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式”繼續教育人才培養研究
時間:2022-01-25 03:31:23
導語:“訂單式”繼續教育人才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為我國生產、建設、管理等相關企業培育了大量的高素質技能應用性人才,對我國市場積極發展和勞動就業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十幾年以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緩慢,其院校畢業生社會認可度較低,間接導致院校招生人數不斷減少。在這種形勢下,各類高職院校都采用“訂單式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迅速被企業和高職院校所接受,并得到相關部門的肯定。高職院校與企業開展“訂單式”繼續教育人才培養的研究探索文章修改意見:
1企業與高職院?!坝唵问健崩^續教育模式
高職院校和企業根據自身的教育資源以及企業職工培養方向進行交流溝通,根據企業的職工繼續教育需求達成訂單培養意向,進一步明確雙方的職責,按簽訂的培養協議開展繼續教育。高職院校與企業雙方協商制定和執行定向人才培養教學計劃。高職院校根據繼續教育人才培養的規格要求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教學計劃在實施過程中應根據企業的專業側重選定教學內容。教師在教授輔導前應到相關企業進行考察,了解繼續教育的職工崗位性質和工作內容,了解企業的產品和生產工藝,使教學內容更注重職工的發展。“訂單式”繼續教育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好的結合企業與學校的資源培養出企業所需的技能人才。這種合作模式訂單企業起著主導作用,高職院校根據企業的人才培養計劃來制定教學內容及教學計劃。
2企業與高職院?!坝唵问健崩^續教育基本運作策略
2.1以人力為本位進行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高職教育的核心,通過課程設置來實施并完成教學目標。而培養適合企業發展需求的人才正是“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目標,因此,高職院校在設置教學內容及計劃時,首先應考慮考慮企業實際用人需求,并結合自身的師資力量及設施條件來進行課程設置。課程設置以企業用人需要為標尺,確??茖W合理以及實用性。
2.2教學方法的升級
“訂單式人才培養”的教學方式是高職院校教育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就當前而言,“訂單式人才培養”的教學方法還是沿用傳統的板書式教學,教師和職工之間在課堂教學或實踐技能操作過程中缺乏溝通交流,職工與教師都是各自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與學習任務,對相關知識沒有深層次的認識。為培養出符合企業實際發展需求的職工,首先應強調職工在繼續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位置;其次,深化實踐技能操作教學,各相關專業教師應深入企業一線,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式,注重職工綜合能力的提高,并設置企業生產現場情境,讓職工更加深入細致的了解各個生產環節,以達到全面的學習效果。
2.3制定繼續教育評價體系
企業應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企業職工繼續教育評價體系。按照評估深度不同分為反應評估、學習評估、行為評估、結果評估和效益評估等。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以參加繼續教育培訓后的職工在工作績效方面有無提升為主要評估依據。
3企業與高職院?!坝唵问健崩^續教育探索
3.1圍繞企業所需進行“訂單式”職工教育
企業繼續教育主要任務就是把繼續教育通過職工傳導到企業的生產管理、科研銷售的全部過程中去。企業的職工的繼續教育不能脫離企業所具備的獨有特色,應以提升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這一中心思想來開展職工繼續教育,要通過為企業培養精英型技術人才來有力推動企業的良好發展。在企業職工開展繼續教育必須要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要增強繼續教育和企業之間的協調性和適應性,促使企業職工在繼續教育學習過程中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提高理論相關專業水平和業務技能創新能力。其次,根據企業發展愿景和職工個人特點,開展包括素質教育在內的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活動。
3.2構建企業獨有的內訓師隊伍
內訓師團隊是職工繼續教育最可依賴的力量。企業與高職院校在初期簽訂合作協議時就應包含構建內訓師資隊伍的內容,通過企業人才與院校教師相互交流與合作提高教學水平。只有企業自己的培訓師才最了解自己的企業需要什么樣的職工,對培訓的效果將起到很大作用。選拔一批在技能操作、營銷市場和管理方面素質強、業績好、肯總結經驗傳授他人的職工作為內訓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和培訓新員工或者是同領域的需要提升的職工,這種帶動作用更具有實效性,對企業職工的專業技能提升更直接和有效。
4結語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院校與企業在師資、技術設備、培訓等全方面進行合作以培養出企業發展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本文首先對“訂單式人才培養”繼續教育模式的概念展開闡述,提出企業與高職院?!坝唵问健崩^續教育基本運作策略,最后對企業與高職院?!坝唵问健崩^續教育進行研究探索。
作者:尚喆 單位: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杜芳.我國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
[2]單作民.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學生管理制度變革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 上一篇: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分析
- 下一篇:人才培訓與繼續教育存在的不足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