饕槍逃膬热荨⒎椒ㄍ緩降?,編寫出適合自己學校大學生的感恩教學教材。
(二)對感恩教育方式要進行創新
在感恩教育中,老師要活躍課堂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上課積極性,了解每個大學生的獨立個性做到因材施教,在教育上要做到適時的引導。同時老師要改變觀念,讓大學生成為教育課堂上的主體,尊重大學生的意愿和自主性,使雙方在平實的感恩教育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也就是在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的同時也要尊重大學生。另一方面,對感恩教育的途徑也要進行創新,不要僅限于課堂這樣一個單獨的教學環境,要積極主動去擴展另外的教育捷徑,可以對以往的德育教育途徑和媒介加以參考,同時主要考慮的就是每個大學生的獨立個性,再加上與時俱進的時代性,根據每個學校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來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把感恩的內容和目標作為中心重點,盡量多考慮一些教育發展的新途經,各種方式加以結合。[9]學校還要積極開展關于感恩教育的研究,把它作為一項專業的活動獨立進行,重視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指導,把以往的經驗運用到實際教學中,逐步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感恩教育體系,根據本校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多多的開展一些感恩交流活動、研討會等,使得感恩教育能夠進一步的在教學中貫徹落實。
(三)切實落實好大學生的社團活動
大學生的課外文化社團是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大學生提升自我的感恩意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各大高校除了在課堂上傳授感恩教育的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好大學生課外社團進行傳統的感恩思政教育。在社團活動中倡導學會感恩、知恩圖報的價值觀,以這個為中心來制定一個社團活動的行為準則和規范,以此來提高社團成員的感恩修養。另一方面,在感恩思政教育的課堂上,老師也要和大學生達成一致的感恩認同,良好的課堂氛圍和師生之間的情感積淀也是感恩教育的一個重要前提,感恩教育的課程其實就是師生之間對于感恩主體、感恩思想、理念和觀點的互相交成熟的一個過程。[10]只有師生之間產生了心理上的共鳴反應,才能大的提高課堂上感恩教育的效果,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學生,這種教師的感恩道德示范作用對于學生的影響往往比直接的說教更為直觀、易讓人接受,所以說在保留教師尊嚴的同時又要以自己真摯的感情和態度來得到大學生的認可,從而形成師生間強大的感恩意識凝聚力,最終達到感恩思政教育的目的。從上文的論述我們可以了解到,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感恩教育對于大學生的感恩意識以及正確人生觀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感恩意識的形成鞏固可以完善大學生的人格、健全大學生的情感、提升大學生在社交上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綜合素質。在大學的課堂中,感恩教育也可以說是最為容易掌握理解的,它不像專業知識那么枯燥難學,本身就是我們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人品道德修養。在大學的內部校園文化以及大學的課堂上要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核心引導,可以使大學生進一步增強團隊的整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學會為他人思考學會在社會中去奉獻,從而能更好的建立健全的人格。
作者:韋厚升 單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高州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朱晶.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感恩教育現狀的思考———以湖南科技學院為例[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08:177-179.
[2]李昶彤.和諧社會背景下的大學生感恩教育初探[J].才智,2014,20:17-18.
[3]賈麗.啟發式教學和體驗式教學融入高職思政課堂教學的實效性[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09:103-106.
[4]萬平.感恩教育進“基礎”課教學模式構想[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03:184-186
[5]郭建軍.創新教學模式下的思政課堂實效性研究[J].
[6]張園,孫宇,付昌義.高校資助工作視域下的貧困生感恩教育實踐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35:18-19.
[7]鄧景,唐韜.網絡時代思政教育話語體系轉換———以網絡用語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為例[J].社會科學家,2012,04:114-117.
[8]趙春霞,眭國榮.高校有效開展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思考與對策[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1:53-54.
[9]丁文勝.大學生感恩教育體系的重構[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3,04:328-329.
[10]林靖.“90后”高職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及教育引導研究[J].滄桑,2014,02:137-139.
- 上一篇:幼兒感恩教育途徑探討
- 下一篇:青少年感恩教育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