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教材建設發展與創新
時間:2022-01-28 03:08:40
導語:高等教育改革教材建設發展與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設置什么課程,使用什么教材,反映并決定了這個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同樣,教材建設的發展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國情。我國素有“書比天大”的傳統,把教材建設作為百年大計的基礎工程、戰略工程[1]。從時間角度看,我國高等教育教材建設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一)高等教育教材建設發展初期(1949-1978年)。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建立了新型教材建設體系,1954年9月成立高等教育出版社,負責我國高等教育類教材出版業務;同時,高校教材從最初采用蘇聯教學大綱、教科書到自編講授提綱、參考資料,經歷了從借鑒、引進到探索、創新的歷程。(二)高等教育教材建設統編時期(1978-1986年)。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從科教入手,抓現代化建設,把教材建設作為“關鍵要緊的事情”。這一時期,國家提出教材建設思路:編印通用教材,引進外國教材,吸收外國教材中有益的東西;高校教材自“七五”開始,進入每五年一階段的“規劃”時期;形成了由教育部(國家教委)統一指導協調,國務院各業務部門分工負責規劃編審,全國高校支持配合、有關出版社及時印刷出版、新華書店保證課前到書的高教教材建設體制[2]。(三)高等教育教材建設精品化時期(1986-2016年)。1986年,國家推進教材體制改革,高等教材進入多樣化發展階段,國家提出高校教材在多樣化的基礎上,實行精品戰略,鞏固規劃教材主體地位,推出了1000多種國家精品“面向21世紀教材”。(四)高等教育教材建設創新時期(2016-至今)。2016年10月中央關于教材建設的文件,第一次明確教材工作是國家事權,第一次明確提出健全國家教材管理制度。2017年7月,成立了以國務院領導為主任的國家教材委員會,教育部設立教材局專司教材建設工作,這在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新時代高等教育教材發展呈現出中央統籌和地方分權管理,教材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2]的局面。
二、高等教育教材的形態發展變革
教材是體現學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也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基本工具。從傳統紙質教材,到多媒體教材,再到網絡在線學習資源教材、全媒體數字教材,演繹著高等教育教材建設發展的歷程[3]。1.傳統教材。傳統教材指的是紙質版教材,包括學生學習的必要教學材料,如紙質教科書、習題集、校內講義、實驗(實習、設計)指導書等。在傳統“以教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中,紙質教材作為學生的主要學習工具,是在傳統教育理念下,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完善,在課堂教學進行的授課設計材料。2.立體化多媒體教材。關于立體化教材,國內外有“多媒體教材”“一體化教材”“多元化教材”“新形態教材”多種說法。即將紙質教材、數字課程、二維碼互為補充、有機結合,通過一體化設計,采用不同方式將教材內容呈現出來。具體形式為在傳統紙質版教材的基礎上,將相應的數字資源圖標和鏈接嵌入在紙質教材中,結合數字課程網站配套學習的方式,將學習所需要的知識點通過微課程、動畫、音頻等多種方式呈現給讀者。3.全媒體數字教材。比爾.蓋茨對全媒體數字教材這樣表述:“教師可以利用全媒體數字教材讓更多的學生在家觀看明星教授的視頻,并將其作為家庭作業,然后利用課堂時間參與到各種團隊項目和其他交互類的活動中”。[4]全媒體數字教學通過把教材和名師授課等以數字化方式植入到電腦等移動設備中,教師以課后作業的方式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基礎知識,而教師則運用更多的課堂時間開展團隊合作項目、實訓和課題研究等??珊唵胃爬椤皵底只?課堂”的電子教材。4.MOOC數字化教材。MOOC背景下的數字化教材,是以互聯網為傳播渠道,內容建立在面向全球開放的MOOC平臺上,通過數字化數據庫的形式,理論上可以永久重復使用,其收費證書等涉及電子商務、在線支付等系統。因此,可以說MOOC課程本身就是一種形態的數字出版教材,它與高校的課程教學改革緊密結合,從單純的教材開發回歸到課程建設,從教材出版上升到課程出版,也是高等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珊唵胃爬椤皵底只?網絡”的電子教材。
三、當前教學改革背景下的教材建設創新理念
教材既要吸收先進的文化科學知識,又不能脫離學生的接受能力;既要遵循國情實際,又要體現科學研究成果。隨著時展,教學媒介的多樣化,教材設計也須做出重大改變,逐步擺脫單純紙質媒介的狀況,向多媒體和網絡交互的立體教材延伸[5]。教材建設與高校的課程教學改革是緊密結合的,必須從單純的教材開發回歸到課程建設本身。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與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推手,是高等教育教學手段改革的重要依托。首先,國家要繼續加強和頂層設計高等教育教材建設工作。其次,教材建設過程中,對專業經典教材內容要合理保留和繼承,又要及時吸納最新科研成果和學科發展動態。再次,培養一批高質量的教材建設團隊。教材建設的發展離不開一支本領過硬的建設隊伍,它包含教材研究人員、教材編寫人員、出版編輯人員、教材評審人員,要努力形成“大師編教材、教材出大師”的良好局面。最后,適應時展潮流,在“互聯網+”背景下,配合高校教學方法改革,積極建設立體化多媒體教材、全媒體數字教材、MOOC數字教材等。
四、現階段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思考
目前,在各高校的教學管理組織過程中,教材管理工作或是作為傳統狹義教材管理職能劃分到“教材科室”工作范疇之內,或是作為課程建設或專業建設內涵劃分到“教學研究科室”工作范疇之內。這兩者,前者受到科室范圍限制,只是狹隘地執行了教學管理工作中,傳統意義上的教材管理內涵,即教材建設、教材選用與征訂、教材研究與評價、優秀教材評獎等方面。它將教材建工作與教學改革割裂開來,單純地納入教材流程管理工作之中,無形之中弱化了教材建設與研究職能。后者,雖然將教材建設作為教學研究改革和課程專業建設的內容之一,納入教學研究科室的教學研究工作范疇,但是由于教材建設的超長周期性,研究內容的不斷更新和完善,管理人員要予以持續跟進、專業指導、系統管理,同時還需要與出版系統進行密切溝通。各高校在教學管理工作中,應該把教材建設作為事關學校未來大局的戰略工程來抓?!敖滩目剖摇睉Y合當代教材供應管理模式的改變,將單純教材的選用、征訂、發放、評價等流程管理中的部分內容與教材供應商積極對接,同時學校領導應賦予“教材”廣義的實際內涵,使得“教材科室”騰出手來,將工作重點放在課程建設中的教材開發與研究工作上,包括積極建設立體化多媒體教材,全媒體數字化教材、MOOC數字教材等。例如,翻轉課堂的視頻錄制、MOOC/SPOC等在線開放課程中所涉及的網頁編輯、課程內容設計、課件制作、視頻插入、習題編寫等內容均屬新型教材建設的建設范疇。
五、總結
教育部《2018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中指出,“繼續推動國家開放大學網絡學習課程、通識課程、五分鐘課程、全媒體數字教材建設……”,學校更應大力支持“大教材”的工作管理理念,提煉和整合高校特色優勢專業課程資源,積極建設和開發慕課程的數字化教材;形成高校優質資源共享,因校制宜、示范引領的新時代教材建設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劉延東在國家教材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把國家教材建設作為戰略性基礎性工程抓緊抓好[N].中國教育報,2017-07-06.
[2]曾天山.我國教材建設的實踐歷程和發展經驗[J].課程教材教法,2017,12(7).
[3]楊玲.高等教育教材出版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
[4]汪繼紅.全媒體數字教材建設思考[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13(3).
[5]張桐.教材建設發展與創新[J].課程教育研究,2017,(3):138-141.
作者:趙 蕾 李東斌 單位:1.西安科技大學教務處 2.西安理工大學
- 上一篇:高校大學生國防教育改革研究
- 下一篇:大學漢語國際教育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