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考

時間:2022-03-01 09:28:17

導語:繼續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繼續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考

摘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繼續教育培訓作為高校服務社會的重要載體和途徑以及人才培養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發展中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并存,轉型與發展同步的新形勢。本文以云南大學繼續教育為例,探討其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困難,以及所引發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繼續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2013年10月,提出了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戰略構想。隨著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云南將從我國地緣的邊緣地區變為開放前沿和輻射中心,發展潛力大,發展空間廣。云南的優勢在區位,出路在開放,要在開放型經濟體制上取得新突破,促進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建設。云南大學作為云南省唯一的一所“211”綜合性大學,地處祖國西南邊疆,在當前社會轉型變革中,應當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作為云南大學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云南大學繼續教育,必須把握機遇,轉化觀念,將繼續教育作為云南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云南大學繼續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舉措

依托云南省的區位優勢以及云南大學的學科優勢,云南大學繼續教育工作逐步推進,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中心,開展了多形式、多層次、多規格的培訓,辦出了自身特色。

(一)地方干部培訓

受云南省政府委托,舉辦了省院省校合作培訓班,并與省人社廳、省外著名院校建立了廣泛聯系,為云南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被省人事廳、省經貿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授予省院省校合作先進管理單位;受云南省委組織部委托,舉辦了云南省級機關干部自主選學培訓班,由于培訓效果良好,多年來選讀我校的培訓學員占全省7個培訓單位的三分之一,打造了云南干部選學培訓品牌;面對云南省邊疆地區貧困面較大的現狀(云南省現有129個縣、區,其中國家級貧困縣73個),響應云南省“精準扶貧”的號召,云南大學實施了“教育扶貧”項目,為云南省少數民族地區(如怒江州等)舉辦干部培訓班,培訓經費由學院自籌全額資助,體現了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責擔當。

(二)境外辦學

從2000年開始,在全國率先走出國門舉辦境外函授教育,分別在緬甸、泰國開展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類)培訓,共為緬甸、泰國培養了近700名教師。此舉實現了云南大學對外辦學零的突破,得到了省教育廳、國家漢辦、國務院僑辦及省僑辦的肯定和支持,受到了學校及同行的贊譽,在緬甸及東南亞各國華人華僑社會中引起廣泛關注,被譽為具有開創性的事業。為適應海外對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學院在緬甸曼德勒孔子課堂設立緬中職業培訓中心,開展旅游管理、涉外文秘、中餐廚師培訓,還舉辦多期華文教師和華校校長培訓班、僑校職業技能培訓班、海外華僑華人社團負責人研習班,并為孔子課堂建立“胞波網”,實現了孔子學院(課堂)從單純語言文化教育到成人就業教育的成功轉型。

二、繼續教育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困難

雖然云南大學繼續教育工作打開了多層次、多方位的局面,但是在新形勢下,特別是繼續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方面,云南大學繼續教育還面臨著很多困難。

(一)服務職能的集聚效應不突出

目前的現實是大學的教學、科研強調得多,而社會服務功能實施得少,忽略了現代大學的職能已由傳統的單一知識傳授擴展為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傳統觀念還沒有充分認識到高等學校的職能應當是進一步滿足社會經濟轉型對勞動力市場高素質與多樣化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進一步滿足成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終身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進一步滿足社區發展、社會進步對大學輸出文化資源、科技資源與智力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也沒有深刻認識到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應當更多地關注大學與社會的關系問題,這是大學從社會邊緣走向中心,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是大學從保守的象牙塔走向現代化的過程。這種認識不到位,直接導致高等學校繼續教育工作難以持續、健康地發展。

(二)培訓市場不成熟

由于云南地處邊疆,信息閉塞,對外開放的步伐比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慢,社會對繼續教育在人才資源的開發中所起的作用還沒有認識到位,影響了云南成熟培訓市場的建立。云南培訓市場顯性的培訓需求本身就較小,大量培訓機構的涌入又進一步加劇了培訓市場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下,云南大學繼續教育采取了“公司+學?!钡倪\作模式,推出了高級總裁研修班。這種培訓項目投入低、見效快、風險低、收益高,產品具有市場號召力,但是,在市場上較易為人模仿,很難獨占其項目的“差別性”,對于繼續教育的發展難以起到持續推動作用。

(三)機制不夠靈活

在教育資源投入有限和培訓市場不完善的不利條件下,如何制定有效的培訓政策和建立靈活的培訓機制以彌補市場的缺陷,優化資源的配置,是主管部門應當切實解決的問題。培訓必須面向市場,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主管部門制定政策時,只有更多地考慮如何變“剛性控制”為“柔性控制”,如何處理好各種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如何在培訓中引入評價、競爭、高效、激勵機制,從培訓自身的特性建立更加靈活的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多樣化的辦學格局,才能為繼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四)培訓課程和項目開發的欠缺

在開展繼續教育工作時,項目是基礎,課程是關鍵。受高校傳統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的影響,繼續教育工作缺乏對培訓市場的需求分析,缺乏以市場為導向、緊貼市場、適應市場的觀念,加之高等學校教師對繼續教育培訓的認識不足,培訓教師素質結構、專業結構、學科背景等方面的欠缺,導致針對培訓需求和特點開發的課程和項目不多,制約了繼續教育工作進一步發展。主要包括這些方面:一是重理論,輕實踐;二是強調單一學科的系統性、嚴密性,而忽視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相互滲透;三是只注重知識的傳播,而忽略創新能力的培養;四是沒有完全從封閉走向開放,按需施教。

三、對繼續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幾點思考

云南大學繼續教育在其實踐與探索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困難,也在繼續教育培訓市場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方面引發了一些思考,思考的重點是解決如何對繼續教育發展的模式形態進行變革,以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功能并實現其自身的發展。

(一)繼續教育發展的途徑選擇

繼續教育培訓憑借其獨特的多樣性、靈活性等特點,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社會成員工作和生活個性化學習需求,通過全面提升個體素質、開發人力資源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隨著全國繼續教育的發展,對于邊疆繼續教育如何發展,國內很多專家有不同的認識,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繼續教育發展的模式,然而由于云南省少數民族多、地處西南邊彊、經濟基礎薄弱,繼續教育的發展與東部及沿海有較大的差異,云南大學必須立足云南實際,探尋符合云南經濟轉型的繼續教育發展路徑。首先,任何一所高校都有它生長生根的土壤和環境,而不是孤立的封閉存在,都是其所在區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繼續教育作為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存在形態和運行模式應當主動融入地方建設,適應這個區域社會環境,對這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引領、推動作用,為區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其次,高校經過了多年的發展,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和相互比較的語言體系,在行業內的認可成為習慣的發展思維。所以,高校繼續教育為社會服務稱為“立地”,在行業內的領先叫做“頂天”,先追求“立地”再追求“頂天”,真正做到“頂天立地”是云南大學繼續教育發展應當選擇的途經。

(二)創新辦學體制和管理機制

按照發達地區繼續教育培訓發展的經驗,創新辦學體制和管理機制是繼續教育發展的成功之路。一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來重新構建繼續教育,明確市場化運作模式,主動走向市場,通過各種渠道,運用各種方式,加強與社會各行業的溝通,詳細了解社會對繼續教育培訓的需求,開拓和發展繼續教育培訓的新空間,盡可能滿足社會的培訓要求;二是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低層次培訓與高層次培訓之間的關系,規模與效益之間的關系,形成適應培訓市場變化的靈活、快速和高效的反應機制;三是調動校內外各方面參與繼續教育的積極性,堅持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產學研結合發展繼續教育的道路,創造良好的管理運行機制;四是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保障機制和評估機制,推動繼續教育培訓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三)探索企業化管理與市場化運作的道路

繼續教育培訓既是一種教育形式,又是一種市場行為。因此,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運作,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促進繼續教育各構成要素的合理流通,同時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組織繼續教育培訓活動,并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教育培訓項目的設置,從而建立起開放式的辦學模式,更好地為學習者提供特色化、個性化的教育培訓服務。

1.“內聯外引”方針

對內必須爭取學校支持,明確繼續教育是云南大學作為綜合性大學服務于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義不容辭的責任,打造繼續教育培訓的品牌是云南大學的總體目標之一;對外必須充分發揮聯合辦學的優勢,把省外、國外的教育資源引進來,針對云南省人才發展規劃及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組合出更多層次、更多規模、更多形式的培訓項目,以促進繼續教育培訓事業蓬勃發展。

2.管理模式創新

高等學校開展繼續教育培訓,必須要面對市場,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的管理模式。我國有學者認為,經營大學是大學管理方式的革命性主題。那么,繼續教育培訓如何按經營的理念革新管理模式?首先,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繼續教育培訓市場,必須借鑒現代企業管理觀念,注重合理規劃和長期發展,進行目標創新、內容創新及管理方法創新。同時,應通過經常性的戰略分析、競爭力量對比研究,進行戰略調整。其次,繼續教育培訓應充分整合各種校內外資源,利用高等學校豐富的智力資源,擴大社會服務范圍,推行人本化管理,注重人的個性和潛能的發揮,注重培訓的效果。

(四)積極推進國際化進程

云南大學作為云南省唯一的一所“211”綜合性大學,是知識密集和人才薈萃的地方,擁有人才優勢、學科優勢、辦學地位優勢。云南大學應當主動以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服務云南發展為導向,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非均衡發展戰略,靠速度爆發、速度突破、速度沖刺加快發展的速度,充分利用云南省的地緣、親緣、業緣等區位優勢,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中,借助已有基礎,努力探索海內外合作培訓新摸式,推進教育國際化進程,把云南大學辦成面向南亞、東南亞高水平的繼續教育培訓基地。

(五)建立健全培訓質量的保障體系

質量是繼續教育培訓的生命,品牌是繼續教育培訓的支柱,逐步建立并完善對培訓項目教學質量的監控評價機制,實現對培訓項目從立項、運行到結束整體流程動態的監控過程,是確保繼續教育培訓持久生命力的重要措施。對繼續教育培訓的質量管理,必須改變傳統的方法和理念,依據繼續教育培訓的特點和規律,科學地制定質量保證體系和質量評估體系。在質量控制方面還要善于跟蹤調查,總結研究,積累經驗,通過跟蹤調查對培訓結果做一個正確的評價,從中總結出培訓工作的長處,找到自身的不足,對以后的培訓工作起到指導和修正作用。

(六)強化服務意識打造服務品牌

首先,要加強對教師和工作人員服務意識的教育,提高服務技能,構建一支高素質、善創新、能力強的培訓管理隊伍。有這樣一支高水平教師和管理隊伍,才能保證繼續教育培訓的服務質量,樹立繼續教育培訓的良好品牌。其次,要加強培訓的內部管理,改善服務,建立廣泛的各種聯系,以學員為本,體現品牌的細致之處,創造培訓的服務品牌。再次,加強對培訓者的培訓,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培訓者隊伍,提高培訓者的市場營銷能力、項目策劃能力、培訓過程組織和管理能力。

作者:劉俊瑋 馬勇 馬克力 單位:云南大學

參考文獻:

[1]王愛民.論高等教育的社會職能與培養創新人才的內在邏輯[J].繼續教育,2014(3).

[2]呂新月.高校繼續教育辦學新模式探索[J].繼續教育研究,2005(4).

[3]馬勇,任新民.知識經濟與成人高等教育[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

[4]周樂樂,馬勇.東南亞華文教育發展模式探析[A].李甦,康耘坤.東陸教育評論(2013)[C].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