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構造性別與祖孫親密感關系研討

時間:2022-10-19 02:23:00

導語:家庭構造性別與祖孫親密感關系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庭構造性別與祖孫親密感關系研討

內容提要:由于壽命的延長及健康照料體系的改善,使得老年人口有增多的趨勢。老年人口的增加將使得祖父母的人數相對增多,也會使得祖父母的「任期」延長。這種改變有機會使得祖孫在彼此的生命中,產生出一段有意義的重疊期間,讓祖父母與孫子女更有機會相互接觸及彼此影響。在多代家庭于未來將會更顯重要,且有可能取代核心家庭之際,祖孫關系的探討實不容忽視。

知覺親密感是親密關系中重要的成分,對于個人發展及其人際互動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而探究祖孫間的關系時,實有必要將焦點置于祖孫所知覺的親密感上。故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討祖孫知覺親密感的差異,及其差異是否會因三代同堂與隔代教養不同家庭結構及祖輩、孫輩性別不同而有別。

歷來針對祖孫關系的研究大都由祖輩或孫輩之一方來探討,少部分能同時以祖輩及孫輩為對象進行研究者,又往往忽略祖孫系屬于對偶的性質,因而所使用的統計分析方法可能會有推論的偏差。本研究除以祖孫對偶進行資料收集外,并以對偶數據分析方法從事數據的分析。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以嘉義縣618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及其祖父母為研究對象,使用陳思璇(2007)所編制之「知覺祖孫親密感量表」分別測量祖父母與孫子女所知覺之親密感,并用SPSS之混合模式(Mixedmodels)統計程序進行分析。

關鍵詞:知覺親密感家庭結構祖孫對偶數據分析

「人口老化」是二十世紀全世界高度關切的一項人口統計學上的議題。由于生育率與死亡率的降低、壽命的增長及健康照料體系的改善,部分歐洲國家,例如:法國、英國與瑞典早在1930年之前即已步入老年社會。臺灣亦于1993年晉升老年化社會,且65歲以上高齡人口,受平均壽命延長影響,在絕對人數及占總人口數的比例上均有增多的趨勢。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行政院主計處,2006),臺灣高齡人口比率在民國82年為7%,至2006年九月止,已升至9.9%,高齡人口為226.3萬人。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預估,107年將倍增至14%,倍化年數約25年(行政院主計處,2006)。

老年人口的增加,將使得祖父母的人數相對增多;而壽命的增長,也會使得祖父母的「任期」延長。學者Hareven(1977)指出,這種改變有機會使得祖孫在彼此的生命中,產生出一段有意義的重疊期間,讓祖父母與孫子女更有機會認識彼此。祖父母是兒童生命中相當重要的人物,對其發展亦有實質的影響。Conroy與Fahey(1985)兩位學者將祖父母描繪成是「重要的他人」,對于孫子女人生觀的啟蒙頗具影響。

Tinsley與Parke(1984)則認為,即使在現代的社會中,祖父母仍保有其影響力,具有能增進代間的接觸,及促進親屬間互動的高度價值。不少學者強調祖父母成為孫子女玩伴角色的重要性,有些學者更覺察到祖父母身為孫子女一般角色楷模、老年人楷模及導師的作用。Kornhaber(1985)的研究發現,與祖父母(至少一方)保持親密關系的孫子女較不會有年齡歧視、性別歧視,且不會對晚年有恐懼的感受;他們自覺與家庭有緊密的聯系且能高度適應社會。Cherlinm與Furstenberg(1986)亦發現,當祖父母在孫子女的教養上扮演主動積極的角色時,孫子女將會因而獲益。

由于社會的變遷,導致家庭問題的層出不窮,加上雙薪家庭數目的節節升高,可預期的是祖父母照顧孫子女將會越來越多,而祖父母與孫子女的接觸亦會越來越頻繁。Kornhaber(2002)即指稱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祖父母照顧孫子女,不論是長期或臨時性的,都可能會是這一代年長者被迫要面臨的挑戰。針對二十世紀家庭結構與功能的轉換,Bengtson(2001)更提出了「多代的結合將會更為重要的」的假設。他認為,多代間的關系對個人與家庭會變得更為重要;且多代的結合不僅會增進核心家庭的功能,在某些情況下甚且能取代核心家庭的功能。由于祖父母對孫子女的直接或間接照顧將會是未來的趨勢,先進國家莫不開始正視這個議題,而祖孫關系的探討亦變得刻不容緩。

祖孫關系是人際親密關系中的一種,親密關系(closerelationship)則是一種強烈、經常性、多樣的相互依賴且持續一段時間的關系(Kelly,etal.,2002),不僅與個體息息相關,且會深刻影響個體?!赣H密感」是人際關系中一項相當重要的核心(Gaia,2011「研究與實務的整合:諮商與家庭教育工作模式新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Parks&Floyd,1996),也是判定關系是否親密的決定性條件(Gaia,2002)。

研究發現,親密感是發展個人關系的基本元素,對于個人人際關系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Parks&Floyd,1996)。當個人擁有親密感時,會覺得生命有意義且會覺得幸福(趙淑珠、周麗端、孔祥明、唐先梅、劉惠琴,2005)。Newman(1981)指出,若兩人具有親密的感受時,將能彼此分享內心的喜怒、相互支持,因而覺得滿足,不會因疏離而導致空虛。此外,擁有親密感能讓生命更有意義,于面對生命中的挑戰時,會有較多的社會資源;愿意了解別人的感受,且樂于幫助與扶持別人,遇到壓力時較易于獲致旁人的支持與安慰(Marshall,1989;McAdams&Bryant,1987)。知覺親密感既是親密關系中重要的成分,且對個人及其人際互動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而探究祖孫間的關系時,實有必要將焦點置于祖孫所知覺的親密感上。

許多探討祖孫關系的研究均一致發現,祖孫的感情會因為隔代教養而顯得特別親密(邱珍琬,2004;許玉玲,2001;黃淑容,2004;黃韻瑜2006;Cherlin&Furstenberg,1986;Cresey&Kohlewski,1991;Johnson,1970)。祖父母因為照顧孫子女,在情感上,會使得原先與孫輩間較為松散的聯結變得更為緊密,也因為經常的接觸使得祖孫間產生強烈的依附感(Gattai&Musatti,1999)。職是之故,隔代教養家庭結構的祖孫知覺親密感應會較三代同堂的家庭為高。然亦有研究指出,隔代教養家庭的祖父母可能會因為角色沖突,造成祖孫間關系的緊張與冷淡,而孫輩由于自己家世背景之故,不得不接受隔代教養的安排,可能會有情緒上的失落與不安、學業或行為表現問題的不利結果(邱珍琬,2004)。據此推斷,則隔代教養家庭的祖孫知覺親密感似會較差。究竟三代同堂與隔代教養這兩種家庭結構的祖孫知覺親密感是否有所差異,將是本研究欲探究的動機之一。

針對個體的行為進行探討時,性別的差異往往是學者專家關注的焦點,探討祖輩角色時亦自不例外。由于性別角色的差異,祖父與祖母在其職份上常有不同的表現。Ando(2005)指出,以老年生活對配偶照顧為主題的研究結果持續顯示出,男性為工具性的角色,而女性則是情感性的角色。不少研究亦將祖母的角色描述為提供孫子女情感上的支持或負責實際生活照顧,而祖父則系提供實質經濟上的資助或與孫子女從事休閑活動(Cherlin&Furstenberg,1986;Neugarten&WEinstEIn,1964;Thomas,1986)。Hagestad(1985)的研究也發現祖父較強調任務導向,重視家庭之外和周遭環境的關系;祖母則較重視動態的人際關系及與家庭成員聯系的質量。若祖父與孫子女的互動偏向于工具性的,較少顯露其情感,而祖母偏向情感性并實際負責孫子女的生活照料,則孫子女所知覺其與祖父及其與祖母的親密感是否會因此而有差異亦將為本研究欲探究的動機。性別角色的差異除會導致祖輩角色的不同外,亦會使得孫輩與祖父母的互動性質家庭結構、性別與祖孫知覺親密感關系之探討:以對偶數據方法分析有別。孫輩因性別不同而與祖父母有不同性質的互動,是否會因而使得其知覺與祖父母的親密感有所差異,似有必要加以探討。

歷來針對祖孫關系的研究大都由祖輩或孫輩之一方來探討,少部分能同時以祖輩及孫輩為對象進行研究者,又往往忽略祖孫系屬于對偶的性質,因而所使用的統計分析方法均假定祖孫的數據彼此相互獨立。祖孫對偶的數據彼此間并非全然獨立無關,若忽視數據的非獨立性,將導致標準誤估計的偏誤從而使得假設考驗的結果過分開放、過分保守,或減少自由度等問題,而造成推論的偏差(Kenny,Kashy,&Cook,2006)。因此,進行祖孫對偶資料的統計分析時宜有特殊的做法與考量。本研究除以祖孫對偶進行資料收集外,并以對偶資料分析方法(Kenny,Kashy,&Cook,2006)從事資料分析。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討祖孫所知覺親密感的差異,并了解臺灣各地孫所知覺的親密感是否會因為家庭結構及祖、孫輩的性別不同而有差異。本研究提出下列之待答問題:

1.祖輩與孫輩所知覺的親密感是否有所差異?

2.三代同堂與隔代教養不同家庭結構祖孫所知覺之親密感是否有所差異?

3.祖孫知覺親密感的差異是否會因為家庭結構的不同而有別?

4.祖父與祖母所知覺其與孫輩的親密感是否有所差異?

5.祖孫知覺親密感的差異是否會因為祖輩性別不同而有別?

6.孫子與孫女所知覺其與祖輩的親密感是否有所差異?

7.祖孫知覺親密感的差異是否會因為孫輩性別不同而有別?

文獻探討

一、知覺親密感的意義

人際關系是生活中個人關系的中心(Parks&Floyd,1996),也可以說是生活的基本(Olson&DeFrain,2006)。在人際互動的關系中,「親密感」可說是人際關系中一項相當重要的核心(Gaia,2002;Parks&Floyd,1996),是描述關系的重要特征(Laursen,Wilder,Noack,&Williams,2000),也是發展個人關系的基本元素,對個人人際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Parks&Floyd,1996)。所以,親密感可說是一種內心主觀知覺的感受。

雖然內心知覺并不會直接表現在外或明顯地為他人所知,但它卻是支配人類所有行為的基本。內心的知覺感受會影響到個人對世界的觀點與態度,影響到人的內心的想法,而想法與態度的不同自然產生舉止與外顯行為的差異,進而驅動個體的所有生活。所以在探討祖孫間關系時,應將焦點放在人際關系的根源—知覺親密感上。

知覺親密感(closeness)是個體內心感受到的一種情感,可說是個體與他人透過許多相互接觸后,主觀知覺到的聯結程度。Laursen與Bukowski(引自Laursen,Wilder,Noack,&Williams,2000)將親密感描述為兩個個體在想法、情感以及行為上的相互聯結程度(interconnected)。親密的感受是透過心事分享及分享產生的溫暖感覺所建立,是心理的親近度、一體感與知心感(李美枝,1998)。Aron、Mashek與Aron(2004)則認為,親密感是自我包含他人的程度(theinclusionofothersintheself)。所以親密感是一種主觀認定,感覺自己和他人聯結程度的感受。而親密并非在短期內隨時可以建立,需要長期培養。它可能會在安全和諧的氣氛中慢慢建立,是一種彼此互賴、溫暖的美好心理感受(廖六微,2005)。Lewis認為親密可透過彼此的自我袒露、彼此的分享(如喜歡或愛的表白)、情感的表示(如擁抱)等來描述(引自魯倍倍,1998)。Chelune、Robison與Kommor(1984)則將「親密」定義為是個體主觀上的認定,以相互影響的行為為基礎,是在彼此能「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相互溝通的情況下所產生的親近感受。

綜合上述,知覺親密感是經由個體互動的歷程中因信任、了解所滋生的一種主觀感受,是兩個個體在想法、情感以及行為上的相互聯結程度。

二、影響祖孫親密感的因素

(一)家庭結構

Kelly等人(2002)認為,知覺關系的親密可用互動的頻率、相互影響的程度(diversityofactivitieseachindividualinfluences)、交互作用反應的強度(thestrengthwithwhichtheinteractantsrespondto)、與影響持續的時間(durationoftimewiththeforegoingproperties)來衡量。所以兩人間若有頻繁的互動、相互影響多、影響力強、影響持續的時間久時,這樣的關系就可能是親密的。然而,Cicirelli(1991)認為親密感可能是較為內隱或是屬于心理層面的狀態而非外顯的。他指出,即使沒有直接的生理接觸,某些人就可能可以表現出某些親密的心理反應。在Cicirelli(1991)的觀點中,人際間可能擁有親密感而不需要太多物理上的接觸。也有學者認為,太少的接觸可能會讓兩者的關系較為陌生與生疏,但是過多的接觸,也可能對知覺親密感產生負面的影響(Kahn&Antonucci,1980;Tinsley&Parke,1984)。由這些說法中可以發現個體知覺的親密感可能會因為距離、接觸頻率、接觸時間、相互影響…等狀況不同而有高低。

因此,既然祖父母角色是一種衍生出的身份,在形式與功能的本質上都比較模糊(侯月梅,2009),祖父母與孫子女之間的接觸、互動行事與接觸頻率等就沒有一個固定的準則。所以,祖孫之間的互動可能會受到家庭結構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

在許多探討祖孫關系的研究中,部分研究結果發現祖孫間的接觸與互動因為隔代教養狀況而顯得特別親近。祖父母因為照顧孫子女,在情感上將原來與晚輩間較松散的聯結轉變成更緊密的聯結關系,祖孫間因為經常的接觸產生強烈的依附情感(Budini,Musatti&Tullia,1999)。在邱珍琬(2004)的質性研究中,祖父則表示藉由隔代教養祖父和孫女間建立了相當親密的聯結。黃韻瑜(2006)訪談十五位隔代教養的祖父母后也認為年邁的祖父母與年幼的孫子女因為隔代教養狀況有著相當親近的感情聯結。所以,隔代教養可能導致祖孫間有著相當親密的感情聯系。

然而,部分的研究者建議祖輩的和孫輩的接觸太少的確可能使得祖孫間較為疏遠,但是過于頻繁的接觸也可能為祖孫關系帶來許多壓力(Kahn&Antonucci,1980;Tinsley&Parke,1984)。研究中也發現因為隔代教養使得祖父母需要身兼祖父母與父母的角色,使得他們不得不扮演著權威領導角色,因之可能影響祖孫間原本較為輕松的關系,使得祖孫間的感情常呈現「僵化而糾結」的現象(彭柑綾,2006)。葉思欣(2005)研究中,孫子女雖然表達出祖孫相依為命的感受且認為祖父母是相當重要的,但他們也常認為祖父母對自己關心、照顧過多,給自己很多的限制。因此,這項研究中有部分的研究參與者表達出祖孫間正如朋友般的親密,但也有許多孫子女則認為祖孫之間是一種互相對抗、摩擦的互動過程。

綜合這些隔代教養對祖輩與孫輩感受的影響,我們可以發現研究的結果并無一致的答案。Tinsley與Parke(1984)提出影響祖孫知覺的一項主要的可能是祖父母控制的程度、祖孫接觸的頻率與時機。他們認為,祖孫接觸的時機,互動的程度與祖父母管教孫子女的程度等,均可能會影響祖孫間的關系。今日社會的現況中,許多祖父母不可避免地需要直接承擔全部或部分養育孫子女的責任。祖父母可能代替無法教養孫子女的父母,承擔大部分的孫子女教養責任;可能因為父母忙于工作而在白天或星期一至五協助父母照顧孫子女;也可能因為與父母、孫子女同住而時常需要協助照顧孫子女。這些家庭結構的不同使得祖父母與孫子女接觸的頻率、接觸的內容與接觸的時機有差異,而這是否會對祖孫所知覺親密感的程度造成影響,實在有探究的必要。

(二)性別

許多研究中發現「性別」常可能會影響祖孫間互動的頻率、行為與態度。一般而言,男性常被認為是較工具性、目的導向的,而女性角色則是較為情感性、照顧性(Ando,2005)。Hagestad(1985)的研究中,祖父較強調任務導向,重視在家庭之外和周遭環境的關系;而祖母則較重視動態性的人際關系與家庭成員聯系的質量。也就是說,祖父可能會是比較工具性的,他們較少展現他們的情感,即使他們和祖母一樣常見到他們的孫子女(Cherlin&Furstenberg,1986)。研究經常提到隔代教養家庭中照顧孫子女生活起居的人主要是祖母(詹菊珍,2005;引自Ando,2005)。研究也發現孫子女認為和祖母的互動頻率多于祖父,且祖母大多會主動尋求關系的建立,互動、參與的程度也比祖父高(Caputo,2000)。Kivett(1985)針對祖父所做的研究也發現年長的男性認為祖父這個角色是次要的,因此他們和孫子女間的互動較少,互動類型常止于禮貌性的往來活動。綜合這些研究可以發現,祖父母可能因為性別不同而影響與孫子女的互動與接觸狀況。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祖父與祖母之間的差異并不大。Field與Minkler(1988)的縱貫研究中顯示樣本中接觸的頻率不因性別差異有顯著的變化,而和他們孫子女間的滿意度也沒有太大的不同,可見祖孫間的接觸并不一定因為祖父母性別而有所不同。老年人可能以一個比較整體性觀點,來看待孫子女,將所有孫子女視為是自己、子女的延續(Thompson&Walker,1987)。是故,祖父母與孫子女間雖然接觸、照顧的情形不同,但他們可能還是期待自己以一視同仁的態度來看待所有的孫子女,對每個孫子女均感到相當的親近。

此外,影響孫子女本身的特性也可能因為性別不同而有差異。Troll(1971)研究200位祖父與其孫子女后發現,孫女比孫子更常拜訪祖父母并陪他們聊天,且會較常想到祖父母且為他們操煩。Troll認為這傾向或許與女性較常涉入傳統家庭事務的觀念有關。也有研究顯示孫子比孫女提供更多類型且頻率更高的支持(O’Bryant,1987);祖父與孫子較常討論工作、教育、金錢和社會的議題,而祖母和孫女則較常談論人際關系、健康、外表和日常生活(Hagestad,1982)。在郭俊豪(1998)研究中,孫子比較喜歡和祖父母一起照顧小寵物、從事園藝工作等;而孫女則比較會和祖父母一起聊天、做家事、散步、回顧照片等。由這些研究中可發現,孫子或孫女可能性別的不同而使得接觸祖父母時有不同的表現;也就是孫子、孫女與祖父母互動的狀況可能不同。然而有些研究認為孫子與孫女與祖父母的互動其實差異不大(蘇森永,2004;Kivett,1985)。在劉怡妏(2002)研究中也發現,孫子女的性別,并不影響協助帶孫祖母的生理、心理健康、社會關系??梢妼O子女性別的不同不一定會使得祖孫間有不同的行為與表現。

綜合這些研究可發現性別對祖孫互動狀況影響的結果并不一致。因此,祖父母與孫子女是否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導致祖孫接觸頻率、互動狀況、互動態度等的不同,進而使得祖孫知覺親密感差異的程度不同,有進一步探究的必要。

研究方法

本研究資料的收集系采問卷調查方式,茲將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及數據分析方法敘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嘉義縣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其祖父母,采分層隨機抽樣法,以學校所在地區為分層,并以班級為叢集進行抽樣,共抽出824對樣本。發出問卷后,回收630份(每份含祖孫問卷各一),扣除空白問卷、填答未完全外,有效問卷為618份,問卷回收率為78.0%,問卷有效率為75.0%。

祖輩的研究對象中,祖父有265人,占42.9%;祖母有344人,占55.7%。其中父系祖父母有499人,占80.7%;母系祖父母有105人,占17.0%。孫輩的研究對象中,有262人為孫子,占42.4%;347人為孫女,占56.1%。至于研究對象的家庭結構,有408對為三代同堂,占66.0%;隔代教養的有71對,占11.5%,余為其它情形的,有139對,占22.5%。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系為陳思璇(2007)所編制之「知覺祖孫親密感量表」。量表分成祖父母版與孫子女版兩部分,分別由祖父母及孫子女填寫。量表內容均只有「知覺親密感」一個向度,各為12題,采Likert式五點量尺型式,計分時分別加計各題之總分,即為祖父母與孫子女所知覺之的祖孫親密感程度。

量表經以193對國小五、六年級學生及其祖父母為對象進行預試,透過項目分析,刪除不適題后,其余題項進行驗證式因素分析,刪除與原理論架構不符的題后,祖母版與孫子女版的量表均分別萃取出一個因素。其中祖父母版的總解釋變異量為51.44%,各題的因素負荷量介于.62~.75之間;孫子女版之總解釋變異量為56.39%,各題的因素負荷量介于.65~.82之間。兩份量表所得之因素成分與原理論架構相符,因此具有建構效度。

兩份量表之信度以內部一致性進行檢證,祖父母版「知覺祖孫親密感量表」之Cronbach’sα值為.91,孫子女版「知覺祖孫親密感量表」之Cronbach’sα值為.93,顯示兩量表均具有良好之信度。

三、數據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數據將以對偶數據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分析時系利用SPSS中之混合模式(Mixedmodels)程序。為方便數據結果的解釋,家庭結構、性別將采效應編碼(effectcode)方式進行編碼:家庭結構中,三代同堂編碼為+1,隔代教養編碼為-1;性別則男性編碼為+1,女性為-1。

肆、結果與討論

一、祖輩與孫輩所知覺親密感的差異

進行分析前,先檢驗數據的非獨立性(nonindependence)。由于祖輩與孫輩的對偶系可區辨的,因此可以計算祖輩與孫輩間的積差相關,以檢驗其非獨立性。祖輩與孫輩所知覺親密感間的積差相關為.639(p<.01),顯示數據并非獨立無關,必須以對偶為分析單位來進行數據分析較為妥切。

為了解祖輩與孫輩所知覺親密感是否有差異,乃以祖孫別為預測變項,知覺親密感為效標變項,以SPSS之混合模式程序進行分析,其結果列如表1。

由表1中可看出以祖孫別預測知覺親密感之回歸系數為.519,t為3.788(p<.05),達到.01顯著水平,顯示祖孫別能顯著預測其所知覺之親密感。由于祖孫別編碼時系采效應編碼,祖輩編碼為+1,孫輩編碼為-1,因此回歸系數為正,代表祖輩所知覺之親密感較孫輩所知覺之親密感為高。國外Harwood(2001)的研究顯示,祖父母較容易由祖孫關系中感受到親密,但孫子女所知覺到的親密度則較低。本研究的結果與Harwood的發現一致。

二、三代同堂與隔代教養不同家庭結構祖孫所知覺親密感的差異

進行分析前,先檢驗數據的非獨立性。將家庭結構控制后,祖輩與孫輩所知覺親密感間的凈相關為.683(p<.01),顯示數據并非獨立無關,必須以對偶為分析單位來進行數據分析。

以祖孫別、家庭結構及祖孫別與家庭結構的交互作用(祖孫別*家庭結構)為預測變項,知覺親密感為效標變項,以SPSS之混合模式程序進行分析,其結果列如表2。

由表2中可看出,家庭結構的回歸系數為1.445,其t值為2.889(p<.01),達到.01顯著水平,顯示家庭結構能顯著預測祖孫所知覺的親密感。由于家庭結構編碼時,三代同堂家庭編為+1,隔代教養家庭則編為-1,因此回歸系數為正,代表三代同堂家庭祖孫所知覺之親密感較隔代教養家庭祖孫所知覺之親密感為高。

雖然有研究發現祖孫間的接觸與互動因為隔代教養狀況而顯得特別親近,但是過于頻繁的接觸也可能為祖孫關系帶來許多壓力。此外,隔代教養亦使得祖父母必須身兼祖父母與父母的角色,因而不得不實際執行管教,相較于三代同堂家庭祖父母「含飴弄孫」的心態,祖孫間的關系可能較為緊張,因而祖孫所知覺之親密感會低于三代同堂家庭的祖孫。

三、祖孫知覺親密感的差異因家庭結構不同而有別

由表2中可看出,祖孫別與家庭結構交互作用(祖孫別*家庭結構)的回歸系數為-.678,其t值為-3.206(p<.01),達到.01顯著水平。代表祖孫知覺親密感的差異會因為家庭結構不同而有別。由于回歸系數為負,而家庭結構編碼時,三代同堂家庭編為+1,隔代教養家庭則編為-1。顯示祖孫知覺親密感的差異在隔代教養家庭中更為明顯,亦即,相對于三代同堂家庭而言,隔代教養家庭祖孫所知覺之親密感雖較低,但祖孫知覺親密感的差異卻較三代同堂家庭為大。

隔代教養家庭的祖父母雖會因為照顧孫子女而覺得有更親密的關系,但葉思欣(2005)的研究卻發現孫子女常覺得祖父母的關心及過多的照顧,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的限制,甚至因而產生相互對抗與摩擦。可能因為如此,使得隔代教養家庭祖孫所知覺之親密感較之三代同堂家庭為大。

四、祖父與祖母所知覺其與孫輩親密感的差異

進行分析前,先計算將祖父母別控制后之祖輩與孫輩所知覺親密感間的凈相關,以檢驗資料的非獨立性。其凈相關為.695(p<.01),顯示數據并非獨立無關,因而須以對偶為分析單位來進行數據分析。

以祖孫別、祖父母別及祖孫別與祖父母別的交互作用(祖孫別*祖父母別)為預測變項,知覺親密感為效標變項,以SPSS之混合模式程序進行分析,其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中可看出,祖父母別的回歸系數為-.326,t值為-1.007(p>.05),未達顯著。祖父母別的編碼為:祖父+1;祖母-1。負的回歸系數雖顯示祖母知覺的祖孫親密感較祖父略高,惟其差異并未達顯著。

雖然Caputo(2000)的研究發現孫子女和祖母的互動頻率多于祖父,且祖母會主動尋求關系的建立,互動、參與的程度也比祖父高。Hagestad(1985)的研究亦指其祖父較強調任務導向,重視在家庭之外和周遭環境的關系;而祖母則較重視動態性的人際關系與家庭成員聯系的質量。但本研究的結果卻發現祖母與祖父所知覺的祖孫親密感并無差異。

五、祖孫知覺親密感的差異因祖輩性別不同而有別

由表3中可看出,祖孫別與祖父母別的交互作用(祖孫別*祖父母別)的回歸系數為-.058(p>.05),t值為-.416,未達顯著。代表祖孫知覺親密感的差異并不會因為祖輩性別不同而有別。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無論是祖父與孫子女間,或是祖母與孫子女間,其祖孫所知覺親密感的差異并無不同,均是祖輩知覺的親密感要高過孫輩。Field與Minkler(1988)的縱貫研究中顯示,祖父與祖母對其孫子女的滿意度并無太大的不同,且前曾述及祖父母較易感受到祖孫的親密,孫子女所知覺的親密度則較低。職是之故,祖輩知覺的親密感高過孫輩的情形,自然不會因為祖輩的性別而有不同了。

六、孫子與孫女所知覺其與祖輩的親密感的差異

將孫子女別控制后之祖輩與孫輩所知覺親密感間的凈相關為.692(p<.01),顯示數據并非獨立無關,因而須以對偶為分析單位來進行數據分析。

以祖孫別、孫子女別及祖孫別與孫子女別的交互作用(祖孫別*孫子女別)為預測變項,知覺親密感為效標變項,以SPSS之混合模式程序進行分析,其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中可看出,孫子女別的回歸系數為.393,t值為1.217(p>.05),未達顯著。顯示孫子與孫女所知覺其與祖輩的親密感并無差異。

雖有研究顯示孫子與孫女與祖父母的互動狀況有所差別,但本研究卻發現其所知覺與祖父母的親密感并無差異。其原因可能是現今所謂「男尊女卑」的觀念已經極為淡薄,在祖父母的心目中,孫子與孫女同樣是寶,不會特別寵愛孫子而嫌棄孫女。孫子與孫女享有相同的祖父母關愛,自然在其所知覺與祖輩的親密感上不會有差異。

七、祖孫知覺親密感的差異因孫輩性別不同而有別

由表4中可看出,祖孫別與孫子女別的交互作用(祖孫別*孫子女別)的回歸系數為.047,t值為.335(p>.05),未達顯著。代表祖孫知覺親密感的差異并不會因為孫輩性別不同而有別。

本研究發現,孫子與孫女所知覺其與祖輩親密感的差異并無不同,無論孫子與祖輩間或是孫女與祖輩間,均是祖輩知覺的親密感要高過孫輩。由于孫子與孫女所知覺其與祖輩的親密感并無差異,而祖父母相較于孫子女,易于從祖孫關系中感受到親密,因而使得祖輩所知覺的親密感均高于孫輩,不因孫輩的性別不同而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