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模式

時間:2022-07-30 10:08:59

導語: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模式

摘要:近十年來,我國傳媒藝術類高校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本文深入分析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著重研究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造成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然后從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與教育機制三個角度探索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模式,為我國傳媒藝術類高校提供一定的借鑒和方法。

關鍵詞:傳媒藝術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心理學;自媒體;社會支持系統

一、引言

近十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張,傳媒藝術類高校的招生人數呈現大規模遞增,一方面將促使傳媒藝術類高校的教育從精英式教育演變為大眾普及式教育,另一方面將為傳媒藝術行業輸送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傳媒藝術類人才資源。在大規模培養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時,他們的心理健康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當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面對學業、情感、生活及就業等方面的壓力時,其內心深處的平衡點與心理受能力被打破,從而導致這類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非常容易出現問題。

二、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一)個性鮮明,追求獨立性與自主性。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大多具備較強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思想活躍與敢于創新,在考慮問題時其主體意識較強,具有鮮明的個性。在大學的學習及生活中,通常強調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自命不凡的個性,從而導致他們缺乏理性地思考與對自己的客觀評價。當自我理想和現實實際產生矛盾時,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更容易產生強烈的心理失落,甚至會產生煩躁、自閉等各種心理問題。

(二)情感豐富,情緒波動較大。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思維較為敏捷與活躍。同時,他們具有想象力、追求完美、執著、敏感、易沖動等因素,使得他們的情緒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而發生較大的變化。此外,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通常都具有情緒化的特征,他們的情緒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缺乏自主的自我調節能力,經常會因為小的困難或挫折而引發出很大的情緒反應。

(三)攀比心理嚴重。藝術類教育通常花費的資金比傳統類教育更高,因此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的家庭條件通常都比較好,這導致了他們容易在穿名牌、配備高檔電子產品、購買奢侈品、高消費等方面,產生互相攀比的心理。并且家庭條件的巨大落差,使得一些來自農村或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在無法負擔昂貴學費的同時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和自卑心理。

(四)嚴重的心理矛盾沖突。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在大學期間,他們的身心發展處于一種走向成熟但又并未成熟的一個階段,導致他們的內心極易滋生出各種矛盾,主要包括現實和理想、依賴和獨立、自卑和自豪、空虛和滿足、心理閉鎖和渴求理解等矛盾。由于他們屬于大學生群體中最為敏感的一類群體,因此他們更容易爆發出嚴重的矛盾沖突,同時患上心理疾病的概率也更大。

(五)人際交往能力弱。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受到中學環境、家庭環境等多個方面的影響,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自我中心傾向,容易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這個階段,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產生兩性意識,但由于中國性教育的不完善,導致他們不能正確與異性之間的關系。另外,隨著自媒體時代的來臨,部分缺乏自控力、思想尚未成熟的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沉迷虛擬網絡,缺乏現實的人際交往與溝通,不利于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發展。

三、造成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

(一)社會因素

1.對社會變化的不適應。由于我國當前正處于重大的社會轉型期,多元化價值觀不僅沖擊了社會階層人士的價值取向,而且引起了他們心理上的強烈變化。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因缺乏辨別能力,心理健康狀況受到影響。由于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爆炸時代引起了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的群體性焦慮。在海量新聞的擠壓中,他們在與同齡人的對比中、對社會名流精英的仰望中,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2.社會心理支持系統的缺乏。社會支持通常表示一個人利用自己的社會關系能夠獲得其他人各種幫助與支援,主要包括物質與精神上的幫助與支援。目前,家庭心理支持失當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之一,例如家庭的結構、情感與教育等淡化,導致部分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嚴重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另外,學校和社會對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由于專業師資力量和輔助儀器有限,不能根據傳媒藝術類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

(二)個性因素

1.自我認同危機。在大學期間,自我認同感是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形成的一個關鍵時期,而自我認同危機同時也是他們最容易發生的一個關鍵時期。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正處于“心理斷乳期”,他們的品格與人格并未完全獨立,加之獨特的校園環境和生活環境,在面臨學習、戀愛、就業、與社交等方面的壓力時,通常處于諸多矛盾沖突之中,例如自卑和優越、孤獨和合、失落和成功、現實和理想等矛盾。2.抗挫折能力弱。目前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多為90、00后,父母都非常寵愛,他們猶如溫室里的花朵,缺乏生活歷練。他們的社會經驗與生活閱歷都較為貧乏,導致他們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來應對現實社會的各種沖擊。而大學生活與以往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需要獨立自主地面對競爭和挑戰,自己做選擇,這對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造成極大的精神壓力。

四、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模式

(一)創新教育理念,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樹立積極心理學教育理念。傳媒藝術類高校將以積極的視角解釋個體的行為,探索大學生健康發展路徑,充分體現“發展意識”而非“問題意識”。因此,輔導員尊重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反應大學生心理訴求,挖掘他們的內在動力和潛能,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危機,使他們學會正確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從而在量上減少問題學生的人數,在質上促進大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教師要注意引導和培養大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包括幸福感和滿足感、希望和樂觀主義,以增強自信,維護心理健康。2.開拓積極心理學的教育實踐。將積極心理學相關的理念與品質植入到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的內心,有助于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的成長與成才。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時刻注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文化塑造人,用藝術感染人,倡導通過自己擅長的專業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們將結合傳媒藝術類高校專業特點及學生實際情況,充分運用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技術,采取繪畫、攝影、舞蹈、朗誦、海報設計、心理劇等形式,有效踐行積極心理學在傳媒藝術類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中的核心作用。

(二)創新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網絡自媒體

1.構建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為了讓自媒體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建立健康的心理行為,傳媒藝術類高校要打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自媒體平臺,實現網絡育人。例如,構建傳媒藝術類高校心理健康公眾號,每天定期發送推文;在大學校園網設計電臺與咨詢欄目,合理的開設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心理教育等專題板塊;利用網絡與學生家庭建立聯結,宣傳普及親子溝通方法,提升親子溝通效率;鼓勵學生制作心理微電影、微課程、公益廣告等可供觀賞的自媒體作品進行交流討論。2.利用自媒體,關注大學生心理動態。由于自媒體具備自由、平等與開放等特征,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每天通過網絡社交平臺狀態、獲取相關信息,而這些社交“足跡”有助于實現學生“精準畫像”及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收集和評估。因此,心理健康教師和輔導員需要利用自媒體從個人喜好、生活節奏與學習狀態等角度來及時了解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動態,進而提高教育的時效性及針對性。另外,傳媒藝術類高校可組建心理互助QQ群、微信群,通過自媒體實現同輩心理互助,遇到有心理問題的同學及時利用網絡進行疏導,提供心理援助。

(三)創新教育機制,構建積極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

1.學校支持系統。傳媒藝術類高校在倡導教師“教書”同時,還要肩負“育人”的重擔。構建傳媒藝術類高校的支持系統需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教師的關心和幫助,專業課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和交流,引導大學生進行專業課程學習,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我,積極探索未來發展方向;輔導員老師應當從各個角度及時地了解大學生的內心需求,并主動關心每一個大學生,同時倡導他們構建一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其次是同窗好友的相互理解與陪伴。傳媒藝術類高校可以組織大學生的同窗好友來增強大學生之間的友誼和影響,促進他們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并獲得滿意的歸屬感。2.家庭支持系統。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人格和心理的形成潛移默化受到家庭的影響,所以要重視家庭環境的教育,積極采用多種方式做好家庭心理教育指引工作。首先,加強家庭成員間的溝通。當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經歷人生困境和關鍵抉擇時,及時得到家人的支持和安慰,理性尋找解決方案。其次,家長與學生要進行情感的分享與支持。當他們出現心理問題時,家長能夠給予無條件地情感撫慰,使大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戰勝心理疾病。再次,擴展家庭的社會網絡。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通過親人與社會網絡獲得更多幫助、支持與援助資源。3.社會支持系統。傳媒藝術類高校通過國家構建的和諧社會與教育引導體系來推動大學生積極樂觀的成長。首先,應在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中普及精神衛生知識,增加心理知識,掌握基本的心理調節方法。其次,應豐富和開放社會服務機構資源,充分發揮社會工作者在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的行為、人際關系、家庭關系、社會資源等方面積極調節作用。再次,危機干預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需加強與學校的聯系,以心理轉介的方式來掌握問題學生的心理發展方向,并重點監控高危人群,從而避免爆發心理危機。

作者:王蓉 劉娟 單位:四川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