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感恩教育現狀及途徑探究
時間:2022-02-27 03:01:00
導語:家庭感恩教育現狀及途徑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感恩教育作為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和人性喚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對于提升孩子的精神境界和品味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從家庭感恩教育觀念存在誤區、家庭感恩教育缺乏科學引導、家庭感恩教育環境不良、家庭感恩教育出現功利化傾向等四個方面探析了目前我國家庭感恩教育缺失的現狀及成因,并針對原因提出加強家庭感恩教育的對策思考。
關鍵詞:家庭感恩教育;現狀;成因;建議
“恩即恩惠,就是給予的或受到的好處?!保ā冬F代漢語詞典》)所謂感恩就是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為自己帶來的恩惠和方便產生感激之情的一種心理體驗。會感恩的人,才會懂得相互理解、相互關愛,才會對生活和對別人心存感激,才會生活得更有情趣和更有意義。
一、家庭感恩教育的重要意義
感恩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實施的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家庭是“三位一體”教育合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這一體系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尤其在感恩教育方面,家庭更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首先,家庭是孩子養成感恩意識的第一個平臺,父母是孩子感恩教育的啟蒙老師。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站,最初的教育發生在家庭之中。蘇霍姆林斯基說:“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將永遠無法彌補。越早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感恩的種子,由此而形成的習慣也將伴隨孩子一生。”
其次,家庭感恩教育效果明顯,是由家庭特有的優勢決定的。
1.家庭教育具有隨機性。父母與孩子長期、全方位密切接觸,可使感恩教育滲入生活,隨時抓住生活點滴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
2.庭教育具有親緣性。父母為孩子提供幫助最多,是孩子最信賴的人;孩子對父母的情最深,意最切。感恩父母,往往是許多孩子養成感恩意識的起點。
再次,家庭是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場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說:“道德教育主要的場所是家庭?!奔彝ソ逃闹攸c是品德教育,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即教會孩子如何“做人”。
二、家庭感恩教育缺失的現狀及成因
家庭感恩教育意義重大。然而,現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更多地停留在物質層面,養而不教,很少涉及精神領域;對孩子的教育內容更多地停留在智力和成績方面,片面求智,很少涉及道德品質教育;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要么溺愛嬌慣,要么簡單粗暴,對孩子的感恩教育缺乏科學引導。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其成因有三:
(一)家庭感恩教育觀念存在誤區
現代家庭中愛的錯位及感恩教育的不作為,阻礙了孩子感恩意識的形成。
1.錯誤“養育”觀念的影響?,F代家庭,獨生子女成了家庭的寶貝,不少家長無私地為子女奉獻,忽略了教育孩子應該對長輩的付出有所回報;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不懂得也學不會感恩,等孩子大一些再教育也來得及;一些家長甚至錯誤地將對孩子的教育完全歸于學校,家長只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從而忽視對孩子感恩意識的培養。
2.片面成才觀的影響。一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十分強烈,不少家長在“分數第一”思想指導下只注重孩子書本知識的學習和智力的開發,缺乏對社會生活知識和規則的強調,忽視了道德品質的培養,忘記了還應教育孩子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3.傳統“榮親”觀念的影響。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給孩子灌輸“只要學習好,就是對我好”的思想。還有些家長愛攀比孩子的成績,使孩子長期在攀比的環境中把自己誤解為滿足父母虛榮心的工具,認為自己只要成績出眾,成就非凡,滿足了父母的虛榮心,就是對得起父母,就是報了父母的養育之恩,而遺忘了本應尊重和感恩父母的那份真情。
(二)家庭感恩教育的引導缺乏科學性
1.感恩教育方法呆板陳舊。家長們在教育時往往采用空洞的自上而下的說教、灌輸方式,如“你應該學會感恩”、“你必須這樣做”。這種強勢呆板的說教,吸引不了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幼童;容易引起處于叛逆期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可能導致思想活躍的大學生的反感。感恩教育難以收到實效。
2.感恩教育形式化。一些家長往往重口頭教育,而忽略孩子的行動鍛煉。由于缺乏體驗感恩帶來的快樂感受,孩子很難將感恩情懷內化為自身的需求,缺乏發自內心的感恩意識和感恩行為,容易出現“說的比唱的好聽”現象。
(三)家庭感恩教育環境欠佳
1.家庭缺乏感恩教育氛圍。
有些家庭,父母回避感恩話題,對感恩行為嗤之以鼻;有些家庭,父母對自己的長輩怨這怨那,惡語相向,家庭成員之間患得患失、斤斤計較,常為一點小事破口大罵、大打出手。長此以往,孩子在壓抑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感情受到傷害,感恩之心也會減弱甚至泯滅。
2.家長榜樣作用的缺失及錯位。洛克在《教育漫畫》中指出:“兒童的舉止大半是模仿出來的?!备改甘呛⒆幼畛跻彩怯绊懽畲蟮陌駱樱诤⒆有哪恐杏泻芨叩耐?,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然而,一些家長借了他人錢物之后,故意躲避債務,借而不還,不知感恩;還有一些家長對他人給予的幫助不以為然,甚至吝嗇說聲“謝謝”。孩子長期耳濡目染,想要建立感恩意識實屬難上加難。
(四)家庭感恩教育出現功利化傾向
一些家庭過多地從功利層面強調感恩的意義。曾聽一位母親對上大學的兒子說:“某某領導對你很關心,你要多聯系,說不定畢業的時候對你找工作有幫助。”這種感恩教育難免讓人產生疑問:這會不會幫助孩子形成利己觀念呢?難道那些沒有利用價值的人就不值得我們聯系和感恩嗎?
三、加強家庭感恩教育的若干建議
(一)家長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1.家長應樹立“養”、“育”結合的全面教育觀。家長除了滿足孩子衣食住行這一物質層面的需求,更應注重孩子精神及道德方面的需求,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育”。家長在與孩子共同生活時,引導孩子對他人的幫助道一句真誠的“謝謝!”,當他人遇到困難時竭盡所能幫助對方,為辛苦勞作歸來的父母端凳倒茶等。
2.家長應樹立多元的成才觀。樹立多元的成才觀,要求家長轉變“重智輕德”的觀念,在看重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更要注重孩子綜合能力的培養。讀書的首要價值不是“升學”,不是為了獲得學歷身份,而是提高能力與素質。不僅因為孩子的優異成績而自豪,當孩子樂于助人,懂得尊重他人,禮貌待人、孝順長輩時,更要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
3.家長應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家長應把“學會做人,學會關心他人”作為教育孩子的最終目標。孩子是擁有獨立人格的社會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應視其為自己的“私有財產”,不應把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
(二)家長應以科學的方法引導家庭感恩教育
1.感恩教育應做到以情動情。感恩教育需要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以及孩子的接受能力,選擇適合孩子的感恩教育方式,以理服人、以情動人。面對處于逆反期的孩子,說教灌輸的方式必然行不通,家長可以通過與孩子對話談心,讓孩子體會他人的付出,從而激起孩子的感激之情,在自然而然的情感交流過程中幫助孩子培養感恩意識。
2.感恩教育應做到“知行合一”。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統一,即感恩教育應以孩子形成感恩觀念和行為為目的。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講求“知行合一”,引導孩子將感恩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如,可以教育孩子從身邊的小事著手,為勞累的父母做一次家務;為辛勤付出的老師倒水擦黑板;對幫助過自己的人真誠道謝等。把“感恩”的種子植入孩子心靈深處。
(三)家長應努力創設良好的家庭感恩教育環境
1.家長應創設富有感染力的感恩教育氛圍。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中,孩子的愛心不需要刻意培養。家長給孩子講知恩圖報的小故事;登門感謝“恩人”時盡量帶孩子前往,使孩子在有意無意中感受到愛與恩的交融,久而久之孩子會自然地表達出自己的愛與關心。
2.家長應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孩子道德的發展是一個逐步內化的過程,優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說服和教育。教子千遍,不如自己做一遍。無論工作多忙,都別忘了在假期帶孩子去看望雙方的老人;逢年過節、老人生日,和孩子一起為老人選購禮物。家長若能以身作則,處處感恩,特別是孝敬長輩的言行,定能達到“無為而為,不教而教”潤物于無聲的理想教育境界。
(四)施恩不圖報,家長應防止感恩教育功利化
感恩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出自對生活及他人的感激,是非功利的,它不是投資,應該不求回報。因此,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時,千萬不要褻瀆感恩的內涵,把感恩教育庸俗化。感恩教育應該上升到更高層次,即“施恩不圖報”,這才是感恩以及感恩教育所應有的高尚境界。
法國杰出的雕刻家羅丹曾說過:“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弊屛覀円约彝楦卸鹘逃钠瘘c,讓孩子懷著感恩之心,去迎接和創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4).
[2]嚴加銀.當代青少年感恩教育探究———以傳統孝道為視角[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4).
[3]彭春麗.論感恩教育缺失問題[J].求索,2007,(9).
[4]朱永新.漫談感恩教育[J].天津教育,2007,(11)
- 上一篇:剖析教師在德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 下一篇:剖析構建高效課堂的三條主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