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城農民工隨遷子女家庭教育論文
時間:2022-06-14 08:46:39
導語:進城農民工隨遷子女家庭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方面嘉興市政府在外來人員管理服務上創新舉措,成立了新居民管理局,出臺了相關政策法規來保障新居民群體享有的權利,在緩解外來人員子女就學難問題時,加快了公辦學校建設進度,盡可能吸納外來人員子女入學,據統計,公辦學校班級中外地生占近1/3,并采取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形式建設外來人員子女學校,現全市外來人員子女入學率超過了95%。另一方面,就外來務工子女受教育權而言,這類群體在享有教育資源公平性上仍面臨嚴峻的挑戰,于此同時衍生而來諸多教育問題,究其形成原因更值得深思。調研分析結果顯示,外來務工隨遷子女家庭教育形勢不容樂觀,突出問題具體現在以下方面:
1.家庭教育環境差、學習條件缺乏
家庭背景對未成年兒童的成長有重大影響。團隊調研的均是小學階段學生,年齡段在小學6~12歲,正處于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由于家庭經濟收入水平不高,其家庭教育環境并不樂觀。在調研問卷中“如果給孩子購買圖書,每學期您能接受的金額是多少”,僅20%的家長表示能接受100元以上的圖書支出。在藍天民豐學校及其周邊社區走訪中筆者發現這些外來務工群體多住在城鄉結合部,或近郊的工棚、集體房、廉租房,周邊文化教育設施差,兒童學習書籍資料少,缺乏休閑、娛樂和學習設備,而且周邊人口復雜,居住環境不具備子女學習相適應的環境與條件。
2.教育內容單一、教育方式簡單粗暴
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從調研中發現,進城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內容比較單一,不少家長過于注重孩子成績高低、升學率,對孩子期望很高。分析調查結果顯示,91.3%的家長都較為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只有8.3%的家長關注到了孩子品德修養和人際交往等方面。另外,83%的家長希望孩子獲取大學以上學歷,而“輕松、收入高、自由”的工作期待比例占到65%,由此可見,外來務工隨遷子女家長大多一味追求子女的學習成績,這種學習成績至上的價值觀往往導致家長忽略子女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其次是家庭教育的方式簡單粗暴,多數家長在對子女的教養上還是以“棍棒教育”為主,據調查其比例占到45.92%,能耐心教導的只占3.44%。此外,外來務工隨遷子女家庭常常是上演“家庭暴力”的重災區,在受訪的73個外來務工隨遷子女中,有20個孩子不同程度的經歷過家暴。
3.家長家教水平低,家教能力和溝通能力欠缺
外來務工群體自身文化水平有限、綜合素質低,在對子女的教育方式上往往有失理性與科學。就家長文化層次而言,初中以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70.5%,當子女犯了錯或者學習成績不如人意時,多數家長在對子女的教養上還是以“棍棒教育”為主,據調查其比例占到45.92%,能耐心教導的只占3.44%。在調查中,63%的家長認為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起著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但是他們的行動卻和想法卻背道而馳,而與家長深入訪談中,87%的家長表示自己不清楚孩子的喜好、性格。他們也表示自己起早摸黑,根本無心照顧與關心子女,從而與子女存在一定隔閡。
4.家長與學校缺乏溝通交流
當前,在針對進城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尚未有效形成教育合理,這正是當前我們進城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中不可忽視的一面。訪談了解,學校與家長聯系偏少,家長也不主動與學校聯系。一般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教育,甚至拒絕學校通過家校通平臺與家長的交流,對孩子的健康狀況不聞不問。有不少家長告訴我們,“我在外工作,孩子就一人在家活動”,從側面反映出外來務工隨遷子女的活動場所僅限于狹窄的小區。由此,在相互聯系、相互的教育系統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缺乏配合與協調,導致家庭教育封閉。
二、影響進城農民工隨遷子女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內部因素
在受訪的180名家長中,年齡在25~35歲為主占60%,35~45歲占30%,45歲以上則占10%?,F有學歷在小學、初中、中學、中專、大專各占40.5%、30%、18%、3%、2%,無家長學歷在本科生及以上,不到5%的家長取得中專大專學歷,學歷集中在小學。在受訪人群中文盲率則占約6.5%,而我國人口粗文盲率早在2010年就已經降低到了4.08%。由以上兩組數據,可得出結論:作為家長的外來務工人員自身的文化程度偏低。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勢必會影響對孩子的家庭教育,突出表現以下四方面:家庭教育觀念落后,教育方式簡單,日常管教不到位,忽視心理健康教育。
(1)教育觀念落后
農民工家長教育觀念表現出了極強的功利性,更關注學習成績,忽視能力的發展。并且受經濟能力和時間所限,較少有家庭讓孩子參加興趣班,對孩子才能的發展往往力不從心,讓孩子潛能失去發展的機會,缺少創新意識培養。
(2)教育方法簡單
調查表明農民工群體對待子女教育片面強調物質強化。不會激發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農民工家庭教育在激發孩子發展內驅力方面表現出較多不足:過于溺愛孩子、不善于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不會尊重孩子的意見和看法、默然對待孩子的進步或好的表現、強調父母的身份與權威等。
(3)日常管教不到位
平時疏于對孩子的管理,給子女的學習幫助偏少。如子女不做作業、玩電子游戲、交友不善、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等問題都是農民工家庭容易忽視的。行為糾錯能力不足。青少年兒童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個性心理、行為習慣正在形成,稍不注意,孩子容易形成逃課、上網、吸煙等不良的行為習慣。對于不良的行為習慣,家長不應簡單訓斥甚至打罵,也不能過于偏愛、護短任其滋長,農民工父母往往缺少這些應有的教育糾錯能力。
(4)忽視心理健康教育
不懂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不會疏導孩子情緒。農民工父母往往缺少對孩子自信心培養的有效手段,許多家長不會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不會及時肯定孩子的進步;相反有些家長會在孩子犯錯時責怪他們,遇到挫折時譴責他們,不利孩子自信心的培養。
2.家庭外部因素
(1)教育環境
公辦學校教育資源短缺。民工子弟學校師資力量弱,資金來源匱乏,設備簡陋,教學質量不高,這些都限制了民工子弟學校的發展。民工子弟學校急需解決正規化的問題,才能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教師水平低,教育方式不當。個別教育者自我要求不嚴,言行不慎,教育方法不當,對學生不尊重、不信任、不能一視同仁,有的甚至對學生諷刺挖苦,變相體罰等等,這是教師的“師德問題”,這也對農民工子女的成長造成嚴重的影響。在走訪的過程中,有老師這樣講到“我們學校也有出現體罰的事件,雖然說老師也是抱著‘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但其實這也是師德問題”。教學資源差距大。特別顯現在民辦學校與公立學校,甚至是純民工子性質的學校,集中表現為教學硬件設施簡陋,文化建設緊張、資源短缺,校園安全建設不到位。
(2)社會環境
以上原因均成為制約進城農民工隨遷子女家庭教育之類的重要因素,但城鄉二元結構是產生進城農民工隨遷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現為城鄉之間的戶籍壁壘以及在城鄉戶籍壁壘基礎上的其他問題。在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農民工家庭雖然已經流入城市,但在養老、醫療、失業、救濟、補助等方面不能與城市市民享有同等待遇,農民工家庭并沒有真正融入城市社會,隨遷子女由于戶籍限制并不能真正公平地享受當地的教育資源,加大了心理落差,也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難度。
三、改進進城農民工隨遷子女家庭教育的對策思考
1.家長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盡可能地轉變自身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掌握科學家教方法,從而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觀念。應認識并接受繼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斷加強學系,主動參加培訓,提升自身教育水平。應加強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及時與學校、老師進行聯系,掌握孩子成長情況。
2.學校應創設一定的條件幫助進城農民工隨遷子女進行家庭教育。應積極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學校定期開家長會,教師經常性家訪,定期開展親子活動。應建立家校合作制度,定期與家長溝通,匯報子女在學校的學習情況、思想情況,搭建一個學校和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最后,學校應該建立心理咨詢室,隨時幫助孩子解決一些心理問題。
3.社會應提供相應的場所和設施來提高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質量。積極舉辦多種形式的家長學校以提高進城農民工家庭教育質量。建立兒童少年機構,定期開展講座、經驗交流會等活動。搭建進城農民工隨遷子女幫護體系,減少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
4.政府應加大投資,運用大眾傳媒和法律手段促進進城務工人員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完善法律法規,將進城農民工隨遷子女家庭教育納入法制軌道。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所產生的影響,建立進城農民工基本社會服務制度體系,保障進城農民工隨遷子女權益。加大民工聚居區環境整治,支持建立社區圖書館活動室,積極組織隨遷子女參加活動。進城農民工隨遷子女是在社會轉型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也是社會改革浪潮推動下的必然產物,我們看到嘉興市政府在應對外來務工群體上作出了良好榜樣,但仍有待優化改進,而不斷改善新居民子女的教育問題,需著力保障新居民子女享受公平的教育資源,呵護新居民子女的心理健康,更需要對政府在社會保障、就業、就學、就醫和文化生活等方面不斷予以更新,使每一個城市中的新居民都能更安心的在當地長遠生活及發展,讓新居民不斷地市民化。
作者:馮超杰 夏江寧 盧蔡 單位:嘉興學院南湖學院
- 上一篇:基礎課程教學與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對接
- 下一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