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式家庭教育分析

時間:2022-03-26 09:31:41

導語:懲罰式家庭教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懲罰式家庭教育分析

一、懲罰家庭教育引發的輿論混戰

所謂“懲罰”,是對違紀者在心理或生理上施以不愉快的刺激,從而減退或遏止不良行為出現的一種強制性的糾正行為。懲罰教育是對受教育者某種思想行為給予的否定性評價。[1]懲罰式家庭教育是以家長為施教主體、以子女為教育對象、以家庭為教育場域,以懲罰為主要手段,對子女的行為習慣進行強制糾正與約束,達到施教者(父母)所設定目標的教育行為。作為一種以家長本位主義為特征的強制性教育行為,懲罰式家庭教育對受教者(子女)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情緒衰竭、去人格化、低成就感等方面,是一種非理性的教育行為。最近兩年,“虎媽”、“狼爸”、“鷹爸”等爆炸性語詞逐漸進入了社會的輿情視野,并將“家庭教育”這一事關千家萬戶并持久賡續的熱點話題一次次點燃并引爆,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叭彀ゎD打”的“北大三子女”、嚴冬里“裸奔”的“紐約南京娃”、高燒時的“自動康復療法”,等等,層出不窮、花樣百出的極端家庭教育案例占據了眾多大眾傳媒頭版頭條的醒目位置,并一度成為平面媒體的主流話語,充分激發了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成功想象,引發了無數家長、學生、媒體人及有關專家學者等媒體受眾的參與熱情,高潮迭起,一浪高過一浪。

在這些潮水般的論戰中,各方用語尖銳,唇如槍,舌如劍,針鋒相對;觀點激烈,你一來,我一往,互不相讓。其聲勢之浩大,可謂一哄而上、鋪天蓋地;其言辭之犀利,近乎聲嘶力竭、歇斯底里,極大地滿足了廣大話題參與者表達個人觀點、陳述教育立場、爭奪話語霸權、搶占輿論高地的欲望??谡D筆伐者有之,拾人牙慧者有之,人云亦云者有之,不置可否者有之。一場場媒體混戰愈演愈烈,往往一發不可收拾,任憑網絡的洪流無限泛濫,可謂熱熱鬧鬧、轟轟烈烈。誠然,在這個大眾傳媒,尤其是網絡與平面媒體極度發達的時代,社會的各種信息以幾何速度不加梳理、不加整合地迅速傳達,廣泛傳播,由此引發的持久不衰的思想碰撞與思潮激蕩往往已非任何話語主體所能掌控。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乃至爭論到最后已經不由自主地遠遠背離了某個被陳設的話題之本源意義,勝負難分,真假難辨,近乎一場馬拉松式“網絡群毆”。如何正確判斷某個針對孩子,尤其是以低齡子女為教育對象的具體案例的施動方是否具有主觀惡意,其行為在動機及其后果兩個維度是否基于個人理性,以及每一位中心話題的參與者在面對無數的對立者時發揮自己評價張力和邏輯引力的能力是否具有可控性,而不至于走向狂躁和極端,一如其所評判的內容一樣,值得人們深思、反思。也許,這遠比爭論本身重要。

二、一種極端化的家庭教育模式

針對形形色色的“虎媽”、“狼爸”事件,以及隨之而導致的林林總總的媒體觀點,筆者向未以完整的語文形態進行過審慎的思考與系統的陳述。一個主要的現實理由是,作為一位人本主義者,筆者本身不是這種極端教育方式的自覺推崇者,因而并不認為針對某種錯誤行為具有辯論的現實價值。一個偶然的任務型機會,筆者被賦予就此問題進行語篇分析的嘗試,從而得以比較系統地將個人的瑣碎成見記錄下來。在某種意義上,個人深刻地認為,這種被嚴重異化的家庭教育行為無異于父母施予子女的“教育暴力”、“魔鬼法則”,大而言之,堪稱“家庭恐怖主義”,是某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性病理機制跨代際基因移植后在現實場域中的本能發作。對一種不曾得到也注定不會得到群體多數認可的教育模式,無論它的施受雙方是家長與子女還是教師與學生,坦率地說,在道德與觀念層面,本人是根本反對的。至少這不應被認為是一種值得效仿與宣揚的教育良策?,F代遺傳學與基因學認為,在代際傳承的過程中,孩子與生俱來具有遺傳的自然屬性(先天性),潛移默化具有模仿的心理屬性(后天性)??梢哉f,“虎媽”、“狼爸”們在教育觀念上都具有一種共同的暴力認同與自我中心意識,是傳統的“棍棒之下能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觀念在作祟,本質上無異于一種已經成為人類文明檔案的社會形態下父權主義的當代變體。如果這種觀念在實際的教育行為中得不到自我認知、自我抑制、自我矯正,其對孩子成長的負效應將是深刻而深遠的。一方面,這種棍棒式教育以對孩子進行身心強制為直接指向,是一種有悖家庭教育學的“衍生暴力附加”,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孩子的規律性成長,剝蝕孩子的常態需求,使其自然屬性異化,從而導致孩子思想逆反,行為逆常,難以融入主流社會;另一方面,這種暴力環境勢必產生“后天遺傳效應”,破壞家庭生態系統的良性建構,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和價值取向,使其社會屬性偏化。

一如一株為接受觀賞而生存的盆景,即便稱得上秀麗端雅,終歸是千刀萬剮的結果,可謂遍體鱗傷。無論如何,這種所謂的美都是病態的、殘缺的,也注定是沒有生命力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此類問題行為得以曝光,進入社會公眾視野與公共領域之后,非但沒有得到及時遏止,其施動方(家長)反而成為眾多媒體爭相追逐、競相追捧的“新聞素材”而大行其道,甚至在媒體鏡頭的折射下會被塑造成新時代的“教育名人”。“狼爸”蕭某即是一例。身為家長,為人父母,無論他們怎樣沾沾自喜、津津樂道于自己的所謂“育才真經”、“教子良方”,怎樣為自己張貼上冠冕堂皇的價值與道德標簽,其觀念異化的本質鮮明可鑒。在一個信息數字化、思想多元化、社會功利化的時代,如果聽任懲罰教育這一廣受詬病的育人行為以集體狂歡的方式加入到“社會選秀”的陣營之中,這與其說是媒體的悲哀,毋寧說是社會的不幸。中國有句古話:“有其父必有其子”,其原初意蘊可謂盡人皆知,因為父母既是孩子生命的制造者,又是他們靈魂的塑造者。孩子的未來與父母的思想傳達、行為施予息息相關,他們不是任人擺布的器具、物件,可以隨意占有、使用和支配;他們不是供人使役的牛馬,主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旨意任意馴服、駕馭。他們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個體,需要不斷精雕細琢,悉心打磨,日后方能樹大志、立大業、成大器。而這需要家長們多學點符合教育規律的科學方法論,即便只是最樸素的,也可以納入科學行為主義范疇。僅就其觀念形態而言,也是值得尊敬和尊重的。我們無以否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位家長本能的良好愿望,用心良苦,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將孩子的行為習慣與成長路徑建立在鞭笞、訓斥、壓制與懲戒等外引性強制行為基礎之上,他們還有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童年,從而得以“成龍”、“成鳳”?他們還能不能建立起成長歷程中的快樂記憶?他們又何以能夠建立起對親情的珍視、對生活的樂觀,以及對社會與人際的親善?考察眾多青少年犯罪案例表明,往往是充斥著暴力與壓制的不幸童年、暴戾橫行的家庭關系導致他們人格扭曲與行為變異,最終走上了反社會的不歸之路。在眾多現實個案面前,這不是小題大做、杞人憂天,更不是危言聳聽、駭人聽聞。敬畏不等于敬重,威嚴不等于威望,希望家長們從善如流,“擇其善者而從之”,多發揮一些正能量,多施與一點正定力,讓子女敬而不畏,使自己威而有望,這才是為人父母的至高境界。懲罰教育是灌輸給孩子的一劑毒藥,既傷身又傷心,為人父母者,當戒!

三、懲罰式家庭教育歸因

(一)社會機制缺失

可以在社會機制維度將家庭與學校的懲罰教育做一簡單而直觀的比對,從而更加完整地呈現教育作為一項培養人、塑造人的社會活動所具有的體系屬性。長期以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有序推行并不斷深化,時至今日,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施教行為逐漸被納入理性化、規范化、制度化運行軌道,具有學校、家長和社會等群體界面的多維監督機制,從而得以構建起一種具有自我審查功能的良性生態?!绑w罰”、“變相體罰”、“軟懲罰”等有悖教育規律的現象,作為統治課堂教學活動的去人格化教學行為基本上從校園的土壤里被鏟除。無論在觀念層面還是現實場域中,教師各種施教活動的開展已經回歸教育理性?!耙詫W生為本”、“和諧課堂”、“愛的教育”等已經成為得到教師、學生、家長、學校乃至整個社會普遍認同的規范性教育理念,因為它們都是建立在人本主義的基礎之上。這是社會走向成熟的標志,也是社會成熟的必然要求,令人欣慰。相比之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眾多“虎媽”、“狼爸”們卻逆勢而為,反道而行,不自覺地扮演著一位自相矛盾的施教主體,走向了社會的對立面。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否應該具有有實質內涵的、對等的約束機制,例如頒布與《義務教育法》相對應的《家庭教育法》,以及與《教師法》相對應的《家長法》,從而使得孩子的教育環境具有對應性參照?難道我們真的對此束手無策,只能成為各種問題行為的旁觀者?令人遺憾的現實是,每當談及學校教育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寫滿師德規范的法律條文,而對于家庭教育的極端案例,我們所見的,至多是“群起而攻之”式的輿論審問與道德審判。至于涉事家長本人,面對各種指責與質疑,則往往理所當然、理直氣壯地認為,這是他的“家事”、他的“權力”,將淪為歷史塵埃的“家長制”奉為家庭教育的圭臬,怎么著也用不著其它人說三道四、品頭論足,更遑論孩子的所謂“權益保護”了。解鈴還須系鈴人,面對這種自我設計的“擋箭牌”與“護身符”,輿論的力量再強大也只是杯水車薪。這是何等的諷喻!我們常說“樹立法律意識”、“加強法制建設”之類的官話,其實,我們并不缺少法律,我們缺少的是維護法律尊嚴和權威的社會意識。上述問題是有法可依的,只不過沒有得到實質意義上的執行罷了。2006年1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應該)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父母或者其它監護人應當創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泵鎸@些莊嚴而神圣的公共文本規范,不知信奉懲罰式教育理念的“虎媽”、“狼爸”們有何觸動,做何感想?

(二)傳統家庭負文化

常言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羅素說過:“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擁有幸福的人生。”就孩子的成長而言,如何在溫暖的親情牽引下邁開人生的第一步,父母既責無旁貸,又至關重要。孩子的身體與心靈都是稚嫩的,面對被施加的各種形態的懲罰,他們往往缺乏判別是非的能力,并同時缺少反抗與抵制的意識。因而,從個性與行為塑造的角度出發,他們需要的是更真切的關愛和更細柔的呵護,從而培育起他們無論作為自然人還是作為社會人所應享有的基本尊嚴與獨立人格,而不是以僅僅停留在口頭和形式上的愛之名義施予的超負荷承載,這于其成長、于其健康并無一利可言。所謂“都是為了孩子的好”只不過是一句蒼白無力的托詞而已,是施動者掩耳盜鈴式的自我遮蓋。還有什么比多一點關愛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益、更寶貴,從而更值得我們推崇?有必要補充指出,在我們的社會記憶中,作為一個農業形態在社會生產關系中占主導地位的農耕型、內向型國家,延續數千年之久的土地中心意識深刻地影響著千百年來的社會生存機制,從而成為現代公民意識的母體基因。金榜題名日,榮華富貴時。時至今日,子女考上大學,尤其是考上名牌大學,或按照父母設計的“圖紙”完成自己的人生建構,由此踏上人生歷程的“星光大道”,似乎成了為人父母者完成家教考卷的“收官之筆”、“得意之作”,成為他們判斷家庭教育成與敗、好與壞的唯一標尺。他們從而當然地認為,子女因此高人一等,得以脫穎而出、出人頭地;自己因此有頭有臉,得以木秀于林、笑傲群芳。這種功利導向型教育理念與升學導向型教育行為不難從對我們社會歷史形態的考察中得出直接的結論,在此意義上,懲罰式家庭教育只不過是社會集體意識下身份個案的病號式反應而已。

(三)媒體社會責任異化

考察當今社會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反常態行為,不難發現,很多時候是媒體的無節制報導起到了助紂為虐的作用??v然懲罰教育如洪水猛獸,但洪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推波助瀾者;猛獸并不可惡,可惡的是為虎作倀者。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媒體市場,為了一己之利,吸引觀眾與網民的“眼球”,提高所謂的“點擊率”與“發行量”,許多媒體尤其是眾多非主流媒體不惜以犧牲自身定位及媒體人職業準則為代價,奉行“花邊”路線,以“俗”取勝;推行曲線戰略,標新立異,肆意背離普世倫理標準,刻意歪曲公共價值觀,反其道而行之?;蛏匡L點火,唯恐天下不亂;或添油加醋,觀點傳達斷章取義;或混淆視聽,負面事件正面報導,扮演著誤導觀眾、誤導輿論的不光彩社會角色??梢哉f,在一定意義上,受功利主義的驅使和誘惑,很多媒體的社會責任感日益缺失乃至已完全喪失,其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功能已經弱化甚至完全異化,實在是一種與其所報導的反社會行為一樣可悲的現象。媒體是社會的良心,擔負著去惡揚善、維護正義的崇高社會責任??梢院敛豢鋸埖卣f,部分媒體人的社會責任感淪喪、部分媒體的社會責任異化是對良知的失貞、對道德的失守、對社會的失約!那些以博取關注噱頭、獲取新聞資源、撈取一己之利為價值取向的媒體,是否該捫心自問,三省其身?

四、走出懲罰式家庭教育的觀念誤區

遵循孩子的身心成長規律,尊重其個性自由發展,是最普通不過的“教育原理”,本應得到家長們的自覺認同。然而,受傳統家庭觀、教育觀、成才觀、價值觀的影響,許多家長仍然自覺或不自覺地拾起體罰或變相體罰的“兇器”,將錯誤的教育觀念轉化為粗暴的教育行為,扼殺孩子的天性,剝奪孩子的權利。其結果往往事與愿違,既違背了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又背離了家長的理想預設,可謂費力不討好,“好心”辦成了壞事。此類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可謂比比皆是,屢見不鮮,即便有個別所謂“成功”的案例,至多也只能認定是分數與升學導向背景下的階段性、片面化“數據成功”———一場數字游戲的獲勝者而已。在社會評價機制還不夠健全,甚至在很多領域、很多場合有失偏頗的情況下,這種唯分數論的機械化數據與指針導向正日益受到來自社會方方面面、許許多多的質疑與不滿。這應該是一個令人悲哀的不爭的事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的天然需要理應得到滿足,他的自然個性理應得以彰顯,從而更需要家長們在亂象叢生的社會流變面前,明辨是非,選好邊,站好隊,不斷增強自身抵御錯誤思潮、觀念的免疫力,增強其思想的凈化和“排毒”功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構建起第一道“防火墻”。任何扼殺孩子個性的教育都會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敗,對此,我們面對的活生生、血淋淋的實例還不夠多、危害還不夠大嗎?2010年元旦,一位名牌大學的浙江籍畢業生,因責備望子成龍的母親橫加干涉自己“人生的選擇”,最終揮刀捅死母親。在他眼中,母親“關心我,但關心過度”。就在案發前半個月,2009年12月13日,一名陜西鎮安縣初二學生謀殺母親。之前,他在日記中寫道:“媽媽,請您尊重我的意見,還我一片藍天吧?!保?]……這些沉甸甸、甚至堪稱血淋淋的家庭教育犯罪案例,就在我們身邊發生,可謂不勝枚舉。其警示意義何等深刻!為人父母,責任重于泰山。如果我們都將自己的子女成才觀建立在粗暴的教育模式與異化的教育范式上,我們的社會離原始回歸與原點回溯也許只有一步之遙。以“虎媽”蔡美兒為例,她的目的無非是要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極端精致的能獲得全部利益而沒有其他人可以爭奪的、享有物質富裕以及一切特權而且很安全的個人主義者。”客觀地評價,一個并不具備現代文明素養的華裔教授,以她的自以為是又一次地貶低了中國教育。[3]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古今中外,杜威、陶行知、蔡元培……有哪一位教育理論家建構過“虎媽”、“狼爸”式教育理論,從而成為一種普適性教育范式?歐美、日本、香港……有哪一個教育發達國家(地區),其教育與社會的發展不是建立在人本主義的基礎之上?須知,作為一個GDP已經躍居世界第二、正在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泱泱大國,我們的大學競爭力與國民素質排名,一如我們的發展指數一樣———請允許筆者負責任地說,如果不至于被認為是自我踐踏的話———還處在正兒八經的“第三世界陣營”,甚至有些指標還處于“墊底”的位置??纯丛蹅儫o論家長還是學生都趨之若鶩的清華、北大這些大腕高校,它們的世界排名在什么位置,從而令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后裔百般無奈、無比汗顏?筆者意在申明,在這個紙筆測試依舊盛行、分數取向依然受寵的時代,即便你的子女上了清華、進了北大,那又能說明什么?這筆“功勞”到底該記在誰的頭上?如何合理分配孩子成才的教育紅利?“虎媽”、“狼爸”們,你們是懂的。當然,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不等于無限縱容,更不等于放任自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來都是人們最容易犯的慣性錯誤,貽害無窮。身為家長,我們所應該做到也能夠做到的,是成為引導他們在正確軌道上勇往直前的“推手”,是及時給予他們成長歷程中所需的“營養快線”,是在干旱的沙漠里開掘出一條引導甘泉通向生命綠洲的引渠來。是否可以認為,你的孩子也許考不上名牌大學,也許他今后成不了CEO啥的,但是,如果他長大后懂得感恩、懂得回報,會做人、能做事,有學識、有本領;他能憑借自己的努力,在所從事的職業領域干出一番事業、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來,我們不能不說,他成功了。我們也可以無怨無悔地說,我們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子女如此,夫復何求!教育是愛的學問、愛的藝術,以愛育愛是教育的永恒要義。奉勸天底下的“虎媽”、“狼爸”們:當家長,不可有家長制作風;做父親,不可有父權制思想。如果聽任非常規、反常態的懲罰式教育大張旗鼓,大行其道,中國家庭教育的理性范式到底在哪里?常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希望我們的有些父母不再自扮“可憐”。因為我們培養的,不僅僅是家庭的繼承人,更是一個民族的接力者。誠如郅庭瑾教授所言:“任何教育唯有指向對方的思想,并真正走進他(她)的心靈,觸碰其靈魂,才是真正的教育。而有了這樣的目標和定位,教育便回到了它最為古老、也最為樸素的本質,那就是,教育基于內心的愛,基于真實的理解和尊重”。[4]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道德防線,拒懲罰式家庭教育于千里之外,還孩子一片充滿“理解和尊重”的成長空間。

作者:汪長明工作單位:上海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