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分層目標評價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25 10:22:00

導語:化學分層目標評價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化學分層目標評價教學論文

摘要:根據我國絕大多數學校都是進行大班教學的國情,對大班教學下的學生如何因材施教?達到“讓每一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參與,得到不同層次的收獲”的教學效果。據此,本文從三個方面對初中化學分層目標評價教學的探索與研究展開論述。

關鍵詞:初中化學;分層目標評價;教學

《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雖然化學是初三新開的學科,但在同一班級中,學生的基礎與能力往往參差不齊,若按同一教學目標對待所有的學生,必然不能發揮一些學生的特長?!秾O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引用到教學中可以改成“知己知彼,百教不殆,百學不厭”,也就是說,教師很好地了解學生是教學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師才能真正做到“知其心”,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該方法以課標、教材和優、中、后進三個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的分層教學目標為中心,以集體教學,復式教學,個別輔導的有機結合為基本形式,既對后進生特別照顧,使他們經過努力達到大綱規定的基本要求,又滿足優生的學習愿望,發展他們的化學才能。我在所任班級中實施分層目標評價教學法,經過多年的實踐,取得了一些成績,積累了以下的經驗。

一、彈性分層是關鍵

教學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教師自己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和認知因素、情意因素轉化成學生認知結構的全過程。教師要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學活動,更好地切合學生的實際,首先是要對學生總體有一個基本認識。層次的劃分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能力,采用自評和考查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分組,讓學生擺脫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樂意地到相應的層次中去,這樣就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在學完一個單元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的升降,進行合理的調整。

二、改進教學方法是重點

1、教學目標層次化

按教學大綱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實際使教學目標層次化,即將目標分為所有學生都能達到的“基本層次”、多數學生經努力可以達到的“中等層次”和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達到的“較高層次”。也就是說,對后進生只要求學會最基本最基礎的知識,對中等生要注意發展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優生則要求其深刻理解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投入學習,激勵而不壓抑,點撥學生門徑而不代求通達。只有這樣師生關系才能融洽親切,學生才會輕松愉快開動腦筋,獨立思考,例如,學習鹽酸、硫酸的性質時,對后進生要求掌握其物理性質,對中等生要求不但要掌握其物理性質,還必須掌握其化學性質,對優等生除要求熟練掌握其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外,還必須掌握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這樣使得后進生不會因太難而厭學,也使優等生“吃得飽”。同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認識到下一個目標是什么,都具有目標意識。

2、教學過程層次化

教學過程中,開始小步子,慢速度,有助于后進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然后逐步放開,再增加一些綜合性、靈活性的問題,最后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然后討論解決。例如,在學習“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時,由后進生計算:完全電解72g水可生成多少g氧氣?這樣可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加深了他們對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的步驟和格式的理解,由中等生計算:在實驗室用“綠色氧化劑”雙氧水(HO)的溶液加入二氧化錳制取氧氣。若要收集0.67L氧氣,問至少需要雙氧水多少g?(標準狀況下O的密度為1.429g/L)這有助于鞏固他們以前所學的物理知識和培養他們把新舊知識結合起來綜合運用的能力。讓優等生自主探究并完成計算題:把干燥純凈的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16克裝入大試管后,給試管加熱至完全反應,待試管冷卻后稱量,試管中固體質量減少了4.8克。試計算:(1)在標準狀況下,制得多少升氧氣?(氧氣的密度為1.429g/L)(2)殘留固體物質為多少克?其中含有哪些物質?各有多少克?讓他們在探究中應用質量守恒定律進行化學方程式的計算,使他們在探究中得到滿足感,提高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這樣,使課堂教學收到了“讓每一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參與,得到不同層次的收獲”的效果。都能通過探索解決問題的新途徑去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不斷調控中完善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手段,最終形成最適合自己個性特點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3、問題設置層次化

教學系統中的觀察和思維,是教學心理結構的最基本層次,它對應的教學基本行為是探索和研究。教學過程應該有計劃、有步驟、有節奏地遵循著“觀察”和“思維”兩個教學心理層次。問題設置的層次化正是在這一動機指導下提出的。問題的提出是思維的開始,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問題,讓他們有跳起來摘桃子的成功感,從而使他們在愉快中達到自己的目標,完成向高一層次的轉化。例如,學習“二氧化硫的污染與防治”的內容時,在課前布置開放性問題,①何謂酸雨?酸雨有什么危害?②酸雨是怎樣形成的?③空氣中二氧化硫主要來源于什么?④如何防治酸雨?讓后進生做①,讓中等生做②,讓優等生做③、④。在“總結課”時,小組成員分別將其題目答案在組內交流、討論,教師巡回指導,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為最后的課堂小結收集信息,最后各小組代表匯報本組討論結論,教師歸納總結。此種設計不僅使問題層層深入,便于理解,還使各層次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三、練習層次有坡度

在學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后,還必須進行知識的鞏固練習和運用,只有經過反復聯系和應用,新舊知識才能有機聯系起來,才能將零散的知識融入學生認知體系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必須對優、中、后進三個層次的學生進行多層次的訓練,所謂多層次,就是堅持低起點、密臺階、小坡度的原則,設計好三份分層聯系題。第一組題按該課時的最低水平層次要求來設計,一般是直接模仿例題的“基本題”。此組題要保證所有學生都會做,目的在于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熟悉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完成理解層次的學習任務。第二組題來源于例題,但它是形式與例題不盡相同而解法大致一樣的“變式題”,進行這類題的訓練,其目的在于深化所學的知識,逐漸形成技能,完成理解、運用層次的學習任務,要求中、優生都練習,并鼓勵后進生參與練習。第三組題是把新舊知識混合編成綜合性和靈活性較強、有一定難度的綜合題,目的是通過練習讓學生把新舊知識連接起來,形成知識系統,使知識類化,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從而完成熟練掌握、靈活運用的高層次的學習任務。此題組要求優生練習,同時鼓勵中等生也參與練習。在設計習題時,組與組間的梯度要小,臺階要密,使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與點撥下都能上得去,并且要上得輕松,上得自如,做到有梯度無難度。

實踐證明,“分層目標評價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個性,采取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生學法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