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師繼續教育現狀與改革
時間:2022-04-27 10:30:43
導語:鄉村醫師繼續教育現狀與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國鄉村醫師繼續教育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對有效的提升和規范鄉村醫師繼續教育培訓方法進行探討,提出改革方案,為進一步提高鄉村醫師隊伍的整體醫療水平及更好地為廣大農民服務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鄉村醫師;繼續教育;改革
分析了解鄉村醫師繼續教育現狀,可尋求到適合鄉村醫師繼續教育的改革方案,為進一步提高鄉村醫師隊伍的整體醫療水平及更好地為廣大農民服務提供理論依據。
1鄉村醫師繼續教育現狀
1.1缺乏適宜的繼續教育形式
目前鄉村醫師學歷相對較低,一些地區僅為中專以下學歷,因此中專學歷教育是當前鄉村醫師主要繼續教育模式,以農村醫療衛生保健工作所必備的基礎理論、實用知識、醫療技術和實踐能力為主,結合鄉村醫師的自身特點,實行半工半讀,采用集中面授、課堂教學和個人自學等多重手段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此外,對于已取得中專學歷的鄉村醫師,通過宣傳、引導進行??茖哟蔚睦^續教育,目前許多高校在各地均分布了若干教學點,由高校制定教學計劃,各教學點負責鄉村醫師日常的教學安排及管理實施。主要學習形式包括2年全脫產及業余函授學習,但由于鄉村醫師學習時間難以統一、半醫半農的雙重身份、經濟不寬裕、缺乏規范化要求、醫務繁忙無時間和精力等因素,這種現有的普通醫學院校的學歷教育模式不適合鄉村衛生人員的教學特點,影響了鄉村醫師繼續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高校在為鄉村醫師制定教學計劃時已經從教學內容、課程設置以及難度高低等方面做出適應調整,以便鄉村醫師進行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但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偏重于理論知識,而鄉村醫師的工作偏重于實踐經驗,這就使得他們在進行資格考試時出現了較大偏差。目前一些學校以及一些辦學機構針對這種情況開設了適合鄉村醫師的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培訓,因此這也成為鄉村醫師繼續教育的另一種形式。在由學校承擔的培訓中由于師資場地器材等教學資源不足往往更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比較講究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對于技能培訓則重視程度有所不足而由醫院承擔的培訓中由于醫院工作重心在于醫療加之學員自身重視不足等因素因此學員得到的實際操作和技能訓練機會并不多。鄉村醫師繼續教育的第三種重要形式是短期培訓,目的是針對性提高鄉村醫師的業務水平和拓寬知識領域。鄉鎮衛生院是鄉村醫師繼續醫學教育培訓的主要機構,通常以例會的形式進行,很少有組織專家教授到農村實地培訓、函授和遠程教育的形式[1]。由此可見,繼續醫學教育雖然有了長效化機制,但教育形式還是比較單一。
1.2鄉村醫師繼續教育進程緩慢
國務院辦公廳于2011年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鄉村醫師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涵蓋了從鄉村醫師的職責、管理、惠醫政策、健全培養培訓制度和建設隊伍質量等多方面內容,全國各地區也制定了相應的鄉村醫師培訓規劃,通過在崗培訓、在職學歷教育等繼續教育形式來進一步提高鄉村醫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有資料顯示,2008-2013年鄉村醫師人員逐年增加,數量增長了23.79萬人,執業(助理)醫師總數和所占比例也呈上升趨勢,分別增長了143.56%和98.76%,表明鄉村醫師繼續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隊伍的總體素質得到了提升[2]。然而,鄉村醫師繼續教育還處在起始階段,雖然2008年至2013年期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2013年鄉村醫師中具備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人員占比為22.48%,甚至還未達到2002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提出的“到2010年,全國大多數鄉村醫師要具備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執業資格”這項要求,這與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鄉村醫師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的“到2025年鄉村醫師總體具備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資格”這一目標存在著非常大的差距。
1.3繼續教育流于形式
繼續教育是鄉村醫師提高業務水平的重要途徑,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鄉村醫師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中關于培訓完成指標明確指出,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對執業鄉村醫師每年免費培訓不少于兩次,累計培訓時間不少于兩周。然而,各地對鄉村醫師繼續醫學教育培訓重視程度不一,培訓考核機制也不完善[3]。個別教學點只顧完成培訓指標而忽略了培訓過程的管理使得管理不規范流于形式,培訓效果并不理想,培訓的形式內容均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是重理論輕實踐;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對鄉村醫師的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和其需求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沒有全面考慮農村居民和醫師的需求以及農村環境現狀,導致培訓內容與實際脫節[1]。這些問題致使鄉村醫師繼續教育成效不佳,流于形式。
2鄉村醫師繼續教育改革方案
鄉村醫師繼續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更新醫學理論知識以提高醫師業務水平、研修學歷以便于獲取參加國家執業醫師考試資格,這對提高我國農村衛生隊伍質量、更好的為農民服務具有重要意義。針對鄉村醫師繼續教育的現狀,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改革:
2.1加強培訓師資隊伍建設,提高繼續教育師資水平
鄉村醫師培訓教育的核心是構建培養體系,制訂切實可行的培訓教育方案。優秀的師資是實施鄉村醫師繼續教育、提高鄉醫隊伍整體水平的重要保證,國家正規高等醫學院校應成為承接鄉村醫師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主體,高校以其雄厚的師資隊伍、先進的教學醫療設備、完善的實習基地以及科學、規范的管理體系和規章制度為培養鄉村醫師的主要基地。通過打造一支具有夯實的理論知識、較高的教學水平、較強實踐能力的師資團隊,以學歷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為重點、以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為目標,在傳統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進行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構建可操作性較強的教學方案,為農村衛生服務人才的培養提供可借鑒的比較完整的教育模式,使鄉村醫師的培訓教育更加科學化、正規化、規范化。
2.2使培訓內容切合實際,按需培訓
在培訓需求方面,應更重視獲得實際的醫療技能,例如可以將一些專項技術、急救技術納入培訓內容以增強教育實用性,培訓內容要涉及多個醫學學科,注意各學科的交叉滲透。鄉村醫師的理論培訓重點內容應有別于其它全科醫師的通識培訓,制定的教育計劃應針對所在地的地方病防治和鄉村醫師自身的薄弱??浦R,豐富教育課程培訓內容,涵蓋農村常見問題、慢性病管理、重點人群保健和社區預防等多方面內容。在設置鄉村基層醫生繼續教育培訓課程時,不僅要注重學歷提高和職業資格的培訓,還要注重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新知識的教育,例如可以在繼續教育過程中穿插開設常見病、多發病的最新診斷治療知識、醫學新理論、新知識和新技能,藥理知識、中醫知識等方面的講座,有助于實現由臨床醫學知識培訓為主向全科醫學知識培訓的轉化。結合鄉村醫師的培訓需求,分批進行培訓,避免培訓期間空崗現象的發生。此外,為了使培訓內容更加切合實際,應定期對鄉村醫師的培訓需求進行調研,以期提高繼續教育的實用性。
2.3改革培訓模式,使培訓形式多樣化
除了教學內容上合乎鄉村醫師的實際需要外,教學安排上也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人性化設計,應當結合鄉村醫師特點設計、豐富培訓方式,形成以一、兩種形式為主,多種形式為輔的教育模式。例如針對鄉村醫師比較分散的特點,可以統一建立適宜的培訓課件、視頻網站和培訓大綱、規劃教材等,通過網絡遠程授課,供鄉村醫師學習,遠程網絡教學時間較為自由,對工作與生活影響較小,可減少對開門行醫的影響,有助于減少工學矛盾。定期集中面授并安排相關臨床實習,既可以有效減少鄉村醫師集中學習時間,又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培訓費用,表現出教育的應用性和靈活性。這種模式將自學與面授相結合,化繁為簡,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助于實現由注重數量培養向注重質量提高的轉化,系統性與實用性相結合,有助于提高培訓效果。
2.4規范培訓考核制度,并建立獎懲機制
對鄉村醫師的培養,醫學院校的教學管理模式也應進行大膽的改革,實行嚴格的考核機制等是保證繼續教育質量的前提和基礎。培訓考核是在受訓者完成相應的培訓后涉及變量的測定和總結,結合全科醫生的培養特點,通過理論測試、實踐技能考核及綜合素質評定對受訓者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考察受訓者對訓練內容的學習、掌握程度,是否能夠記憶并熟練操作技能。此外考察受訓者在實際工作中是否應用了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以及培訓之后是否對培訓和崗位工作產生了更加積極的態度。制定詳細的教學管理規范,并在實施過程中注意解決鄉村醫師工與學之間的矛盾,構建較為靈活的學分制、彈性學制、選課制和部分課程免修制等教學管理模式。建立獎懲機制,定期對鄉村醫師進行卷面考試與技能考核,并將考核結果與執業注冊掛鉤,對積極參加繼續教育的鄉村醫師給與政策和資金傾斜。這樣可以督促學員在培訓過程中認真學習,保證培訓效果。擴大鄉村醫師教育成果、不斷提高鄉村醫師衛生服務水平,促進執業(助理)醫師轉化是新形勢下鄉村醫師教育的主要任務。只有大力推動鄉村醫師的繼續教育,提高鄉村醫師的醫療技術水平,才能為廣大農村疾病患者提供醫療保障,更好的服務于民眾,緩解城市醫療資源緊張,均衡和促進我國鄉村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作者:馮憲敏 劉迪 孫宏宇 時文艷 馬愛新 王柳行 單位:吉林醫藥學院病原教研室
參考文獻
[1]楊佳,呂兆豐,王曉燕.我國鄉村醫師繼續醫學教育現狀和需求調查[J].醫學與社會,2014,27(6):90-93.
[2]周洋,陳晶晶,陳珺,等.醫改背景下鄉村醫師隊伍建設的成效困境及出路[J].醫學與社會,2016,29(9):1-3.
[3]劉炫麟,韓君瀅,戚淼杰.鄉村醫師培訓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衛生軟科學,2015,29(4):197-200.
- 上一篇:農村留守兒童關愛策略探究
- 下一篇:舞蹈教學藝術創造性分析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