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與思政教育改革探討

時間:2022-03-18 03:34:11

導語:多元文化與思政教育改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多元文化與思政教育改革探討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個國家之間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文化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對個體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影響深刻,特別是對思想活躍、觀念開放的大學生影響較大。一方面,文化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大學生的競爭意識與獨立意識,激勵學生創新;另一方面,文化多元化也容易導致大學生出現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引發社會道德危機。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社會變革巨大,多種價值觀念沖突、碰撞,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存在矛盾性,這給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在社會發展新形勢下,基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特點研究大學生思政教育改革對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高校文化服務建設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分析了多元文化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并探討了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路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多元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改革路徑

當代大學生能夠較快地接受新事物,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的愛國精神與社會責任感,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面對多元文化對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的影響,如何推動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是值得探討的一個課題。

一、文化多元化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影響

(一)正面影響。文化多元化是時展的必然方向,這也迫使高校思政教育人員對思政教育重新思考,不斷將時代特色與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教學中,積極吸收新的文化成果,這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為豐富,也能夠凸顯時代特色,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高校思政教育滯后性。文化多元化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流與碰撞,從宏觀來看,這可以減少文化霸權主義的產生;從微觀來看,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可以加強大學生的競爭意識與獨立意識,提高思政教育的開放性。(二)消極影響。文化多元化本質是價值觀的多元化,而價值觀的多元化容易出現道德失范問題。不同群體有著不同的價值觀時,會進一步影響大學生對道德現象的認知,加之受外來不良文化的影響,部分學生出現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理念,產生信仰危機,甚至意識形態發生了變化,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當代大學生整體思想狀況還是比較健康、積極向上的,但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絕大多數大學生未能認識到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性,不同文化的影響下,大學生政治信仰迷茫,也更加追求功利性,這會進一步弱化當代大學生的民族情感。部分發達國家利用全球化不斷滲透其思想意識形態,推行文化殖民主義,這對我國文化獨立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也使得部分大學生盲目追求歐美文化,抨擊中國傳統文化,不能夠正確對待中外文化的精華與糟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校園環境更為復雜,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加之部分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在從眾心理的作用下,對大學生校園文化價值的選擇產生了負面影響。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路徑

(一)把握思政教育的基本方向。文化多元化是社會發展必然趨勢,其在對高校資政教育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機遇,我們需理性看待這一問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倘若沒有一個相信的主導意識,勢必會導致人們思想混亂,因此我們必須把握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方向。我國公有制決定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導地位,這也是國家的立國之本、立黨之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從意識形態的層面分析問題,堅持集體主義的基本原則,提高大學生對多種文化辨別是非的能力,引導大學生自覺摒棄落后、消極的文化。大學生也是全球化的重要參與者,但他們也有可能成為全球化的破壞者,全球化既拓寬了學生對不同文化現象的認識,也加劇了他們的思想矛盾。在全球化背景下,思政教育堅持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主導,能夠使當代大學生更好地在全球化背景下定位自己,更客觀地看待多元文化,引導學生實現自我價值。(二)創新思政教育的方法。教育方法直接影響著教育質量與結果,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教育方法也要與時俱進,更好地適應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變化情況,創新思政教育方法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我們要摒棄傳統的思政教育方法。全球化使國外優秀文化進入中國,西方文化中平等、尊重的理念深入人心,增強了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們不斷追求與教師之間的平等對話。在社會發展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育過程中要給予學生必要的人文關懷,多與學生進行交流,以民主、討論等形式開展思政教育,拉近與大學生的距離,引導當代大學生進行思考?,F階段,互聯網已經深入滲透至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學生作為使用網絡的主要群體,更容易受到網絡多元文化的影響。因此,高校要積極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利用現代化網絡技術,拓寬思政教育的途徑,高??梢岳梦⑿殴娞?、微博、貼吧等網絡平臺加強正面宣傳,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多元文化,擴大思政教育的覆蓋面,進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有目的、有組織地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多元文化,幫助大學生積累社會經驗,改善思政教育的效果。(三)創設良好的德育環境。人與環境息息相關,環境對人的認知、觀念等方面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過程中,必須重視德育環境對受教育者的影響,要創設良好的德育環境。一方面,我們要優化校外文化環境。當地的政府部門、教育部門要通過主流網絡平臺、電視媒體等載體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大力倡導主流文化,不斷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營造良好的校外德育環境。另一方面,我們要創設良好的校內德育環境。大學校園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前沿陣地,文化多元化使一部分消極的文化開始入侵到大學校園中,進步影響了大學生對道德失范現象的判斷。因此,高校領導、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校內文化環境建設。要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例如,每學期鼓勵學校各個社團組織辯論賽、演講比賽等活動,鼓勵這種學院組織文藝表演、文化知識競賽,在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中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強化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大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與學習優秀文化成果。感受與學習優秀文化成果,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其次,要加強校園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高校的實驗室、圖書館、運動場等校園文化設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可以在實驗室、圖書館墻壁上張貼名人名言,利用校報、??容d體刊登優秀人物的事跡,加強圖書館藏書的管理,使校園文化基礎設施對學生的正面影響最大化,引導學生、教師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除此之外,高校還需加強校園文化監督機制。網絡平臺的發展與應用增加了大學生接觸到不良文化的可能性,增加了大學校園文化的復雜性,所以高校要培養一批網絡管理人員,加強對網絡信息的過濾,構建安全的網絡監管機制,將不良文化阻擋在外,減少其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高校還應從制度層面進一步約束大學生的行為,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引導大學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客觀、清醒地認識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自覺吸收優秀文化成果,提升個人思想道德水平。(四)創新思政教育內容。面對高校思政教育新形勢,思政教育工作者們要不斷創新思政教育內容,要與時俱進,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避免脫離實際,是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產生共鳴。高校思政教育在堅持馬列主義思想作用的基礎上,還需整合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魅力,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影響,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尊師重道、海納百川的優秀理念,進而外化為行動,使大學生能夠在多元文化世界中理性看待中外文化,也能夠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從而推動思政教育工作順利進行。

三、結語

文化多元化對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若想更好地應對多元文化帶來的挑戰、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加強思政教育改革的研究,從思政教育方法與內容、校園文化環境等層面采取多種措施引導廣大師生正確認識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與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文明.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教改探討[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4):75-76.

[2]西志玲.多元文化對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的沖擊和應對[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6):111-113.

[3]張文臺.多元文化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探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7):186-187.

[4]陳為化.多元文化視角下高職思政教育實效性分析[J].知識經濟,2017(15):136-137.

作者:何潔 單位:北京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