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育改革思路探究
時間:2022-01-09 05:04:38
導語:體育教育改革思路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勝利舉辦以來,全民體育健身運動迎來了新的發展高潮。體育既是一項活動,又是一種文化,體育教育改革工作要立足中國社會發展實際,從關注全民體育意識下探索完善中國體育改革的路徑和發展思路。本文探討了全民體育的思想內涵,并就當代體育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則展開闡述,得出制約學校體育改革的主要成因,最后從學校體育與全民體育互補機制構建中提出改進對策。
關鍵詞:全民體育;學校體育;體育教育;改革特征;制約因素;改進策略
全民體育運動的快速發展并非偶然,一方面中國競技體育逐漸走向大眾化,催生競技體育文化的廣泛傳播;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帶來價值取向多元化,對健康的關注增進了與體育運動的緊密關聯。早在1952年就提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號召,為新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自2008年北京奧運成功申辦以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掀起了全面健身運動熱潮;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60號令)《全民健身條例》的出臺,為全面體育運動事業的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隨后2011年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通知,明確“十二五”全民健身工作總體規劃及發展要求;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更是從國家戰略高度明確了營造體育運動、促進體育事業發展的社會氛圍。在“十三五”開局之年,2016年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將深化體育改革,倡導全民健身,推進健康中國作為總體部署,并明確強調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是科學統籌全民健身現代治理能力的國家重要戰略任務。體育運動不僅有助于增強身心健康,對于促進自我本體行為習慣和人格養成具有重要功用。
一、全民體育運動的思想內涵
全民體育運動事業的發展,不僅要關注學校體育教育,還要關注社會體育事業的協同。其思想內涵表現在五點。一是對生命的關注。全民體育運動強調“身體”的健康,將體育的真諦與人的生命質量建立關聯,關注當下的生命狀態,讓體育來增強生命的活力。二是對公民意識的關注。全民體育運動滿足的是全體公民的體育訴求,無論是兒童、青少年還是社會成年人,都依法享有參與全民體育運動的權利。三是對健身素養的關注。體育運動不僅有助于提升身體體質,還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從當下民眾的素質構成來看,健身素養主要包括體育健身知識、意識、技能等,掌握科學的健身方法,運用科學健身知識來解決體育運動中的問題,促進與人交流、共同進步。四是將健身作為一種投資來看待。健康不僅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責任,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健康關系到個人的幸福、關系到家庭、集體、社會的安全,關注體育鍛煉,增強個人體質,是推進健康關口遷移,推動投資健康消費理念的重要體現,鼓勵公民參與體育消費,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全民體育運動設施建設中。
二、全民體育背景下體育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則
全民健身運動的發起,促進了全民體育運動意識的形成,而立足當代中國體育教育改革現狀,需要從以下幾個主要特征來進行把握。
(一)兼具體育教育多樣性與差異性的發展
隨著體育運動國際化、多樣化趨勢的發展,對于體育教育改革更需要從不同運動現象及運動思潮的梳理上來保障多樣性與差異性。任何一項體育運動,都有其自身的運動規則和標準,不同體育運動對體育人文性、科學性的體現也存在差異。因此,從教育學視角來探討體育改革,需要從體育教學實踐中來審視多元格局,滿足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對不同體育運動的不同需求。
(二)兼具體育教育精英化與平民化的發展
全面認識中國體育教育改革實踐,從體育運動本身的健康性發展上,來提升人類體質,增進人的身心健康。全民體育運動既要突出大眾健身運動,還要體現精英主義體育傳統,特別是增強民族凝聚力、自豪感上,要突出競技體育運動的民族向心力作用。如奧運戰略的提出,從關注中國體育事業到提升競技體育的發展,擴大了中國體育文化的影響力,也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注入了時代精神動力。
(三)兼具體育教育多元性與主導性的發展
全民體育運動與競技運動的協同發展,要突出市場競技法則的導向作用,尤其是在當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體育運動形式的多元性,一方面促進了我國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也對我國特色體育運動帶來沖擊。因此要從中國體育產業價值取向上,實現多元價值與主流體育運動的科學發展。
三、制約學校體育教育改革的主要影響因素
學校體育教育是推進全民體育運動發展的重要部分,加強對學校體育教育改革工作的探索,有助于促進全民體育實踐,提升公民健康體質水平。然而,在學校體育教育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
(一)學校體育教育管理機制相對落后
問題的出現必然有其原因。在學校體育教育實踐中,由于教育行政管理與學科教學管理之間存在銜接不暢問題,對體育教育及教學工作還存在機制滯后現象。如在學校體育設施管理上,多由教學部門管理,以滿足校內體育教學與訓練為主,對于校內體育設施社會化發展,因開放性不足,特別是在管理體制上不健全,缺乏相應統一規范來實施,影響和制約了校內體育資源社會化發展進度。
(二)思想認知觀念受限
從學校體育教育改革開放性發展現狀來看,盡管《全民健身計劃》、《體育法》也對學校體育資源社會化工作進行了規定,但在實施上,由于傳統教育管理觀念的束縛,未能打破本位主義管理現狀,很多體育教育管理者還堅持認為學校是教書育人之地,學校的教育資源應由學校支配,無法真正貫徹校內體育資源向社會的開放要求。
(三)體育設施投入經費有限
體育教育工作的開展離不開體育設施的投入、建設、維護與管理,由于學校經費遵循計劃預算方式,對體育設施的投入與支出有固定的規范。以服務全民體育為大局的社會化體育教育工作,無疑給學校帶來了更多的維護成本,而這些額外的費用加重了學校負擔,反而限制了學校體育教育資源的開放程度與廣度。同時,在維修與更新成本負擔主體上,由于社會公眾的使用,理應由社會承擔,而對于學校之外其他社會經費則缺少相應來源。
四、全民體育背景下體育教育改革機制構建與對策
全民體育運動需要統合所有體育教育資源優勢,而針對學校體育教育改革中的制約因素,迫切需要從頂層機制構建上,來消除學校體育資源向社會開放的影響因素,更好的協調好全民體育教育工作的有序展開。
(一)明確學校體育教育資源對全民體育教育改革的互補機制
從學校體育教育資源的運行與管理上,需要從資源互補模式來搭建宏觀運行機制。在制定體育教育改革目標上,協同好學校、社會、政府的三方關系,并從公共產品效用最大化原則上,合理規劃和配置學校體育教育資源,滿足廣大公民對體育教育公共產品資源的需求。在運行機制建設上,突出社會利益為主體,推動全民體育運動的良性發展,政府要從財政資源投入上,加強對體育教育資源設施建設,尤其是在學校體育教育設施與社會全民健身資源建設上縮小差距,并從體育教育資源布局上實現兩者的良性互補。
(二)加強法律法規建設,為深化體育教育改革營造法治環境
完善體育運動法律體系,從全民體育及學校體育資源開放層面來細化法律規范,真正促進學校體育資源、社會體育資源的互補與融合。一方面在學校體育資源開放上,從管理機制、模式、開放方式、適應對象、收費標準等方面進行明確,并對具備條件的學校在體育設施開放中的相關管理辦法進行明確;另一方面從經費投入上緩解學校體育資源的維護壓力,并從政策法規層面對開放學校實施補貼。同時,在拓寬和完善學校體育教育社會化發展上,通過城市規劃配套政策來優化體育設施建設用地管理,保障體育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三)加強全民體育教育理念宣傳
轉變傳統體育教育觀念,從體育資源開放意識培養上,一方面通過政府宣傳來倡導全民體育鍛煉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從學校教育管理者視角,落實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理念,從開放育人環境上,為學校教育資源效益最優化注入活力,特別是在資源互補理念宣傳上,突出學校體育教育在營造全民體育環境,增強學校體育教育資源社會化是構建社會和諧的重要體現。
(四)注重安全管理,規范體育教育改革模式
深化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資源的互補與融合,首先要從安全管理視角來構建防范體系,推進規范化管理。一是構建學校體育教育與社會教育資源的日常協調機制,明確各方職責,細化開發時間、管理內容及相關承諾;二是完善活動卡制度,憑卡使用健身資源;三是完善學校體育資源公示制度,對體育設施開發方式、具體項目、要求進行積極宣傳。
作者:曹志勇 單位:徐州技師學院
參考文獻:
[1]韓磊磊,李艷翎.中國社會轉型對中國體育發展的影響[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2):1-6.
[2]董傳升.論中國體育發展方式的公共轉向:從國家體育到公共體育[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1):14-19+63.
[3]于善旭.創建深化體育改革與建設法治體育互為推進的新常態[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6(1):12-20.
- 上一篇: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討
- 下一篇:高校法治教育改革方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