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影響及策略

時間:2022-03-04 04:35:05

導語: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影響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影響及策略

〔摘要〕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個體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對其人生發展的影響越發明顯。家庭教育作為貫穿人一生的教育,對個體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與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闡述了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性及家庭教育在自我同一性形成中的影響,并針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家庭教育;自我同一性;青少年;改進策略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是由埃里克森(Erikson)提出的,是指個體在特定環境中的自我整合與適應之感,是個體尋求內在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能力,是對“我是誰”、“我將來的發展方向”及“我如何適應社會”等問題的主觀感受和意識[1]。青少年是否建立了自我同一性,會影響他們的社會適應、自我監控等。家庭是個體最早接觸的環境,家庭教育是個體最早接觸的教育,它影響著人的心理成長,在個體自我同一性的建立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回顧了以往關于自我同一性的相關研究,分析了家庭教育對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影響,并針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

一、自我同一性的相關研究

(一)自我同一性的相關概念?,斘鱽喐鶕晕彝恍缘膬蓚€維度——探索和投入,將自我同一性分成四個狀態:同一性獲得、同一性延緩、同一性早期封閉和同一性擴散[2]。同一性獲得的個體通過一系列的探索性活動,確立了適合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并為目標的實現付出積極的努力;同一性延緩的個體雖然對各種目標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是并沒有對某些特定的目標做出較高的投入;同一性早期封閉是指個體沒有對可能的目標進行主動探索,只是對某個目標做出了自我投入;同一性擴散的個體既沒有積極探索各種可能的目標,也沒有就某種目標作出投入。埃里克森指出,個體自我的形成和發展會貫穿人的一生,并將其分成八個不同的階段:嬰兒期、兒童早期、學前期、學齡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老年期[3],這些發展階段在時間進程上具有不可逾越性。自我同一性建立與發展的問題正是青春期所面臨的主要課題。青春期作為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個體能否順利解決自我發展問題顯得至關重要。(二)自我同一性對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的影響。不同的自我同一性狀態會導致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同一性獲得的個體已經通過探索和投入,確立了自己的奮斗目標,并有更大的自主性,所以心理健康水平是最高的;同一性擴散的個體缺乏明確目標,自主性比較弱,奮斗動力較低,心理健康水平也是最低的[4]。此外,自我同一性危機還會給青少年帶來社會適應困難。社會適應是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必要的生存技能,它涉及情緒適應、人際適應和自我適應等方面的內容。有研究指出,個體的自我同一性危機直接影響自我適應,進而影響社會適應。例如,自我同一性危機個體有更高的抑郁、焦慮水平,自我效能感低下等[5]。埃里克森認為,如果個體長期無法獲得認同感,處于漫無目的的混亂狀態,最終可能變得壓抑和失去自信,也可能導致消極認同,做出違法犯罪行為,或者成為失敗者。如果青少年沒有進行積極主動的探索和有效的投入,沒有建立自我同一性,他們將會產生自我認知偏差,無法適應社會生活,影響他們在學業、事業等方面的發展。

二、家庭教育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響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類型的家庭教育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發展的影響也不同。(一)民主型民主型的家庭教養方式被普遍認為是較為理想的家庭教養方式。這種家庭教育方式下,父母會引導孩子積極主動地探索自我,并對孩子的良好表現給予肯定和鼓勵,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6]。對于家庭中的重要事件,孩子可以暢所欲言,與父母共同參與探討、決策。這有助于增強青少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主動探索外界事物的勇氣,從而全方位地了解自身能力,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建立自我同一性。(二)專制型專制型的家庭教養方式下,父母往往對孩子有嚴格的要求,要求孩子的行為必須按照大人制定的標準進行,孩子的想法、內心的需求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和回應。當孩子偏離父母預設的發展軌道時,得到的大多是指責,久而久之容易產生自卑感,在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與發展過程中容易陷入自我同一性早期封閉狀態。(三)溺愛型溺愛型的家庭教養方式下,父母生怕孩子受一點點委屈,對孩子總是有求必應。即使孩子做出一些出格行為,父母也很少給予適當的約束和管教。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孩子雖然能夠自由地探索自己喜歡的事物,但是在分辨正確與否、好與壞方面缺乏能力和經驗,更多根據自己的喜好做出選擇。在性格方面,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較難接受外界的批評,無法正確定義自己的社會角色,不利于建立自我同一性。(四)放縱型在放縱型的家庭教養方式下,父母對孩子的一言一行、人生規劃都很少給予適當的引導,在孩子需要幫助時也不能及時給出實質性的建議。在孩子探索世界的過程中,雖然不會受到來自父母的約束,但也得不到有效指引。他們在生活中容易被挫折擊敗,產生自卑和無助心理,這使他們難以正確認識自我,影響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三、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1.對孩子缺乏耐心,指責多于鼓勵。在中國,傳統的育兒觀念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一些父母認為通過打罵孩子,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從而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識的快速發展,會產生逆反心理和行為,如果父母不從心理上加以疏導,一味責罵,有可能起到反作用[7],不利于他們的成長和自我同一性的形成。2.與孩子缺乏心理上的溝通與交流。一些父母平時忙于工作,忽視孩子心理成長方面的問題。孩子日常的想法、所作所為得不到父母的及時關注。這種問題在留守家庭表現得更為明顯。城市的迅速發展,使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急劇增長,一些父母紛紛外出打工,孩子通常是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當他們在面臨心理沖突時,隔代長輩無法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導,導致產生逃避心理,使心理沖突愈演愈烈,阻礙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發展。3.對孩子過度保護。目前,我國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在家人的密切關注和保護下。青少年正處于自我意識發展高峰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喜歡探索世界,做一些在家長看來“違規”和“出格”的事情,常常受到來自父母和其他長輩的阻撓,這使得他們探索的機會減少,無法從實踐中全面地認識自我。(二)改進對策。1.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父母的教育觀念和方法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孩子年齡的增長進行調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民主思想早已深入人心,這體現在社會生活各個層面,也同樣體現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中。作為新時代的父母,必須拋棄一些不合時代要求的教育方式,學習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將孩子放在與自己同樣的位置,平等地與孩子交流。研究表明,既鼓勵個性發展(即鼓勵他們發展自己),又鼓勵相互溝通的家庭氛圍,有助于促進同一性的形成[8]。2.在嚴厲和溺愛之間找到平衡點。很多父母并沒有意識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只是簡單地沿襲“祖傳的”教育方法,這很容易讓家庭教育處在嚴厲與溺愛的兩個極端,或者在二者之間出現混亂狀態。對此,父母首先應該學習并掌握系統的、切合青少年心理發展特點的教育理念,在實際的教養過程中既不能輕易突破原則底線,也不能太過嚴厲而沒有調整的余地。3.多加鼓勵,獎懲分明。父母應多關注孩子的正確行為,并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樣能增強孩子積極主動探索世界的自信心和內在動力,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當孩子做出錯誤的行為時,父母要視情況給予適當的懲罰。但無論是何種懲罰,都應該做到對事不對人,防止語言暴力和肢體暴力。這樣才能讓孩子建立對與錯的標準,對外界和自我形成正確、穩定的認知,促進自我同一性的形成。4.增加陪伴孩子的時間。有研究發現,生活在溫暖、和諧的家庭中的青少年,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注度高,能得到及時的情感反應,一般能夠有較好的發展。親子關系親密的家庭環境能促進青少年自主性的發展。正處于心理叛逆期的青少年,跟父母的關系看似逐漸疏離,但是內心仍然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心理支持與幫助。所以,父母應該多陪伴孩子,跟孩子探討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活動,如外出旅游等,使孩子體驗到成人感,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這有利于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促進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孫杰.淺談我國大學生人格發展——從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論視角[J].心理衛生與健康,2009(12):106-107.

[3]林靜.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發展的相關因素研究述評[J].社會心理科學,2007(22):50-54.

[4]陳亞青,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心理健康研究述評[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33(1):165-166.

[5]黃華華,劉少英,徐芬.大學生的自我同一性與社會適應[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4,28(1):70-74.

[6]李滿足.初中生家庭教育有效溝通的現狀與策略[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23):73-76.

[7]李雪梅.家庭語言暴力與少年越軌的相關性探析[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0.

[8]陳雨曦.基于生命故事范式的中職生自我同一性敘事建構特點研究[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9,7(5):305-312.

作者:韓越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