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感恩教育實踐探索
時間:2022-01-03 09:18:06
導語:地方高校感恩教育實踐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社會變遷中,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薄弱甚至逐漸缺失,導致高校愈發重視對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加強和改進,但效果卻不明顯。文章通過對感恩教育的形式和效果進行調查研究分析,找準大學生感恩教育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并提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大學生;感恩教育;現狀;問題與對策
在社會變遷中,不僅社會本身的結構發生了變化,人的道德觀念、法制觀念等也發生了變化,尤其是當代大學生群體,他們既善于接受新鮮事物,卻又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大量事實證明,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薄弱甚至逐漸缺失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形勢下,高校愈發重視對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加強和改進。筆者通過對所在高校開展感恩教育的形式和效果進行實地調查研究分析,找準大學生感恩教育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并提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實踐探索。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校的感恩教育現狀,筆者針對所在高校的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共收集了928份問卷。從調查結果分析,學校主要通過主題班會、推文、征文征稿、公益活動、閱讀刊物、出版黑板報等方式開展感恩教育,有84.4%的學生表示所在的學院經?;蚺紶柵e辦感恩教育活動,但是從學生感恩行為的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5.7%的學生會經常向父母、老師、朋友表達感恩之情,而61.1%的學生偶爾才會,甚至有3.1%的學生表示從不會主動表達感恩,特別是對受資助學生的調查、訪談和分析,結果顯示僅有29.8%的學生會在得到資助后會主動向資助人表示感謝。這就說明,學校試圖通過多種手段開展感恩教育,但效果卻并不明顯??梢娙绾芜\用有效手段加強和改進新時期地方高校感恩教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個挑戰,也是值得高校思政工作者進行實踐探索的重要課題。
二、地方高校感恩教育成效不明顯的原因
(一)感恩教育偏向形式,造成感恩氛圍淡薄。當前學校進行的感恩教育大多停留于形式,例如召開感恩主題班會或倡導學生給社會資助方寫一封感謝信,這種行動原本是善意的,但也僅是形式。雖然“感恩”也是需要形式,但感恩教育最終是需要內化為學生的感恩意識和處事原則,體現在學生感恩行為的主動性,否則感恩教育只會流于形式。此外,有些學院或班級也是帶著任務性地在完成這項教育內容,既沒有系統的、連續性的教育規劃,也較少結合專業特色進行創新,很容易受到思想活躍的當代大學生的忽視,甚至是反感,難以營造濃厚的感恩氛圍。(二)教育手段沿用傳統,與學生需求有偏差。雖然感恩教育已經越來越受到關注,但在調查分析中發現,高校采取的教育手段和形式與學生的需求和喜好并非充分匹配。如在問卷調查中,有54.2%的學生表示學校有采取“征文征稿”的教育形式,而學生認為最有效的感恩教育形式中,“征文征稿”僅占25%的比例;學校有采取“推文”的教育形式,對于微信公眾號推送關于感恩教育的文章,也有43.86%的學生會認真閱讀,51.4%的學生偶爾會閱讀,但是學生認為“推文”有效的僅占了25.7%;學生最希望學校采取的感恩教育形式的調查中,選擇最多的是“公益活動”、“營造感恩教育氛圍”和“免費播放感人勵志電影”,而這些恰恰是學校較容易忽視的活動形式。(三)教育載體過于單一,感恩品牌活動較少。雖然學校及各二級學院普遍有開展感恩教育活動,但教育載體過于單一,且缺乏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感恩教育品牌活動。學校的大部分品牌活動都是與學校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相關,如客家廉潔文化主題活動、社團文化節等,各二級學院也有專屬的品牌活動,如文學院有學術文化節、“詩樂舞”、“戲劇之夜”晚會,美術學院有藝術文化節,外國語學院有外語文化節等等,但卻沒有任何一個學院或社團組織開展以感恩教育為主題的品牌活動,導致感恩教育缺少一個宣傳效果佳、影響力大、覆蓋面廣的平臺和載體。
三、加強地方高校感恩教育的實踐探索
(一)開發顯性隱性資源,營造校園感恩氛圍。地方高校應改變傳統的“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理念,避免教育形式主義,同時,充分開發和利用顯性和隱性的德育資源,營造濃厚的感恩氛圍。一方面,完善德育課程體系。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育體系中幾乎沒有專門的感恩教育課程[1],高校應發揮課程教學這一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在德育課程體系中增設感恩教育課程,或在現有的德育課程中增加感恩教育章節,擴大感恩教育的覆蓋面,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另一方面,要將校園文化、教師示范等隱性資源創新性地融入到感恩教育,如北京某管理學院制定的“使命,責任,大愛,榮譽,感恩,共享”的校訓,以及“道德的楷模,管理的精英,社會的脊梁”的人才培養目標。此外,在實地調查中,有55%的學生表示老師是他們日常生活中感恩教育的榜樣,38.7%的學生選擇“偶爾是”,可見,老師以身作則能給學生帶來示范引領作用,教師應用好用活自身這一“活教材”。(二)貼合學生貼合實際,創新感恩教育形式。第一,要對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充分調研,了解當代大學生希望通過什么形式開展活動以及他們對目前教育形式的看法,在此基礎上對感恩教育工作進行改革創新,貼合學生實際需求,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活動、主動表達感恩之情,才能使感恩教育的效果最終體現在學生的感恩行為上。第二,開展體驗式實踐教育活動。一是開展社會公益實踐活動,為學生制造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機會,如筆者所在學院就與當地殘聯達成合作協議,結合專業特色,定期到殘聯開展豆畫、海綿畫、彩繪T恤等公益活動,將專業特色和感恩教育融入公益活動中,讓大學生在行動中強化感恩意識;二是結合節日或時下熱點,免費播放勵志感人電影,或是在課間播放感恩勵志公益廣告;三是結合學生的專業特色,舉辦感恩主題比賽或活動,并通過成果展示來擴大宣傳教育效果。第三,制定有效的反饋機制,引導學生建言獻策,也可通過新媒體的閱讀量和點贊量等數據分析學生的興趣點,及時調整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感恩教育的效果。(三)整合社會實踐資源,打造感恩品牌活動。要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單純依靠高校的教育資源是不夠的,還需要充分整合社會和家庭的資源,拓展育人的時間和空間,同時,要有意識、有規劃地打造感恩教育的品牌活動,擴大影響力。河南某高校藥學院從2004年開始舉辦“寸草報春暉”感恩教育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寒假期間完成“五個一”的活動,包括學做一道菜、每天干一件家務活、每天說一句禮貌用語、每周給長輩洗一次腳、寫一篇實踐后的心得體會五項內容,再寒假結束后組織“寸草報春暉”感恩教育報告會和主題班會,暢通活動感想和心得,深化、拓展活動的育人效果[2]。據悉,該活動至今連續舉辦十五屆,已成為該校的品牌特色活動,受到社會和家庭的大力支持,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顯著的育人效益。
四、結語
感恩教育是當前乃至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高校重視的德育工作之一。高校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不僅能讓學生知恩、識恩、施恩,還能促使他們團結互助、誠信為人、勇于擔當,不斷完善大學生的道德品質,為構建和諧校園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程冉.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實證研究[D].湖南:長沙理工大學,2010:37.
[2]謝納澤,張分分.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建設研究——以河南大學“寸草報春暉”感恩教育主題實踐活動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7):251.
作者:吳益婷 單位:嘉應學院
- 上一篇:中職課堂管理問題及改進措施
- 下一篇: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