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勞技教育思考論文

時間:2022-05-25 09:40:00

導語:科學與勞技教育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與勞技教育思考論文

1.在普通教育中實施勞動、技術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當代科技、經濟的迅速發展,使現代生產勞動日益向智力型發展,未來社會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勞動能夠手腦并用,全面和諧地發展。因此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的成功經驗,積極實驗,探索具體特點、規律,這是改革普通教育,貫徹“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方針的必然要求。

2.在十八世紀的近代普通教育初期,自然學科、人文學科被逐步納入課程,形成近代的智育,后發展到體育、美育。但在總體上說,這種教育基本上屬于“文化知識”教育。本世紀以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生產與各種社會職能的技術性質發生變化,技術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以“文化知識”教育為主體的普通教育模式,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挑戰。

當今社會在一定意義上可算是技術社會?,F代技術不僅廣泛滲透在生產、各種工作職能與管理之中,而且已經不可阻擋地進入家庭生活圈子。雖有知識而缺乏足夠技術、技能的人,不僅越來越難以勝任工作和參與社會交往,甚至面臨生活與生存的困難。因此,把以勞動技術為主體的技術教育引進課程,這是學校教改的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小學教育(中學教育也有這種情況)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不同類型的教學-----普通的、科學的技術的和專業的教學------之間的那種嚴格的區別必須加以廢除;而教育,從初等階段到中等階段必須同時成為理論的、技術的、實踐的和手工的教育?!痹S多國家在小學開設勞動課、手工課,或創建綜合中學,本世紀上半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大規模地準備新的合格人才和勞動者。

我國中小學教育在舊經濟體制和文化傳統的影響下,始終沒有突破應試模式,存在著脫離經濟、脫離社會、脫離實際的弊端。培養的學生無論是心理素質、知識結構還是實踐能力,都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把勞動、技術教育引進教育領域,可以促使年輕一代手腦并用,學用結合,既懂科學知識,又具有一定的技術技能,從根本上改善一代人的勞動素質,以推動物質生產的發展,為現代經濟的發展提供堅實基礎??梢姡瑒趧?、技術教育正是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軌道轉軌的不可缺少的運行機制。

3.在初等學校里實施勞動、技術教育是實現德智體全面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主要源泉,是人的神圣義務和培養個性的基礎。學生只有通過親身勞動,體驗創業的艱苦,才能養成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人民的品質以及自覺的創造性的勞動態度。

為了使未來一代體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發展,還必須通過勞動、技術教育,使青少年學生掌握現代生產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懂得現代生產過程的基本原理。對小學生來說,主要是能學會一些最基本、最初步的生產知識和技能,受到現代化的啟蒙。值得重視的是,現代生產的發展要求新一代人不僅具有科學文化知識,而且具有一定的基本技術和技能。技術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割裂是錯誤的,非人文的技術教育和非技術的人文教育都不完全,教育應該是既傳授技術又啟迪智慧和理性的。

21世紀的學校教育應該在加強科學教育的同時,加強技術教育,正如《學會生存》一書在談到傳統的科學教育存在理論脫離實際的傾向所指出:“傳統的科學教學很少致力于把課堂知識和科學實踐聯系起來”,“這種舊的課程計劃很難啟發科學活動中的創造性、直觀、想象、激動與懷疑的態度,而觀察、搜集數據、歸類以及證明結論的能力都不應只是科學家的任務”。該書還指出,傳統的科學教育存在同技術教學脫離的傾向,科學教育的一個基本目標是強調知識與行為相互依賴的關系,促使科學教學和技術教學兩相結合,就應注重科學研究與實際發展及應用之間的關系。當前“教育體系往往引起了這兩者之間的嚴重分離-----這種分離既損害科學研究,又損害實際發展”,“在普通教育方面,課程計劃過分傾向于重視科學,而忽視技術?!倍箍茖W教育與勞動,技術教育相互補充,可促進手腦并用,充分發揮大腦兩半球的作用,使左腦型教育與右腦型教育結合,理性思維與感性直觀結合,基本理論與應用實踐并重;有助于擴展眼界培養整體思維能力,鍛煉身心的靈活性;能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造意識和創造思維能力。

4.科學教育和勞動、技術教育不僅在實現教育目的上是統一的、一致的,而且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也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學科知識教育是勞動、技術教育的基礎,結合科學知識教學進行技術教育是一種重要途徑。另一方面,勞動、技術教育有利于學生了解文化科學知識在生產和社會實踐的應用,促進知識的橫向聯系,擴大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在系統的科學知識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聯系生產實際和生活實際,引導學生了解文化科學知識在勞動技術中的應用。在“教學要求”中,都十分強調理論聯系實際。這說明,理論聯系實際是共同的要求。中小學的自然學科與生產實踐有著廣泛的聯系。完全可能使學生了解現代生產基本原理,掌握一定的工農業生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廣而言之,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可以從周圍現實生活中找到它和勞動技術聯系的結合點。因此,各科教學都要重視教學實踐環節,加強觀察、演示、實驗、操作、練習和實習作業,創造條件組織學生到實習工廠,實驗園地以及校外掛鉤工礦、企業、農科所進行參觀、實驗、分類、測量、探求,使學生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理解和掌握生產技術知識,將所學科學知識和原理運用于實際生活。小學自然課也要重視實踐環節,讓孩子們通過對物質的觸摸與操作,在與物質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主動建構他們自己的有關物質世界的概念,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獲得成功的喜悅,促進自主性、獨立性和自信心的建立和發展,產生繼續探索、操作的愿望,引起再探索的內部動機,激發不斷進行科學的學習活動的興趣??茖W教育與勞動技術教育相互滲透,可以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培育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情感和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