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與社會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分析

時間:2022-03-22 10:23:30

導語:化學與社會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化學與社會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分析

摘要:化學社會課程教學在工科院校自然學科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課程將化學與物理、生物多個學科都緊密相連。在與其他專業相結合的過程中,可以形成某個新的科研領域,因此對化學與社會課程的深入探究將是推動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诨瘜W與社會課程的重要性,高校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該課程教學工作的開展,并將其納入到教學改革計劃中。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目前高?;瘜W與社會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從而影響了課程作用的充分發揮。為此,文章對當前化學與社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論述,進而提出策略,為化學與社會的教學發展提供更多參考。

關鍵詞:化學與社會;自然學科;教學模式創新

一、化學與社會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很多學校開始意識到不同專業領域之間的聯系,并以化學課程為中心,形成了化學與社會課程。但是,由于我國對化學與社會課程教學的開展時間較短,其中還存在很多明顯的問題:(一)化學課程自身的問題第一,化學課程在自然科學的發展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化學課程會對自然學科的研究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化學課程教學的開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化學與物理、生物等其他課程類似,都是采用單獨教學模式開展的,并沒有與其他自然學科產生重要的聯系。因此,可以說化學課程的教學比較獨立,剪斷了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第二,化學自身的不確定性非常大:化學與其他自然學科不同,其不確定性因素非常多。例如,數學課程的公式和定理都是經過嚴格證明的,在任何時候都是成立的。但是,化學學科就無法做到這一點,在很多化學實驗中,化學藥品的劑量、周圍的溫度、操作的順序等都會對最后的實驗結果有影響,這是化學學科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是化學課程教學困難的重要體現。(二)教師及學生自身的問題教師和學生是化學課程的兩大主體,對教學質量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教師和學生在化學與社會課程教學中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教師自身的問題:很多教師對化學與社會課程的擴充性不夠,只是簡單地照本宣科,但是課本上的很多內容關聯性并不大,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將多個知識點串聯起來,不利于課程教學很好地開展。同時,很多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依然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第二,學生對化學的興趣不高,單純的化學原理講解,使學生感到非常枯燥乏味;而且化學課程的實踐課程比較少,學生無法更好地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聯系在一起,因此課程的教學效果提高比較慢。

二、化學與社會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策略

綜上,當前大部分學校在針對化學與社會的課程教學中,在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主體等多個方面都存在問題,進而影響了化學與社會教學效果的提升。因此,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進而總結了推動化學與社會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的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進一步明確化學與社會的教學目標。對于傳統的化學課程而言,只是針對化學相關的知識點進行講解,但是化學與社會的教學目標與單純的化學課程并不一樣。其教學目標主要分為以下幾點。第一,使用化學的觀點來對待自然學科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講,自然學科有物理、生物、化學、數學等多門學科,不同學科之間具有較強的內在聯系,因此學生在進行自然學科的學習過程中,需要發現不同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后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避免獨立學習自然學科的情況出現;第二,需要養成與時俱進的學習意識,社會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的傳播速度加快,知識的更新速度也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學生需要養成與時俱進的意識,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也需要對不斷更新的知識有所了解,從而能夠更好地滿足社會對人才的技能需求;第三,學會使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學生在進行化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僅需要掌握理論知識,而且還需要找到應用的場景,利用化學知識發現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并能夠及時解決,從而能夠將理論知識更好地應用到實踐中。(二)對化學與社會課程進行改革。根據化學與社會的教學目標,需要對課程進行整體的改革和創新,相關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突出化學與社會課程的重要性。在開展教學時,需要將化學與其他自然學科聯系起來,找到其內在關系。例如:化學與環境、化學與新能源、化學與新材料、化學與文物等內容,都體現了化學與社會的內在聯系。因此,可以將這些關系融入到化學與社會的教學過程中,豐富課程的教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起化學與社會知識共同學習的意識,在實際學習或者是應用過程中,能夠更加注重發現化學與其他自然學科之間的關系,養成用化學來發現世界的意識。第二,突出時代性的特征。對于化學與社會課程來講,課程內容的更新頻率不夠,很多教材是在十年前出版的,至今依然是課程內容的重要參考。因此,對化學與社會教學進行改革時,需要突出時代性的特征:一方面,歸納總結化學與社會的基礎知識,利用基礎知識為學生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了解當前化學與社會的應用領域,了解前言科學的主要發展方向,更好地體現化學與社會與時俱進的特點。第三,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開展課程教學,多媒體教學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處感官,對化學與社會的知識進行全面了解,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投入地學習化學與社會課程。而且在開展教學時,還可以鼓勵學生認真學習相關內容,然后進行知識的講解和分享,更好地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三)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教師作為課程的講解者和引導者,在推動化學與社會教學改革和創新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可以參考以下幾點。第一,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教師在開展化學與社會時,也需要對相關知識的研究和應用有所了解。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可以在進行課程講解時,利用教師堅實的科研能力,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融入更多與實踐應用相關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加具體地了解化學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內容;第二,對教師隊伍進行相關培訓,一方面,學??梢怨膭罱處焻⒓釉俳逃ㄟ^更加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可以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從而能夠更好地指導化學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另一方面,對教師進行其他軟技能方面的培訓,例如,使用信息化設備的能力,可以為多媒體教學的開展打下基礎;提高交流與溝通的能力,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良好合作,共同努力提高化學與社會的教學效果。

三、總結

總之,通過上述研究我們對于化學與社會學科在社會發展中所具備的重要意義有了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也看到了目前我國各個院校在化學與社會學科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要繼續加強對化學與社會學科教學的重視,在加強教育資源傾斜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各學科教學改革成功經驗,本著用于探索的精神,在借鑒成功經驗、方式方法的基礎上做出適當調整,使其更加符合結合化學與社會學科特點。以此來為化學與社會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貢獻上自身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楊駿,白燕.科學觀養成的《化學與社會》課堂教學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9,6(36):218-219+232.

[2]韓虹,張晨陽,韓星.《化學與社會》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索[J].廣州化工,2017,45(24):147-148.

[3]韓虹,李紅玲,郭曉偉.素質教育選修課“化學與社會”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12):123-124.

作者:馬成建 單位:鹽城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