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積極教育子女發揮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6 03:05:00
導語:家庭積極教育子女發揮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重要補充。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人都出生和生活在一個家庭當中,都是通過家庭這個社會基本單位進入更廣泛的社會生活領域的。因此,對每一個人的成長來說,家庭是第一所學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家庭對兒童的生長發育,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教育科學理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關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對人的成長的影響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個人接受最早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成敗與否直接關系到一個人能否成才。如何讓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更好地發揮積極作用已成為我們當前關注的話題。
一、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積極影響
(一)教育子女是家庭的基本社會職能
1.家庭在教導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適應環境的能力十分貧乏。他有溫飽的需求,但無獲取衣食的本領,家庭就要給予其多方面的照料,兒童逐漸長大,就要教導他衣食住行的基本技能。受教育者即使到了中學階段,在適應家庭生活、適應社會環境等方面的能力仍相對貧乏,亦需得到家庭多方面的照顧指導,從中獲得基本的生活技能。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家庭不僅是生活單位,也是生長單位,分散的小農經濟決定了家庭教育不僅是對兒童進行生活教養的主要形式,而且也成為對他們進行生產和職業教育的主要形式。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內容大為豐富,基本生活技能的內容也隨之復雜多樣,而家庭在這些基本生活技能的教導上處于特別重要、不可替代的地位。離開了家庭,一些最初的生活技能、自我服務的技能就無從培養。
2.
家庭在教導社會規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
我們都知道,受教育者作為一個社會人,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價值觀念,遵守一定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但這些觀念、規范和準則決不是在自然狀態中萌發出來的。家庭是個人最初的活動范圍,家庭群體中受教育者與他的雙親、祖輩及同輩伙伴發生最初的社會關系和道德關系,家庭生活的行為規范也是他最初接觸到的社會規范。受教育者起初總是以其雙親的言行為榜樣,以其雙親的需求、情感情操為認同的對象,通過同化作用,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行為方式習慣和道德信念的體系,借以調節自己與他人的關系。
3.家庭在指導生活目標,形成個人理想、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想最初往往是由興趣愛好所引發的。受教育者最初的興趣愛好正是在家庭生活中萌發的。家庭教育的積極作用,表現在它能引導受教育者逐漸地懂得現實生活的意義,注意發展他們的各種正當的興趣和愛好,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又能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抱負和理想。家長用自己的全部生活經驗去影響教育子女,培養他們的進取心,同時又對其傾注著莫大的期望,這樣,就使得他們在人生的道路能做出有價值的選擇。
4.家庭群體在培養社會角色過程中也具有獨特的作用
家庭在培養社會角色中的這種作用,一方面是通過家庭影響受教育者的志趣理想抱負、職業的選擇等途徑,使他們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選擇和充任一定的社會角色;另一方面,家庭又是一個多重角色組合而成的初級群體,在這群體中,受教育者依自己與家庭不同成員之間的不同關系首次成為一個承擔多重角色的主體,也就形成了日后社會上充當復雜多樣的角色的啟蒙經驗。家庭在培養社會角色過程中的獨特作用,還表現為它能復制出社會文化傳統習俗所要求的不同社會角色,比如男女性別角色行為等等。
此外,家庭在形成個人性格特征、在形成個人對社會適應的動力特征等方面,也有著它
不可替代的影響。
(二)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補充
1.家庭教育是百年樹人的起點
在教育發展史上,人們早就認識到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就把家庭教育看作學校教育的基礎。他把青年人的生活分為三期:從出生到七歲,從七歲到發育期十四歲,從發育期到二十一歲。未滿七歲的兒童要受家庭教育,兒童滿七歲以后,就應當入學校。近代,許多著名教育家如夸美紐斯、洛克、盧梭、裴斯泰洛齊、福祿倍爾等,在他們的教育著作中,無不強調家庭教育在兒童身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他們看來,教育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了,之后便從不間斷,改變的僅僅是教育的形式。18世紀法國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愛爾維修說:“兒童獲得運動和生命的時刻,就是獲得最好的教育的時刻?!雹?/p>
2.幼兒時期,家庭教育給予的影響是孩子以后接受教育的基礎
近幾十年來,由于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有關幼兒早期發展與家庭教育問題,引起了
人們的廣泛注意,教育、心理科學工作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觀察研究。結果表明,人的發展的基本條件是機體與周圍環境的接觸,即活動。因此,家庭要盡可能早地經常地使孩子在活動中獲得一定數量、質量的外界刺激,促進他們的發展。例如,有位心理學家對初生的嬰兒進行跟蹤觀察,發現在孩子出生后的第2個月末就表露出第一次微笑,當母親低下頭來,輕輕地跟他說話的時候,他的小臉上明顯地有了表情。這位心理學家認為,這是母子關系的第一個跡象,典型的人與人的關系就這樣開始了。②孩子也就是從這個“碼頭”開始了他認識世界的“旅行”,從最初表現對母親的感情,然后認識家庭的其他成員,幼兒園和學校的老師以及他所愛戴、尊重和喜歡的其他許多人。觀察還表明,如果孩子出生后,緊緊裹在襁褓里,只喂養他,誰也不同他說話,不親近他、關心他,這個孩子的發育就相當緩慢?!叭绻⒆由磉厸]有一個人從小就對他一生中最初取得的成就做出評價,對他的初生微笑,對他初學走路,初次說話表示高興,對他的一切發明創造給予一定的評價,那么,這個孩子將會在生理發育和心理發育上遇到很大的困難,他與同齡人相比,就懂得少,本領差。他的最重要的能力,即學習能力將會受到限制?!雹?/p>
由此可見,每一對年輕夫妻從做父母的第一天起,就肩負著教育子女的責任。幼兒時期,家庭給予的影響和教育,是孩子以后接受教育,形成良好個性的基礎。
建國以來,我國學前教育事業得到巨大的發展。但家庭教育仍然是我國兒童教育的重要形式,絕大多數兒童,從出生到六歲左右,大部分或全部時間都在家庭中度過,在生活上、心理上對家庭存在著極大的依賴性。他們同父母朝夕相處,父母對他們的影響、教育隨時都在發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3.孩子進入學校后,家庭教育仍是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和不可替代的力量
兒童進入學校后,接受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教育,學校教育對于他們的成長起主導作用,但是他們的成長,仍然離不開家庭教育。走讀制是我國中小學教育的主要形式,學生接觸家長的時間要比接觸學校教師的時間長,因而,父母的教育仍然是對他們經常起作用的因素。同時,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和配合。由于父母與子女間固有的血緣、感情和倫理道德上的內在關系,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孩子進入學校后,家庭教育的作用仍十分重要。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兒童的成長起積極的促進作用,反之則抑制兒童的成長。
二、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成長的消極影響
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方式會對孩子的成長起消極作用,阻礙他們的健康成長。下面談談幾種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一)專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有些父母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儼然以家長的身份自居,專橫、壓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干涉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對自己絕對服從,扼殺孩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的教育方式往往會導致孩子意志上薄弱,倍受壓抑,不會獨立思考,精神脆弱。
(二)溺愛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有的父母把孩子視作掌上明珠,關懷備至,千方百計滿足孩子的愿望,這樣往往使孩子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依賴性大而又任性。這種感情氛圍中長大的子女容易輕視感情,冷淡一切,非常自私,只知索取,不愿奉獻。
(三)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有些家長由于孩子的成績較差,對孩子心灰意冷,對他們不提出任何要求和希望。對孩子的期望是對孩子愛的升華。對孩子的不同期望,父母的愛的表現不同,孩子也會對父母的愛做出不同的反應,表現為補充或加強父母對自己期望的特點。這種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無任何遠大理想抱負、缺乏責任心。
(四)過度期待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希望,但對孩子的期望過多、過高、過急,從而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壓力,反而阻礙了孩子的健康發展,使孩子心理負擔過重,背上極大的心理包袱。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應基于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征。
以上幾種家庭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眾所周知,人的成長離不開環境,要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須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這樣才能保證家庭教育任務的完成。
三、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條件是對孩子進行成功教育的保證
(一)要創造一種民主和睦的家庭氣氛
家庭氣氛是家庭物質生活條件,父母文化、道德素質水平和家庭成員間相互關系的準則的體現。不同的家庭,由于家庭物質生活條件,父母的文化素質水平,家庭成員間的相互關系不同,家庭氣氛也不一樣。民主和睦的家庭氣氛是孩子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條件。為了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父母應努力建立一種民主和睦的家庭氣氛。一般說來,民主和睦的家庭氣氛,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特征。
1.父母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體諒、互相愛護,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
2.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為了子女的健康成長,父母對子女既不應當采取溺愛、放任的態度,也不應當采取粗暴的、專橫的態度,而要采取民主的態度,父母既要對子女思想上和生活上關懷、期待、鼓勵、循循善誘、嚴格要求,又要與孩子一起交流思想感情,讓孩子感受到心理上的滿足。明智的父母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對孩子的每一個要求都細心考慮,合理的一定滿足,不合理的給予正面教育,不該滿足的就不能滿足。同時也要要求孩子滿足父母的要求,聽從父母正確的教育,承擔他們應當承擔也能承擔的責任。
3.父母既要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所需的物質條件,創造安靜的學習環境,又要提供豐富的精神養料。
4.建立合理的生活制
度。按時起床、自覺睡眠,科學地分配一天學習、活動、勞動、休息的時間,有規律地生活,家庭所有成員完成各自分擔的家庭事務。
(二)父母要形成正確的教育觀點,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每個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才,希望子女勝過自己。但不少父母卻不懂得兒童心理,不了解青少年成長的規律,不能根據兒童的特點進行教育。有的是根據父輩教育自己的方法教育孩子,有的則從自己的意愿出發,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這樣便搞不好家庭教育。教育孩子是一門復雜的學問,不僅要有廣泛的知識,而且要有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專門知識,掌握教育的規律和教育的方法與技巧。光愛孩子并不等于教育,只有遵循教育的規律,按照孩子身心發展特點,才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三)父母在子女面前要言傳身教,起表率作用
人最初的道德觀念、是非標準、為人處世的準則是從家庭中得到的。幼小的孩子沒有與社會接觸交往的經驗,首先教他們認識周圍的人和事的是父母。父母怎樣對待生活、工作、學習,怎樣對待社會、同事、鄰里,怎樣為人處世,認為什么是好,什么是壞等等,都在子女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影響他們的認識和行為。所以,希望孩子具有什么樣的品質、修養,父母應該首先具備。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是家長的影子”這句話是正確的。
(四)父母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
改善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基本的一條途徑是提高父母的文化修養。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才能掌握科學育兒的知識。今天的孩子同樣面臨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戰,他們求知欲強,興趣廣泛,這就要求父母不斷充實和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知識。實踐證明,如果父母事業心強,刻苦學習,具有正確的思維方法,使家庭生活有豐富的精神內容,生氣勃勃,那么在這樣的家庭中,受父母的熏陶,孩子容易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熱愛學習,渴求知識。而缺乏教養,又不學習的父母,不僅不能指導子女學習,而且多半不能以正確的思想和態度對待子女的教育。如有的父母在子女學習時,大聲播放電視,開收音機,或與賓客來往頻繁,高聲談笑,打牌,娛樂;有的父母表現出對工作的冷漠,對朋友的虛偽,對社會缺乏責任感;有的父母不是以誠實的勞動為社會作貢獻,而是熱忠于拉關系走后門,攫取物質利益,社會地位,等等,這些都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長。
在家庭教育中,只有具備以上幾點才能為子女創造出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要創造良好的家教環境外,還要采取正確恰當的教育措施,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四、正確發揮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積極影響的幾點措施
(一)從身體、心理兩方面入手,關心子女身心正常發展
父母首先要關心子女的身體健康。有了健康的身體,智力、品德、美感等心理方面的發展才有可靠的物質基礎,孩子出生后的吃、穿、用、住等都是在家庭里解決的。為使孩子的身體充分地生長發育,需要有飲食、衛生、體育等多方面的條件,其中營養是最基本的條件,因為身高體重的增長,各組織器官的發育,各種體力和思維活動都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這些物質條件除空氣、陽光、水之外,主要來自食物的營養。如果食物中長期缺乏營養素,就會引起生長發育不良和疾病。因此,父母要為子女選擇、提供他們生長發育所必須的食物。據了解,解放后我國青少年兒童生長發育速度雖然較快,但是身體各項形態指標仍然大大落后于歐洲人。即使與同為黃種人的日本人比較,我國男孩身高比日本低4.5cm,只是到了成年期才趕上并超過日本人,但胸圍和體重還有一定的差距。④
這是與我國青少年兒童的營養狀況有一定關系的。在為孩子提供食物時,還要盡可能做到結構合理,分量適度,注意營養衛生。偏食、營養不足或過度,都不利于孩子機體的正常生長發育。此外,父母還應當督促子女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注意保持坐、立、走和看書、寫字的正確姿勢,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要求他們合理作息,有張有弛,勞逸適度。
父母還應當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長得壯,不生病就是健康。這當然是對的,但不全面。真正的健康,不僅指身高、體重、體型、體質、五官、四肢發育健全,生理活動功能正常,而且也要心理健康。事實上,在一些青少年兒童身上存在著心理不健康的現象,如緊張焦慮,惶惶不安;遇事冷淡,郁郁寡歡;猜忌多疑,孤獨離群;殘忍暴虐,冷酷無情;患得患失,喜怒無常,牢騷滿腹,怨天尤人;膽怯懦弱,依賴心強;意志薄弱,懼怕困難;缺乏主見;信心不足,自暴自棄;貪慕虛榮,不知節制;說謊作偽,缺乏誠信;自私任性,無理取鬧等等。然而,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及其它原因的影響,不少父母對于孩子的身體健康重視不夠,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則更為忽視,甚至采取違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造成或加重心理上的不健康狀態,這是不利于子女的成長的。心理健康同生理健康密切相關,是現代人健康的重要方面。父母在關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時,還應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注意他們的心理衛生。在發現他們的心理缺陷時,要及時地進行教育矯正,引導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科學,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增強他們的責任感、義務感、獨立性、自尊心、自信心和承受力、自制力,養成樂觀進取精神。
(二)培養子女良好的習慣
習慣是一種與需要相聯系的穩定的行為方式,它是人在生活實踐和教育過程中經反復重復或練習逐漸形成的。習慣一旦形成,只要遇到相關的情景,人就會不由自主地作出特定的反應,如飯前便后洗手,按秩序放置東西,講究整潔,舉止文明,待人有禮貌,守時惜時等。所以人們把習慣看作是一種巨大的力量,稱之為“第二天性”。
- 上一篇:黨支部科學發展觀精彩演講稿
- 下一篇:中美家庭教育比較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