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特點論文

時間:2022-09-18 11:59:00

導語:中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特點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特點論文

摘要:家庭教育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我國古代就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在長期的家庭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研究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特點,對搞好今天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家庭教育;修身;齊家

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的質量不僅關系到家庭成員自身的發展,而且還會對國家、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有其獨特的功能??倳浽凇蛾P于教育問題的談湖中指出:“加強和改進教育工作,不只是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事,家庭、社會各個方面都要一起來關心和支持。”由此可見,學校雖然是教育的主陣地,但學校教育不可能取代家庭教育。在當今社會,重視研究家庭教育,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使之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協調配合,才能真正推進素質教育,促進教育的發展。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完整的家庭教育思想體系。回顧、研究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探索其有價值的內容,對搞好我們今天的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齊家與治國相聯的家庭教育目的論

我國古代社會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其經濟特點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這種經濟特點決定了家庭成員之間在物質生活方面的依賴性較大。一般衣食等物質生活資料主要在家庭中生產,由家庭成員共同享用。這一方面導致了家庭成員之間的很強的依賴性、關系的密切性,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家庭教育的受關注性。因為家庭成員接受家庭教育的程度與其家庭生活質量是密切相關的,我國古代很早就有“克紹箕裘”的說法,這是說,有許多“家業”、“家傳”、“家學”都是通過家庭教育代代相傳的。

另外,我國古代社會是很重視血緣宗法關系的,這便決定了家庭成員之間有著密切的政治關系?!耙蝗说玫溃u犬升天”、“一人獲罪,株連九族”,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社會家庭成員之間榮辱與共的密切關系的生動寫照。正是由于家庭某一成員的發展對家庭其他成員、對整個家庭都會產生很大影響,為了家庭的管理,為了家族的命運,家庭教育便受到古人的特別關注與重視,將教育子女視為父母的天職。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司馬光的《溫公家范》等諸多頗有影響的家教方面的著作相繼問世,便是一個最好的證明。然而,古人進行家庭教育的目的并不僅僅停留、局限于此,他們將家庭教育與治國相聯系,將家庭教育的目的提高到了治國的高度。他們認為理想的社會是建立在血緣宗法關系基礎之上的?!睹献印るx婁上》有“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盵孟子·離婁上]《大學》中也提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由此可見,古人將齊家看做是治國的基礎,將家與國統一起來,認為在家維護父父子子的家庭秩序與在國維護君君臣臣的政治秩序是一致的;認為在家若能事親,在國則必能事君;在家若能盡孝,在國則必能盡忠??鬃诱f:“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盵論語·學而]將孝悌與忠順相聯系,家庭教育既能為小家培養孝順之子,又能為大家(國家)培養盡忠之臣。因此統治者便對家庭教育大力提倡。在我國古代社會搞好家庭教育不僅成為個人的需要、家庭的需要,更成為國家的需要。

二、以修身為根本的家庭教育內容論

我國傳統的教育理論十分重視人的培養,將培養完美人格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受其影響,也非常重視教育子女如何做人,重視子女人格的完善。在進行家庭教育時強調品學兼求,但把人格的培養放在第一位。認為學高不是真正的目的,學高是為了品高。學會做人,以修養德行為求學目的,應該說是我國傳統家庭教育的一大優良傳統。為了培養后代完美的人格,倫理道德教育便成為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

1.志向教育。立志是修身之基,因為志向是人行為的強大動力,只有確立志向,才會明確努力的方向,才會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向著目標前行。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就會隨波逐流,虛度年華,一事無成。古人在這方面有許多論述。如諸葛亮在其《誡子書》中寫到:“夫學,欲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彼稳藦堓d在其《經學理窟·義理》中寫到:“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蓖跏厝试凇督虠l示龍場諸生·立志》中也提到:“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奔热恢鞠蛉绱酥匾?,那么應教育子女樹立什么樣的志向呢?古人要求子女要立圣賢之志,要立志以報其國。諸葛亮在《誡外甥書》中說:“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掩留,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若不強毅,意不慷慨,待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敝袊鴼v史上廣為流傳的“岳母刺字”的故事,是中國古代家庭教育中教子立大志,教子與治國相聯系的一個典型例證。重愛國大節,小家與大家相聯;重民族氣節,個人與民族一體,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這一優良傳統曾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待人教育。如何待人,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待人教育的基礎是教育子女如何對待父母。孝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是一切道德的出發點。我國古代對如何為孝有著非常詳盡的闡述,如《孝經》中曾經提到“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哀則致其喪,祭則致其嚴?!盵孝經]這是對如何侍奉父母所進行的理論上的闡述,而古代的《二十四孝圖》則用具體的實例更加生動地展現了孝的內涵。在對待他人方面,古人重視教育后代謹慎做人,謙讓待人,與人為善。《周易》中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薄胺e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盵周易]教育子女在處理人我關系時要嚴格要求自己,善待別人。誠實守信是古人所強調的一個重要內容?!抖Y記·曲禮》中曾提到“幼子常視(示)勿誑”[禮記·曲禮],強調應該將誠信植根于孩子的心中。古人將誠信作為“正性”、“養心”、“成德”的基礎?!霸託⒇i”的故事是信而勿欺的典范,曾子為了給兒子樹立誠實守信的榜樣,不顧妻子的阻攔,為兌現諾言而不惜殺豬,成為流傳千古的教子佳話。

3.勤奮好學教育。古人認為學習不僅能夠增長知識,而且可以使人明白事理,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和改變人的精神氣質。然而學習必須從點滴學起,由漸次積累而成,必須經歷一個由量到質,由感性到理性的艱難過程。為了早日成才,學習必須強調一個勤字。勤奮好學是獲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即使是遲鈍的人,只要勤學不倦,也能達到精通和熟練的程度,因此古人在家庭教育方面特別重視對子女的勤學教育。如顏之推在其《顏氏家訓》中就列舉了許多古人勤學的例子,“古人勤學,有握錐投斧,照雪聚螢,鋤則帶經,牧則編簡,亦為勤駕。”以此來教育其后人勤學、惜時,不虛度時光,以求有所成就。曾國藩在咸豐四年七月二十一日《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中寫道:“家中兄弟子侄,總宜以勤敬二字為法。一家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吾生平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諄諄以訓吾昆弟子侄,務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p>

4.勤儉教育。我國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視對后代進行勤儉教育,希望通過這種教育培養后代居安思危的意識和自立的能力,以求更好地立足于社會。司馬光曾專門寫有《訓儉示康》,從正反兩方面闡述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朱柏廬在其《治家格言》中也教導后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痹鴩浅3缟泄潈€,他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常以勤儉二字約束自己,而且還經常對其家人進行這方面的教育。他在《書贈仲弟六則》中寫道:“凡多欲者不能儉,好動者不能儉。多欲如好衣、好食、好聲色、好書畫古玩之類,皆可浪費破家。弟向無癖嗜之好,而頗有好動之弊。今日思作某事,明日思訪某客,所費日增而不覺。此后講求儉約,首戒好動。不輕出門,不輕舉事。不特不作無益之事,即修理橋梁、道路、寺觀、善堂,亦不可輕作。舉動多則私費大矣。其次,則仆從宜少,所謂食之者寡也。再次,則送情宜減,所謂用之者舒也。否則今日不儉,異日必多欠債。既負累于親友,亦貽累于子孫?!边@種勤儉持家的教育思想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5.重視行為習慣的培養。古人除了重視對子女進行道德觀念的灌輸外,還非常重視對子女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抖Y記·內則》中就提出了按兒童的年齡有計劃地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的思想?!白幽苁呈?,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絲。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后長者,始教之讓。”[禮記·內則]后人繼承這一思想,并不斷豐富和發展,在舉止、言談、飲食、起居等諸多方面都提出了詳盡的要求。古人之所以重視對子女的行為習慣的培養,主要出發點還是著眼于根據子女的認識水平,進行養正教育。宋代朱熹主張從學習眼前之事開始,通過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的禮節,進而為學其理打下基礎。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是以修身為根本的,在修身方面論述的內容也是十分豐富的。公務員之家

三、重視早教、習染,反對溺愛的家庭教育方法論

1.重視早教。我國傳統家庭教育特別重視早期教育,《大戴禮記·保傅篇》中有“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君子慎始也。”[大戴禮記·保傅篇]漢代賈誼也提出“早諭教”的觀點,有許多家教論著中都提出施教應從胎教做起,并提出了一些胎教主張。如顏之推在其所著《顏氏家訓》中就曾指出:“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斜視,耳不妄聽,聲音滋味,以禮節之。”認為如果無法進行胎教,亦應進行早教,“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睂τ變哼M行早期教育,不僅易見成效,而且易于鞏固。古人提出的早教有益這一思想,現在已經得到科學的證明,早教已受到當今社會的普遍重視。

2.重視習染。環境對人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基于這種對環境影響的認識,古人在進行家庭教育時,特別強調要為孩子創設良好的受教育環境,重視對孩子所接觸的環境中的人的選擇。家庭是人生活的重要場所,在家庭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影響著子女的認知、思想、性格、特點、興趣等。日復一日的家庭瑣事對子女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同時作用也是極大的。因此古人非常重視家長自身素質的提高,強調家長的身教作用。認為父慈子才孝,兄友弟則恭。張履祥提出修身是教子孫的一個重要基礎,要想教育好子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只有家長先端正自己的行為,才能端正孩子的行為。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中對于環境習染、師友的選擇也是很重視的??鬃佑小袄锶蕿槊馈钡恼摂?。眾所周知的孟母為教子而三遷的故事,即是重視環境習染的一個典型事例。這種重視環境熏陶的思想也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精華。

3.反對溺愛和偏愛。愛孩子,這是人之常情。但如何去愛,怎樣處理好愛和教的關系,這卻是值得重視和研究的問題。古人在這方面也有很多論述,他們提出要愛教結合,反對只愛不教,反對溺愛,認為愛子重在嚴教,重在引導和約束孩子的行為;而溺愛則有百害而無—利。

另外,古人還特別重視家長對待子女的一視同仁,反對偏愛子女。顏之推曾指出:“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闭J為對子女施愛不均,必然會導致家庭不和睦,既害子女,又害家庭。古人家庭教育思想中的均愛思想是他們經驗的總結,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當然,古代家庭教育思想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封建家長制、等級制的教育觀念,在教育中不太考慮孩子的身心特點和需要、壓抑人的個性等,對此我們應該加以批判。但在批判其糟粕的同時,更重要地是探尋其精華,并認真地加以總結和汲取,結合時展賦予其以新的內容,使古人的家庭教育思想更加充實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李時人。古訓新編[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1998.

[3]顏之推。白話顏氏家訓[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