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繼續教育創新探討
時間:2022-11-22 09:14:00
導語:“互聯網+”時代繼續教育創新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互聯網+”時代教育技術發展給傳統的繼續教育發展模式帶來挑戰和機遇?!督逃?016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創新繼續教育體制機制,提高教育質量,對于進一步深化繼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新的歷史時期要借助于互聯網平臺創新我國繼續教育體制機制,就必須貫徹依法治教理念,立足于我國老齡化社會發展趨勢,結合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拓展開放大學功能,推動靈活學習,完善社區教育,重視培訓創新,實現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
關鍵詞:“互聯網+”;繼續教育;體制機制;問題探討
繼續教育發展是我國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全民素質和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舉措?!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遠程繼續教育,辦好開放大學,這是繼續教育積極應對“互聯網+”時代挑戰的必然選擇?!督逃?016年工作要點》進一步提出堅持協調發展,不斷優化教育結構,創新繼續教育體制機制,將提高繼續教育質量作為重要的戰略發展主題,為我國繼續教育發展指明方向。2016年是我國“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教育質量年”,加強依法治教,完善繼續教育管理體制建設;推動靈活學習,指導開放大學辦學體制建設;完善社區教育,推動居民社會評價機制建設;重視培訓創新,推動農民繼續教育機制建設,是“互聯網+”時代創新繼續教育體制機制的重要路徑。
一、創新繼續教育體制機制的內涵剖析和價值功能闡釋
(一)繼續教育體制機制的內涵剖析
體制是制度的外在表現形式,教育是教育機構和教育規范的結合體,強調在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教育行政權力配置的中心地位;機制是系統的內在表現方式,強調的是系統內部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及其運行方式[1]。具體到繼續教育體制機制而言,繼續教育體制是指國家和政府基于促進國內繼續教育事業發展的目的而確定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教育機構設置,如繼續教育管理體制、繼續教育辦學體制等;繼續教育機制是指繼續教育系統內外主體的相互關系和作用方式,如繼續教育教學社會評價機制、新農村建設與農民繼續教育機制等。教育體制機制創新是“互聯網+”時代我國繼續教育發展過程中必然面臨的重大問題。如何借鑒國內外有關教育體制機制建設經驗,借助“互聯網+”發展機遇,利用科技發展帶來的豐富教育資源,創新發展適應我國國情的繼續教育健康持續長期穩定發展的體制機制,培養優秀人才、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個體素質、實現社會和諧,是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繼續教育長期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
(二)創新繼續教育體制機制的價值功能闡釋
與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制機制不同,繼續教育是面向學校教育之后所有社會成員的教育活動,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和教育發展階段,基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才整體素質的差異,各國繼續教育側重的對象和重點各不相同,方式方法手段也不同。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城鄉一體化的特定歷史階段,創新繼續教育體制的重心在于加強依法治教的繼續教育管理體制和創新開放教育辦學體制,強調權力配置和規范管理的法治軌道,現階段的重心在于構建完善的繼續教育法治保障體系;創新繼續教育機制的中心在于繼續教育實施效果的監督與評價、價值與功能檢驗,強調繼續教育投入與產出、效果與改進的價值功能,現階段的重心在于實行管辦評分離的社會評價機制[2]。無論是繼續教育體制創新還是機制完善,都是為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政府管教育、學校辦教育、社會評教育是有機聯系的整體,三者互相作用,共同推進我國繼續教育事業的長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二、“互聯網+”時代我國繼續教育創新發展變革的背景
(一)“互聯網+”時代我國繼續教育創新發展變革迎來的機遇
“互聯網+”時代到來,把終身學習的理念傳播到新世界。繼續教育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以衛星、電視和互聯網等為載體的全民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對于我國目前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國情而言,這是繼續教育發展的重大機遇。隨著網絡進入千家萬戶的是信息爆炸式滲透,QQ、微信已經滲透進普通農民的日常生活,知識的傳遞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互聯網學習平臺的出現帶來教育信息化,以開放、共享、交互、協作為基本特征,對于建立和完善覆蓋廣大城鄉的終身教育網絡,突破傳統學習的時空限制,加速知識的傳遞,拓展學習的內涵。創新繼續教育發展變革,必將為各級各類學習者提供適用的學習資源和便捷、多樣的學習支持服務[3],豐富我國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內涵,推進國民終身教育的理念的傳播和滲透,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互聯網+”時代我國繼續教育創新發展變革面臨的挑戰
在互聯網技術全面融入繼續教育領域帶來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與之相伴的是普通我國高等教育持續擴招、高校本科生就業困境重重、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推進、農村勞動力人口大量減少等諸多社會現象。就業壓力帶來沉重的生存危機,日常工作和加班占用勞動者的絕大多數時間,使得普通社會個體通過系統的繼續教育方式獲取新知識、提升自身能力的機會受到很大限制。常見的繼續教育模式仍然以高校繼續教育學院的函授、業余等學歷教育為主,教育質量和教育效果每況愈下。由于繼續教育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落后、繼續教育法律法規不健全,高校層面和社會層面繼續教育機制創新缺失[4],基于社會傳統學歷教育的影響,我國當前的繼續教育仍側重學歷繼續教育,以拿到學歷證書作為教育的評價標準,忽視非學歷繼續教育,功利主義傾向明顯,非學歷繼續教育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重視城鎮社區繼續教育,忽視農村新農民教育培訓,廣大農村地區新型農民繼續教育的縣級地方教育財政投入主動性問題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5],嚴重阻礙廣大農村地方的繼續教育推進與創新。
三、“互聯網+”時代繼續教育體制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管理體制不完善制約傳統繼續教育的持續發展
自1999年開始的高校擴招對傳統教育的生源和就業帶來巨大的沖擊,普通高校的成人脫產學生大幅減少,借助于互聯網技術的網絡函授等新的繼續教育形式大量涌現,而在新的“互聯網+”平臺上如何完善繼續教育機制創新和體制改革,是一項全新的系統創新工程。互聯網縮短知識和技能傳播的時空距離,使得不同職業、不同社會階層的社會個體能夠通過更加便捷的渠道獲取知識成為可能。“互聯網+”削弱傳統的繼續教育管理部門的權力支配地位,學習者有更多的主動性和選擇性。但是很顯然,現代繼續教育并非是雜亂無序的個人自我學習,具體應該采取何種繼續教育管理體制,如何借助互聯網絡平臺開展系統、有效的繼續教育,如果對繼續教育活動進行有效的管理,學習者和管理者之間通過何種紐帶形成固定的學習關系,已經成為繼續教育管理體制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二)辦學體制的忽視削弱老齡社會政策的貫徹落實
辦學對象中的主體遺漏和缺失是辦學體制不健全的重要表現。老齡人口的繼續教育辦學體制是我國現代繼續教育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對于老年人群體如何推進繼續教育,已經迫在眉睫。毋庸諱言的是,目前城鎮老齡人口的繼續教育管理明顯走在農村老齡人口的前面,老年大學的辦學形式也借助于互聯網平臺更加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相比較而言,通信網絡技術的發展在農村地區更多地體現為手機的普及,然而基于“互聯網+”的其他繼續教育功能卻依舊停滯不前。面對日益加重的老齡化社會問題,國家出臺各項老齡社會政策方針,很顯然,必須依托于接受過繼續教育、具備一定知識理解能力的社會個體方能更好地落到實處。現實情況是,廣大農村的留守老人基本社會保障都缺失,近年來不斷曝光的農村留守老人自殺問題已經給社會敲響警鐘,更何談面向農村老人的繼續教育。
(三)評價機制的不足影響居民市民化的轉變進程
如何客觀真實地反映繼續教育推進的實際效果,是繼續教育評價機制的核心和關鍵,是對繼續教育功能實現與否的衡量標準。目前,全民終身教育理念已經伴隨著城鄉一體進程的推進在城鎮社區廣泛地滲透,城鎮社區的繼續教育培訓已經步入一個新的階段。社區教育作為終身教育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學習型城市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抓手,互聯網及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豐富城市社區居民的業余生活和知識儲備,形式多樣化,且內容涉及面較廣。但是繼續教育的實際效用不是僅從表面的活動數量來衡量的,從教育效益理論的角度來評述繼續教育的產出,就要構建系統的繼續教育評價機制,而其中的核心和關鍵在于教育成果必須符合社會需要,現有的繼續教育活動是否有效地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是否有效地推動城鎮居民市民化的進程,是否有效地提升整體公民的社會公德和基本素質。僅僅流于形式的花哨活動,應付各級檢查的樣板工程,只是虛幻表象,對社會的發展沒有任何實際價值。(四)發展機制的缺失阻礙新型農民群體的成長可能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新舊農民工的自然更替,傳統的以清除文盲為主要目標的農村教育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發展需求。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大量的青壯年農民離開農村外出打工,農村職業教育和新型農民培訓停滯不前,沒有為新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在“互聯網+”時代,盡管手機和網絡已經在城鄉普及,為青壯年農民接觸新聞資訊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徑,但是卻沒有真正地應用于農業技術推廣和新型農業人才的培育,究竟應該如何推進繼續教育發展機制,加快新型農民培訓,切實促進農民增收,仍是未解困局。面向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繼續教育發展機制停滯不前,農村繼續教育系統內外各實體之間互相遏制,在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農業從業人口日益貧乏的現實語境下,缺乏針對農民的繼續教育平臺和資源,制約阻礙新型農民群體的成長。
四、“互聯網+”時代創新繼續教育體制機制的主要路徑
(一)加強依法治教,完善繼續教育管理體制建設
當前,我國高校繼續教育體制與機制改革的總體指導思想是“依法治教,管辦評分離”[6]。加強依法治教,具體到繼續教育管理體制,即必須形成完備的繼續教育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繼續教育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繼續教育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繼續教育法治保障體系。系統完善的繼續教育管理體制,是繼續教育發展的根本保證。加強依法治教,推進繼續教育基本制度建設,既是創新和完善繼續教育管理體制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繼續教育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可靠保障。加強依法治教,必須以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提高繼續教育依法治教意識,轉變繼續教育管理理念,按照“十三五”規劃的統籌規劃,構建“互聯網+”時代下的繼續教育法律法規體系,提升繼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依法行政能力和創新管理路徑,通過法律的手段推動繼續教育體制創新。新階段創新繼續教育管理體制建設加強依法治教,就必須進一步推進繼續教育基本制度建設,通過立法規定繼續教育的具體表現和實施形式,構建以繼續教育權力配置為中心,以繼續教育結構、功能、運行為主體的繼續教育體制,形成適應時展的繼續教育法律規范體系,出臺推動普通高校繼續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文件,進一步規范學歷繼續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和非學歷繼續教育管理措施,雙管齊下,形成基于“互聯網+”時代的多元化的繼續教育法治實現路徑。
(二)推動靈活學習,指導開放大學辦學體制建設
繼續教育辦學機制和教學模式是繼續教育的存在方式。高校是我國繼續教育的重要主體,而開放大學則是推動社會繼續教育培訓工作的最重要實施者和操作載體。依托“互聯網+”時代的網絡平臺,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建設以衛星、電視和互聯網等為載體的遠程開放繼續教育及公共服務平臺。創新繼續教育體制建設必須推進開放大學辦學體制創新與改革,立足日益嚴峻老齡社會的國情,發揮網絡平臺的技術優勢,建立適應成人的靈活的學習制度。根據《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點》,目前應盡快并實施《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為“互聯網+”語境下的繼續教育發展樹立目標,明確方向,提供思路,指引發展,最終建成建立開放型、交融型和聯合式的繼續教育網絡。新的繼續教育發展規劃必須體現“互聯網+”的時代精神,更加體現教育公平,更加傾向靈活互動,更加強調資源開放,更加注重質量提升,更加關注轉型發展?,F階段,創新開放大學繼續教育辦學模式,推進開展學分銀行試點工作,是發揮互聯網優勢的重要舉措。各地區要適應人口流動變化時代特點,推動靈活學習,增加非學歷繼續教育內容,制定出臺指導學分互認和轉換制度建設的框架性文件,開展學習成果積累和轉換試點,全面打造互聯網時代的老年學習平臺,推動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
(三)完善社區教育,推動居民社會評價機制建設
社區繼續教育是我國繼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物質基礎不斷積累,社會公共服務產品日趨豐富,城鎮社區已經具備相對較為完善的社區教育平臺和場所,精神產品的提供成為社區職能部門的重要工作內容?;ヂ摼W技術推進社區居民繼續教育更加快速地發展,部分地方社區建立社會建設、社區管理、社區教育“三社”互動的發展機制[7],創造有利條件,為繼續教育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進度、學習輔導、學習公平、學習評價等均提供充分、便捷的平臺。現階段,創新和完善社區繼續教育體制,必須推動社區居民繼續教育評價機制建設。首先,社區應及時出臺適應本地區繼續教育發展的指導性意見,統領社區范圍內的長期繼續教育工作,確立社區繼續教育評價機制的前提。慕課、微課課程的出現,為社區居民自主學習提供豐富的資源。如果街道社區結合本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及時出臺相應的社區繼續教育指導性規范,必將推動社區繼續教育有序、有效地發展,并服務于社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其次,借助網絡平臺,開展學習型城市建設測評工作,指導社區繼續教育的發展方向。有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并開展相應的活動,必須通過考核評價機制予以衡量評判,構建符合市情特點的社區教育評價考核機制,據此不斷完善進步,改革創新。最后,通過持續宣傳活動,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方式,進行投票,選取典型案例,公開透明,樹立榜樣,豐富社區繼續教育活動的居民社會評價機制,引領社區居民開展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將城鎮社區繼續教育落到實處。
(四)重視培訓創新,推動農民繼續教育機制
建設“互聯網+教育”既是教育本身變革的需要,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8]。深化繼續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就必須推進城鄉教育統籌發展,推動農民繼續教育機制建設。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社會發展的核心問題,而農民增收則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和關鍵。勞動能力的提高和教育教學質量體現在受教育者社會活動能力的增長程度上,尤其體現在受教育者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創業精神、敬業精神的形成上[9]。農民繼續教育發展機制是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新型農民成長、提高農民增收的重要路徑。要依托職業教育資源,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培訓工作。創新農民繼續教育發展機制包括農民創業技能教育機制、農業技術實施應用配套機制、農民教育培訓實踐效果監督機制、農民教育培訓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機制等。首先,應打造專門面向農民的創業技能平臺,因地制宜,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的實際,推送有針對性的農業技術課程,為農民提供便捷的學習方式,制訂有效的教育培訓計劃,組織當地農民進行學習;其次,要借助網絡技術平臺,及時對農民技術實施與創業過程中的各類問題進行輔導解答,強化繼續教育知識技能的有效運用和實際效能,為農民增收提供現實的技術支持;再次,教育主管部門在教育培訓實施推廣的過程中,及時進行數據搜集整理,綜合統計,持續跟蹤調研,檢驗教育培訓對農民增收創新能力的實際價值;最后,加強地區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進一步拓展高校繼續教育模式,搭建農民繼續教育系統內外各實體之間互動平臺,制定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農民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加強智力支持、資金保證、技術援助、共建協作,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推動當地農民繼續教育機制創新。
作者:周德軍 單位:江蘇大學
參考文獻:
[1]孫綿濤,康翠萍.教育體制改革與教育機制創新關系探析[J].教育研究,2010(7):69-72.
[2]蔣海春.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實行管辦評分離機制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5(9):58-60.
[3]王振杰.終身教育體制機制創新探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1):175-179.
[4]楊學祥,張魁元,侯建軍.高等學校繼續教育體制與機制創新———以北京大學繼續教育體制與機制改革為例[J].繼續教育,2016(1):3-6.
[5]靳衛東,徐銀良.“以縣為主”體制和“新機制”的農村教育財政投入改革績效評價[J].當代財經,2015(12):33-45.
[6]萬嵩.我國繼續教育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的多元徑路[J].繼續教育研究,2014(6):8-12.
[7]余善云.完善體制機制助推重慶社區教育發展[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9):35-38.
[8]吳南中.“互聯網+教育”內涵解析與推進機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6(1):6-11.
[9]周智仁,范炳恒,馬捷.面向國家重點行業、企業的高校繼續教育體制、機制建設研究[J].成人教育,2013(5):19-22.
- 上一篇:老齡化進程中繼續教育可持續發展探討
- 下一篇:繼續教育制度建設及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