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藝術類院校雕塑教學改革分析

時間:2022-01-03 09:44:04

導語:非藝術類院校雕塑教學改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藝術類院校雕塑教學改革分析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非藝術類院校雕塑教學現狀,然后闡述了非藝術類院校雕塑教學改革思路,最后提出了非藝術類院校雕塑教學改革方案,包括轉換學生空間思維;結合專業因材施教;提高教師自身水平;合理調整課程安排。

關鍵詞:非藝術院校;雕塑教學;空間思維轉換

如今許多綜合類高等院校都開設有雕塑課程,而綜合類院校的雕塑教學基本是對美院教學體系的平移,這樣平移美院教學模式對于綜合類高校雕塑專業來說有很大的局限性。綜合類高校雕塑專業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的培養上,使學生不僅獲得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對藝術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一、非藝術類院校雕塑教學現狀

在非藝術類院校中,雕塑教學環境條件較差,雕塑教、學氛圍不足,經費緊張,課程結構簡單等問題都是比較突出的,非藝術類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大多沿用美院的泥塑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適合美術院校長期培養專業的雕塑人才,但并不是很適合非藝術類院校作為造型教學的補充部分采用[1]。首先,雕塑藝術作為一門單獨的藝術學科,有比較強的專業性和技術難度,雖然入門簡單,但要達到一定的專業水平則需要大量的實踐練習,在這個練習的過程中,一般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美術專業院校的雕塑系本科一般為五年學制,以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練習和揣摩從而達到專業造型水平的要求,而綜合類院校在課程時間安排上非常有限,不利于長期的泥塑寫生教學,如果照搬美院的泥塑教學模式,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無法達到預期。其次,由于綜合類院校課程實踐環境的限制,學生對雕塑材料的選擇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對于一些專業技術比較強的材料雕塑,如金屬焊接、石雕、木雕等課程的開展會有一定的障礙。這些課程的開設需要配備一定的專業儀器設備及安全設施才能開展起來,否則無法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對于美術專業院校來說,這些課程和泥塑課程是作為同等重要的教學課程看待的,因此在課程的結構安排、材料的采買、相關專業技術的人才引進都是根據不同課程的需要來進行定制及安排的,課程的目的和針對性都比較強,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對于非美術專業的院校來說,往往很難達到這樣的課程教學條件,因此綜合院校的美術專業雕塑課程教學需要探索出一條不同于美院的教學思路,從美院雕塑教學中吸收有利于綜合類院校教學目的的部分,揚長避短,綜合發揮,盡量為本校的學生帶來良好的教學環境與學習體驗。

二、非藝術類院校雕塑教學改革思路

綜合類院校的雕塑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中心,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動手能力。首先,綜合類院校雕塑課程與美術學院雕塑課程有著本質差異。在綜合類院校中,雕塑只是作為一門造型基礎課程開設,沒有系統的課程安排。在重視程度上也只是對雕塑藝術有一般的了解即可[2]。以大多綜合類院校為例,雕塑課程往往以選修課的形式開展,課程開設周期一般為一學年,課時量約為64個課時。其總課時量大概等于美術學院雕塑專業學生完成一件人體寫生作業課時量的二分之一。在這樣的課程安排基礎上想要培養出專業雕塑創作人員是不切實際的,雕塑專業是一門有著比較高的技術難度的專業,必須要有一定的課程時間來保證教學的質量。因此,需要轉變思維,讓雕塑只作為造型手段學習的一種補充,但同時也要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從雕塑的立體思維出發,拓展學生的立體思維和審美能力。其次,綜合類院校雕塑課程針對的主要都是非雕塑專業類的學生,如設計、攝影、國畫、油畫等各個不同專業,因此,教師對于非專業類學生在學習雕塑課程時可能會出現一些新的情況,要有充分的準備。首先,各個專業的學生學習雕塑課程的過程中可能會帶有自己專業的特點,會用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去看待雕塑問題。如平面設計專業對色彩的利用和重視程度會比較高,它是和畫面空間結構造型具有同等審美能力的審美要素,而雕塑專業對色彩的強調會相對弱一些,色彩不能成為雕塑單獨的審美標準,只是輔助元素之一。當不同的思維模式帶入到雕塑學習中往往會造成學習不適應的情況。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教師需要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做一些的教學內容的調整來達到教學目的。

三、非藝術類院校雕塑教學改革方案

(一)轉換學生空間思維。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雕塑過程中出現的入手難、對雕塑造型的重點和難點把握不清晰等問題,教師首先需要在思維上搭建一個橋梁,讓學生在學習之前進行思維轉變,把學生固有的,在以往訓練過程中的平面化的視覺思維轉變為雕塑空間的立體思維。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一些平面和立體、實體和虛擬的空間思維轉化練習,將學生的平面畫思維轉為立體雕塑思維??臻g思維的轉化也是作品意義和審美的轉化,學生可以很明確的感知平面空間和立體空間不同的審美屬性,增強學生對雕塑空間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空間內審美感受。以平面思維為起點向立體思維轉化比較符合學生由簡入難,由一般到特殊的學習規律,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二)結合專業因材施教。針對綜合類高校雕塑教學大多以非雕塑類專業學生為主,且有可能來自不同的專業,授課教師就需要在教學指導中充分注意到這一點。因為不同專業學生對雕塑造型的理解、對雕塑材料工藝的偏好等各不相同,教師要針對不同專業學生需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如部分學生對寫實形體結構比較著迷、部分學生對工藝和材料比較看重、部分學生對思維和觀念藝術比較偏好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因勢利導,不要因為教學的規定而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美院在雕塑教學大多以工作室教學為主,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喜好不同選擇不同的工作室,如具象寫實工作室、材料工作室、觀念藝術工作室等,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但綜合類院校的實驗設備和基礎設施條件達不到開設眾多工作室的標準,因此在雕塑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要求教師根據學生不同的氣質、天賦來予以不同的教育和引導,因材施教,挖掘學生的最大潛力,培養出具有獨立創作思維的雕塑藝術家。(三)提高教師自身水平。教師的教學水平不僅僅是教師的專業能力,還應該包括教師的教學能力。首先,教師要提高自我學習的能力,相互交流學習,學習先進的教學管理經驗。其次,對自己的專業要求不能放松,要不斷學習,汲取最新的最前沿的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最后,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應該放在教學的關鍵位置,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人才的培養效果。(四)合理調整課程安排。非美術類院校在課程安排上往往比較隨意,沒有系統的安排,課程的結構分散,不具備系統性,這樣首先教師在備課上會比較被動,最后的教學效果也一定不會太理想。因此,學校在課程設計上需要有合理調整,比如,在課程安排上可以在大一的基礎課中盡量安排一定學時的素描和雕塑課作為造型藝術的輔助和基礎,提高學生對造型藝術的理解。在大二大三雕塑課中,可以以創作材料課為主,訓練學生的實踐和對材料的把握能力。最后在大四階段安排創作課程,可以不限形式、不限材料,最大限度發揮學生自由創作思想。這樣在課程結構安排上會形成一個系統全面的課程結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會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結語

只有當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其中,課程才會發揮最大的效果。非藝術類院校雕塑教學改革應該更加注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雕塑課程學習環境,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洪峰.中國當代新具象雕塑語言[J].藝術研究,2010(3):32-33.

[2]鄭先覺,孫蘭.高等院校雕塑專業教學改革探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1):59-61.。

作者:孫醉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