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關系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路徑研究

時間:2022-09-21 11:24:48

導語:供需關系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供需關系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路徑研究

摘要:文章從高等職業教育的供需內涵和矛盾分析出發,以湖南省為例,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收集到相應的收據并加以分析,得出湖南省高職教育存在的問題,繼而提出了解決我國高職教育中存在問題的相關舉措。

關鍵詞:教育供需;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

目前,擔負著我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任務的主要是職業教育,其中,高等職業教育發揮著主導作用,是培養該類人才的中堅力量。高職教育人才供給與人才需求的不平衡,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極大阻力,同時也造成了企業用工難的局面。湖南省作為教育大省,同時作為中部崛起戰略的主要省份之一,研究其高職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并且能夠為全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改革提供借鑒。

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供需矛盾分析

(一)高等職業教育的供需內涵

1.高職教育的需求。首先,高職教育的需求是學生自身的需求,高考分數不理想的學生可以通過選擇高職院校進一步學習技術技能,以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其次,是企業對高職教育的需求,企業作為用人單位,高技能型人才是企業所需要的。近年來很多企業連續出現高技能人才“用工荒”,高職人才需求嚴重短缺的現象。最后,是社會的整體發展離不開高職教育。國民經濟的發展出了需要一大批高學歷精英分子,還需要大量的高素質勞動者。例如,德國發達的職業教育成為其經濟強盛的關鍵之一。職業教育能提高勞動生產率,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2.高職教育的供給。供給與需求是相對應的。高職教育的供給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供給技能型人才,滿足企業及社會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高級技工人才缺口達到1000萬之多。人才結構的不合理導致高職教育的責任重大。第二,高職教育承擔者供給文化產品的重擔。高職院校多以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方式為主,使其有著異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點。第三,高職教育為社會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成果。高職院校有技術轉化的條件,可以將新型技術成果應用于企業生產中,促進學生技能的提升和企業效益的提高,實現雙贏。

(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供需不平衡

2016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普通高等教育本??乒舱猩?48.61萬人,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2.70%。普通高等學校2596所(在校生2695.84萬人),其中本科院校1237所(在校生1797多萬人,占比66.96%),高職??圃盒?359所(在校生887多萬人,占比33.04%)。當前,從高等職業教育供給市場與人才需求市場來看,表現出兩類矛盾。一是不少高職院校畢業生抱怨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許多用人企業感到難以招聘到合格的一線人才;二是不少高職院校感到生源緊張,招生困難,社會又需要大量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兩類供需關系反映的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與社會對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

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調研分析

1.問卷調查數據分析。本研究以《湖南省高等職業教育供需問題調查問卷》為題通過調查問卷針對相關院校隨機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問卷95份。調查數據顯示有47%的教師認為政府對高職院校的政策扶持不明顯。結合2017年的高等教育教育經費投入來看,高職院校的經費投入少且政策扶持少,只能依靠生源來維持發展。另外,61%的教師認為本校校企合作參與度一般,52%的教師認為企業對畢業生的評價是比較滿意的,不滿意的只占到約3%。最后,問卷問題涉及對本校發展相關問題的調查,有78%教師認為實訓基地的建設不能滿足學生的實訓需求,近半數教師認為個別專業的設置不符合市場需求,43%的人認為本校雙師型教師人數不足,可以看出制約高職院校發展的自身因素比較多。

2.企業訪談資料分析。本研究對湖南省8家中小企業進行了訪談調查。訪談中我們了解到有5家企業與學校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主要以提供相應的實習崗位的形式為主。其中4家是作為高職院校學生的長期實訓基地,因為有可供學生實習的先進操作系統和車間。談到對就職與本企業的畢業生的看法時,7家企業表示滿意,但存在的普遍問題是學生相應的專業技能還不熟練仍需進一步培養。最后幾家企業建議相關院校開設的專業及課程應該使用且符合市場需求,這樣才能實現校企的更好對接。

(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問卷及訪談調查可以看出,湖南省高等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除了湖南省,全國其他高職教育也存在不同程第一,政府的扶持不夠。由問卷統計可以看出多數教師反映政府扶持不夠。從2017年的高等教育投入經費來看,高職教育為2013億,僅占總額11109億元的18.2%。經費的多數投向了本科教育,對高職教育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導致其發展較為艱難。第二,校企合作企業參與度較低。這個問題的產生源于高職教育較低的社會評價,從而使得企業對高職教育不看好。加之政策扶持力度小,企業認為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不夠優秀不能支撐企業發展,高職院校的技術產出的成果質量不高等。第三,雙師型教師人數嚴重不足。由于高職院校的歷史原因,部分教師的學歷及綜合素質得不到進一步提升,雙師教師要求綜合素質較高,導致高職院校雙師教師人數不足,由于學校政策和教育部門政策的原因,很多有志下企業學習的教師得不到機會或學校支持,很難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第四,專業設置不符合市場需求。湖南省目前仍是農業大省,并且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轉換和升級,使得傳統農業和很多新興產業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現狀卻是愿意設置農學專業的院校很少,報考人數很少。很多新興產業,比如,環保、新能源、新媒體等專業設置基本空白,專業社會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無法匹配市場需求。第五,實訓基地建設不足。由于投入資金的限制,很多高職院校的實訓基地建設標準較低,不能還原或模擬真實的生產操作流程,設備更新慢跟不上現有技術的發展。

三、解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中存在問題的途徑和措施

(一)政府層面

1.政府應對渠道扶持高職教育。2011年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高等職業學校逐步實現生均預算內撥款標準,達到本地區同等類型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預算內經費標準?!彼裕畱侠矸峙浣逃涃M,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扶持,并且能夠加大對高職教育的經費投入以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除了經費投入外,政府還需要承擔起自身的公共責任,平衡好高職教育這個混合公共物品的受益對象,在對高職教育進行宏觀引導的同時,也要引入市場機制進行調節。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2.強化政府責任,加強高職教育專業設置的監管。要更好地滿足社會的用人需求,需要高職院校按照市場需求培養人才,設置市場需要的專業,人才培養沒有固定的模式,但仍需跟上市場的腳步,做好相關市場人才需求的預測和預估,及時調整培養方案,淘汰陳舊的專業。因此,政府應扛起重擔,監管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以構建合理的專業建設機制和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

(二)企業層面

1.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加強校企合作對企業和學校雙方是實現雙贏的途徑。首先,體現在企業可以將市場需求的人才類型提前以訂單形式下放到合作院校,學校有針對性地培養既能解決學生就業又能實現企業對對口人才的需求。其次,企業通過資助和投資高職院校,一方面,推動高職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由于教育投資的長周期低風險,加之政策扶持力度有限,為了更好地實現教育與經濟的最佳結合,企業扶持高職院校的發展將會實現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和持續回報。

2.更新用人理念。經濟的高速發展,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大,甚至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部分地區常年出現用工荒狀態,高薪聘請技能人才卻求而不得。但是,很多高校畢業的學生卻找不到工作。這種現象的產生由于長久以來的傳統用人理念所導致的。企業在篩選人才時雖然有一套自己的標準程序,但應對時代的變化和發展,應與時俱進更新用人理念以供企業的長久發展。如此才能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帶動高職教育的發展。

(三)學校層面

1.增強師資力量,培養雙師型教師。教師是教育的主體,師資力量更是一個學校的實力強弱的標志。加大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師資力量是促進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由于高職教育的特殊性,故在師資力量的培養上更加著重強調雙師型教師的培養,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動手能力更強的技能型人才。雙師建設的關鍵在于兩個方面:第一,可以聘請一線有經驗的技術人才來校任教指導學生實踐。第二,是讓在校一線教師有機會到企業去實習參與生產和管理工作,教學結合。湖南省的高職教育政府在這方面有一定的政策傾斜,每年都有骨干教師去企業實習學習項目,這種做法值得推廣。

2.打造高標準的實訓基地。培養技能型人才,讓學生在學校掌握熟練的技能要求必須有滿足學生實訓學習的實訓基地。實訓基地的建設需要院校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同時也需要設備設施跟上專業的需求和發展。從現狀來看,多數高職院校的資金的缺乏使得校內實訓基地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所以,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尋求校外實訓基地,依靠一定的社會力量共同完成人才的培養。

3.突出辦學特色,培養一流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要辦出特色,首先,需要梳理辦學理念,通過其優勢專業來體現,其優勢是通過與競爭者比較得來的,所以,要比較及借鑒學習;其次,辦學特色要與時俱進,要跟上社會的發展。社會在發展,優勢只能是相對的,不能故步自封,要與時俱進。只要突出特色,才能爭一流,脫穎而出。高職院校要向站穩腳跟,必須以特色為依托,夯實基礎,培養一流的技能型人才。

四、結語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時期,市場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這就我國的高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目前我國高職教育還存在眾多問題,但在政府、企業、社會、學校多方力量的協作之下,定能促進我國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廣軍,趙雄輝,鐘建寧.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與供需聯動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8(4):5-11.

[2]陽征保,謝志賢.影響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三個供給能力因素探析:基于教育需求與供給觀[J].教育經濟,2015(8):112-114.

[3]沈陸娟.基于供需關系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預警系統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39):255-257.

[4]張科.湖南省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4.

[5]戴國強.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經濟學分析[D].武漢:武漢大學,2013.

作者:符敏 單位:湖南應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