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改革與區域經濟互動探索
時間:2022-08-31 09:03:38
導語:高職教育改革與區域經濟互動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K市高職(???院校僅有6所,其中高職學院4所,大學??撇?所,初步統計在校生約6萬人。高職院校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趨重要,對于K市而言,高職院校為區域經濟服務的形式主要有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產學研合作;開展科技下鄉、定點扶貧;結合K市經濟的特點開展科研項目等等,同時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也直接帶動了K市消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發展。
(一)高職教育改革與區域經濟互動的研究目標K市“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按照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向中心城區集中,…,形成科學合理協調聯動的區域產業布局”,而要實現該生產力布局則必需由技術、人才等因素為支撐。“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可以借助高職院校豐富成熟的人才資源,同時積極進行產學研合作,形成產業發展的技術優勢。此外“十二五”規劃還提出“五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達到5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為了完成這一目標,提高從業人員的自身業務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高職院校的豐富教學資源無疑為職業培訓提供了有效平臺,只要利用好了這個平臺,必然會對提高人員素質,增加就業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K市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脫節的原因
1.落后的思想和觀念,少數領導認為高等職業教育難以讓自己直接取得較大的政績,而忽視了職業教育對地方經濟的長遠影響。
2.K市對高職院校的扶持不夠,高職院校辦學經費不足。限于當地經濟條件限制,地方投入較少,高職學院的主體收入還只能靠學費和行政撥款,有些學院都入不敷出,難以大量投入資金進行辦學。
3.部分高職學院發展定位不準確,與地方經濟需求脫節,造成人才結構不合理,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對高技能性人才嚴重短缺。對于K市而言,當地具有一個國家級開發區,一個國家級家具制造中心,以及多個地方開發區,許多企業缺乏技能型人才,而本市的高職學院發展卻定位為師范教育等方向,定位不準確,脫離了當地經濟需求。
4.K市職業培訓“花錢買證”的尷尬。限于K市條件,往往只需筆試就可以拿到相關證書,職業技能的考核在缺乏硬件和培訓師資的條件下無法實現。
(三)在“十二五”期間推動K市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的主要措施
1.“校與園”聯動
大力開展工業園與高職學院的合作,實現人才訂單培養。如某職業院校就與開發區成立了校企合作董事會,為園區企業與學院合作搭建了平臺。
2.努力拓展高職院校技術服務途徑,力爭開始大學生創業園
高職學院可以采取“走出去”和“引進來”兩種方式,“走出去”即直接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發、生產制造過程等,派出學生、教師進駐企業開展活動。“引進來”即引進企業直接進入學院內部,借助學院的實驗硬件設施,開展生產活動,如某高職學院就直接成立了校辦企業,年產值逾千萬,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同時該高校還投入數十萬元用于大學生創業園區的建設,數十家學生創立的企業走上了正常的運營。
3.積極推動高職學院參與K市新農村建設
高職學院應該積極參與K市新農村建設,如某高職學院土木系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土坯房改造的工匠培訓,國土系參與新農村建設土地規劃等,直接或間接推動了新農村建設,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取得了“雙贏”,該學院的土木系畢業生的新農村房屋設計還曾獲得CCTV點亮空間設計大賽“三等獎”。
4.建立高職學院參與贛南客家文化建設的途徑
許迪就曾探討過“將客家文化融入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從而使客家地區的高校辦出地方特色和學校特色”。高職學院可以作為贛南客家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者,大學生志愿者是最好文化傳播使者。借助大學生社團與K市主流媒體的合作可以大大推動贛南客家文化的傳播。
5.建設“環高校經濟圈”
“環高校經濟圈”指的是高校附近的經濟效益,對K市來說主要是消費的帶動效果,如餐飲、娛樂、購物等,6萬名高校生按人均600元/月的基本消費額計算,每月的消費額高達3600萬,由此帶動的就業等效益不亞于一個中型企業的貢獻值。此外每年的以萬計的畢業生哪怕只有一部分留在當地,對經濟發展有不可忽視的作用。K市需對本市畢業的高校生提供就業、住宿、落戶提供優惠政策,對環高校的各餐飲、娛樂、購物實行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消費。而高校則可以積極發揮智力資源,結合當地產業,提供科技創新服務。
6.加大對高職學院的投入
在高職學院建設用地、建設資金投入、科研投入等方面進行重點扶持,從而推動高職學院的發展,高校發展好了也可以更好的“反哺”當地區域經濟。
三、結束語
在“十二五”期間,借助“校與園”聯動,拓展高職院校技術服務途徑,積極建設環高校經濟圈等方式實現高職教育改革與區域經濟互動,使得地方區域經濟和高職學院的發展實現“雙贏”的局面,對政府部門制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政策起到一定的理論借鑒作用,對促進K市高職教育發展也必然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作者:劉翔 龍敏 鄧麗瓊 單位: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 上一篇:XX縣供銷社幫扶工作計劃
- 下一篇:“三送”和“精準扶貧”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