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人性化個性化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25 11:53:00
導語:作文人性化個性化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時下的中學生作文存在著一種材料虛浮,表達粗糙,千人一面的現象.為進一步落實新課程標準,作文教學應注重人性化與個性化的融合,加強人文精神的熏陶,確立以人為本的寫作理念,以積極健康充滿真誠的心態關注社會,擁抱人生,努力實現自身的存在價值.在向傳統學習的同時放眼未來,張揚個性,提高自己的認識和表達能力,關注身邊的熱點難點以及細微的事情,以獨特的視角,獨特的感受抒真情,說真話.
關鍵詞:人性化、個性化、相輔相成
一
語文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是個性化的教學,它倡導個性化的閱讀,倡導真情作文,個性作文。但因為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文教學存在模式化傾向,教學重套路,繞著“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圈子走,而我們的學生也習慣于寫虛情假意,矯飾浮躁,千人一面的作文。近十年的母語教學,大多數學生很難得心應手地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很難拿出一篇得意之作。碰到作文課,老師寫下水文的畢竟少數,布置題目,無非是立意謀篇講了一翻,學生依然是大眼瞪小眼,俯身咬筆頭,仰首翻白眼,無從下筆,無米可下鍋;或參照作文選,東挪西湊,堆積資料,寫起來的文章沒有自己,失去自己。這是在學生作文中體現出來的浮虛的不著邊際現象。
無庸諱言,在一個科技突飛猛進,信息漫天飛舞的社會里,太多眩目的東西,太多曇花一現的精彩,太多意亂情迷的物象無情地沖擊著當今的中學生,或誘惑,或吸引,或欺詐,或戲弄……我們的中學生顯得蠢蠢欲動,又顯得不知所措,一片茫然。他們很難靜下心來,閱讀經典,感受民族文化精華的魅力,他們驛動的心無法儲存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古詩詞歌賦。他們從網絡中下載粗俗搞笑的語言材料,以顯示出一副玩世而又時尚的氣派,在他們的作文中,語言的表達顯得粗糙,淺薄。
人口學研究表明,“我國青少年越來越“早熟”。20世紀100年間,每25年少男少女的性成熟提前一年。上個世紀初性成熟發生在十六七歲,世紀末已經提前到十二三歲?!雹龠@就決定了中學生的感情豐富了,自我意識和性意識增強了,強烈的自尊心促使他們過分地強調自己,表現自己,往往不協調地看待自我與社會、家庭和周圍的人的關系。體現在作文上是盲目的崇拜,盲目的自尊,缺乏人文的意蘊。那些善良,真誠,親情,尊重他人存在等等美好的東西如鳳毛麟角,那份發自內心的感動很難尋覓。
二
正如一個學生的作文中寫到的那樣:外面的世界總是充斥著浮躁、功利、冷漠與自私,淹沒在滾滾紅塵中,我們越來越感到,這世界怎么會如此陌生與粗糙?②在成人的世界里,拜金主義旗幟高揚,急功近利的思潮洶涌澎湃。人們匆匆忙忙,殫精竭慮,朝朝暮暮,為錢而忙,為錢而活。我們的中學生目睹了種種為錢而導演出來的鬧劇,悲劇,難道他們不能無動于衷嗎?
多數的中學生年齡在13~18歲,這是一個令人相對尷尬,心理沖突異常強烈的年齡階段,這一時期學生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超過了心理發展的速度,造成了生理和心理發展的不協調,由于內在和外在(家庭、學校、社會)的壓力,會使他們很自然地采取其它一些方式和途徑來滿足心理需要,加之他們生活閱歷少,社會經驗少,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強,他們一方面想表現自己,傾訴自己,言說自己,另一方面又逼迫于自身存在的世界,因而顯得茫然,滿懷想沖破樊籬,但又不知如何安排自己,定位自己,因而矛盾的心理便可想而知。表現在自己的作文中往往是強調自我,缺乏尊重,注重自身的情感抒泄,缺乏人文關懷的意蘊。
遇到挫折或不順心的事,我們的中學生往往缺乏自省意識,很少從自身上尋找原因,往往是埋怨責備多于自責,甚至對周圍產生仇視心理,久而久之,養成唯我獨尊,我行我素的不良行為。表現在作文中是無所顧忌,否定一切,不給別人以寬容,苛求于周圍,生活的天地一下子狹小起來。
三
在明確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意向的同時,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就應很好地找到切入點,找出作文教學的有效途徑,塑造中學生健康的人格,從根本上提高中學生的作文能力。
一、人文精神的浸潤
教育是人類群體對每個個體所施行的文化行為要求。他從人本身出發,在基本尊重人性的前提下,幫助每一個人認識宇宙是怎樣的,地球是怎樣的,人類文化和經驗是怎樣的,從而使每個人盡可能成為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最廣闊的精神自由的人。在擁有這樣豐富的精神空間之后,一個人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為自己的生命賦予意義。幫助每一個人最完整地實現自己生命賦予的意義的權利,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葉圣陶先生精辟地說:“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闭Z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教會學生運用母語,指導通過語言實踐形成的運用語言的能力。具體而言,即是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中感受語言,積累語言,領悟語言,形成語感,進而形成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③
(一)確立以人為本的寫作理念
語文教育的目的決定了作文教學中必須向學生灌輸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人們又賦予素質教育以新的內涵,浸潤人文精神,實質上這是一種世界觀與人生觀的教育,完善心智,凈化靈魂,理解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耙匀藶楸镜娜宋慕逃涮攸c是它的理想主義,也就是說在任何一種形式的人文教育,都應當以理想主義為基本氣質,如果一種人文教育最后體現出來的不是理想主義,而是技術至上,實用為主,那這樣的教育,我認為是失敗的?!雹苋耍@種政治動物,常常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戰。紅軍長征,用光腳板走了二萬五千里,靠吃草皮和口號生活之后,還能保持旺盛的意志。紅軍戰士在參軍時就預料到會死的,他們不是想保全生命,而是如何想盡一切辦法贏得勝利。紅軍始終英勇地為解放人類大多數人的偉業而不斷作出光輝和寶貴的貢獻,這是不朽的理想戰勝肉體,證明人類的精神是不可摧毀的。理想,就是他們活著的力量,就是紅軍戰士為之奮斗不惜捐身的信念。今天的中學生,他們遠去了刀光劍影,消散了戰火硝煙,一個個閃耀著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光芒的名字對他們顯得何其陌生,何其蒼白。作為教育者,就應明確人文精神體現人性的本質,帶有內隱性,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因此需要教育者去深入挖掘,確定目標。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找準切入點。譬如,學雷鋒活動是每年德育的必要內容,可是每年大都是組織學生走上街頭,社區敬老院等,做幾件好人好事而已,效果不明顯,我們應賦予雷鋒精神時代的新內涵。首先,雷鋒是一個很自強的人,他深知現在的“甜”和過去的“苦”密不可分,因此,他把為人民服務當作了自己的工作,并從中獲得了快樂。其次,雷鋒酷愛學習,有強烈的進取精神,享受到快樂學習,因此,我們要向雷鋒同志學習,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享受學習的快樂,這樣的切入點,可能比出去做幾件好事的效果要好。雖然我們遠離戰爭歲月,但我們要記住,戰爭的陰云依然籠罩在我們的周圍。理想主義,英雄主義與我們的經濟大發展的時代完全不背離。作為一個中學生,身負祖國和人民的重托,他們的面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他們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地完善自我,凈化靈魂,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做一個有益于祖國和社會的人。通過刻苦學習,認真實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這樣,他們寫出來的文章,才能煥發出人性化的光彩。
為了達到這一效果,我經常組織學習看有關戰爭年代的電影如《》、《劉胡蘭》、《鋼鐵是怎么煉成的》等。閱讀經典名著,讓學生進一步地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參觀有關禁毒宣傳展覽,認清黃賭毒的危害性,增強拒腐的能力,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二)關注社會人生,探尋自我的存在價值
盧梭在《去愛人類》一文中曾經這樣教導人們:“不要讓你的學生常常因他們的榮華而藐視不幸的人的痛苦和可憐的人的勞碌,如果他認為這些人同他不相干的話,你就別想把他教育得對他們表示同情了。要使他們十分懂得,那些可憐人的命運,也可能就是他的命運,他們的種種痛苦說不定他馬上就會遭遇,隨時都有許多意料不到和不可避免的事情可以使他陷入他們那種境地。”盧梭的話,表明了“育人”無疑要從培養學生的同情心、責任感開始,要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發生的不幸,可能都將與自己有關,進而學會關心,學會尊重,使自己的心靈不斷提升,思想不斷健康,人格不斷完善。⑤在我們周圍的世界,每時每刻都演繹著悲歡離合,愛恨情仇,每時每刻都變幻著新生和幻滅,在這個五彩繽紛的舞臺上,我們要讓學生以一顆同情心、善念心地體察,去品味,去感悟。真正用心地擁抱社會,關注人生。曾看到幾個初中生逃學到一個山旮旯抽煙,一個聾啞中年婦女見狀,在幾個學生面前極力地比劃著,嘴不停地蠕動,聾啞人是用無聲的動作傳遞著愛與關懷,而這幾個學生卻起哄,戲弄聾啞人……體格健全的人反而要殘疾人來關懷,反而不領情,瞎起哄,這是令人揪心的一幕。如果我們的學生缺乏一顆愛心,同情心,你還能指望在他們的作文里有一絲人文的氣息嗎?還能指望他們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嗎?
人生在世,為什么而活?怎么才能活得有價值?這是一個令不同時代的人苦苦探尋的話題。正如詩人臧克家詩作《有的人》中寫到: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又如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不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也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作為教育者,在指導學生進行作文訓練的時候,應時刻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是一個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社會人,他必須時刻把握時代的脈搏,與祖國人民同呼吸,時刻準備著,為社會作出應有的努力,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
我讓學生收看中央電視臺一套《今日說法》看后談談自己的感受,并就此寫成作文,要求學生每周從報刊雜志網絡中挑選一篇時文,認真閱讀,細心感悟,真正做到“文合時而作”。
(三)傳統文化的熏陶,憂患意識的培養
每一個人都從昨天走來,背負著傳統姍姍而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語言文字是中國精神的靈魂,蘊涵著民族優秀的傳統和思想?!拔囊暂d道”、“師以傳道”,語文教學就是要大張旗鼓、理直氣壯地引導學生學習傳統的經史子集,學習民族的詩詞歌賦及其他經典作品,傳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共生共處之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個人與社會健康互動之道,“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的創生尊生,與時俱進之道,使學生形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尚品格和精神,讓學生在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土壤上汲取其養分。又如韓文公所說的:“養其根希其實,希其實兮膏其光”。蘇轍所說的:“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學生通過古文化精華的滋養,人文的底蘊,文化的積淀必定深厚,寫起來的文章自然就能感動人心,發人深思了。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人類所守望的家園變得面目全非,人類的精神家園愈來愈荒蕪了,人類的未來會怎樣,失卻美好事物的人類能找回自信嗎?這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作為中學生,思考人類的未來顯得是不自量力,但是環境惡化,生態失衡,戰火頻仍,天災人禍無時無刻地困擾人類,因此,我們應讓學生具有憂患意識,正是這種憂患意識,才使人類自強不息,薪火相傳。于是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杞人憂天,《一千年后的人類》、《地球最后的一只鳥》都是學生內心真情實感的流露和抒發。
(四)養成健康良好的心態和頑強的意志力
“馬加爵事件”給中國教育敲響了警鐘。一個學習成績優秀的大學生一連殺死四個同窗同伴。我們的教育是不是該檢討,追求分數的應試教育把意志薄弱者推向危險的境地。在作文教學中關注學生心態顯得很重要。學生對語文材料、生活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課堂學習活動,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性情,涵養學生的情趣,積淀學生的情懷,提升學生的情操,體驗人生的美好和尊嚴,開闊其視野,豁達其胸襟,養成其敗不餒勝不驕的心態,在困難面前永不言敗,敢于挑戰,百折不撓。這樣,在寫作中,教師要善于點撥,讓學生發現自我,解讀自我,嚴于解剖自己,更新自己,讓心中的塊壘一吐為快,讓心靈之泉靈動流淌,活潑快樂。
二、個性化張揚
新課標認為:只有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才能實現寫作的個性化。使學生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例如:由自然界的冬天引出人生的“冬天”,你有這方面的構思嗎?可以試一試,這就是對學生思維的一種啟示,它拓展了學生的思路,卻沒有限制學生的思考。學生將會對不同的思路、構思進行比較分析,選擇自己最有興趣,最合適的寫法,長期堅持,一定會形成獨特的寫作個性,寫出有特色的文章來。
(一)認識與表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要寫好文章,就必須具備正確認識和準確表達客觀事物的能力,而認識能力的高低對于文章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強學生認識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作文教學的根本任務。葉圣陶先生說:通過寫作關,大概須在思想認識上下功夫。思想認識是文章的質料。有質料是首要的,沒有質料如何寫?質料有了,還要求其好,不好的質料當然寫不好文章?!?。葉老先生的這段話,對于我們研究作文訓練的合理途徑,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作文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運用辨證思維的方法,進行多角度思考,豐富的聯想,拓展延伸,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他們或客觀記敘,或虛擬編述,或分類說明,或立論求證,或類比推理,或抒發感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相對限制的范圍內,在相對集中的主題下,盡情發揮特長,大膽張揚個性,充分展示才情。在寫作中,學生往往由于深刻的認識而為表達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也往往由于要運用語言來表達認識所得而促使認識更加深化,寫作過程成為認識與表達有相結合、相互促進的過程。
例如:有一位老師上話題作文——繩,先給出與繩有關的畫面,啟發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學生由繩聯想到抗洪搶險的力量、互動、童趣、繩之以法、以法治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競爭、雜亂無章……這堂課初步教會了學生聯想與想象的大致方法,將話題化為具體的人、事、物,再以小見大,從具體的描寫中去表現情理美。
(二)從生活的細微之處闡發大義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麗莎修女認為,愛是表現于為他人設想,善待他人,與別人分享喜悅,愛通過日常細微的事表達彼此間深切的愛;也許是嫣然一笑,也許只為對方提一桶水,也許只是在席間多為對方著想,這等微小微小的事。
同樣,一篇作文要能感動別人,警醒別人,就應該于細微之處見精神,力求達到微言大義的境界。著名散文家畢淑敏在她的一篇短文《暴風雨是一個篩子》⑥寫到一次上夜大,因為暴風雨的降臨,3000名學生只有作者一個人去上學,悟到了“我是3000名學生中最有膽識和毅力的人”。一場暴風雨是多么普通平凡啊,然而作者卻認識到它如一個篩子,將膽怯懦弱者淘汰,留下的是最有膽識和最不怕吃苦的人。真是振聾發聘,發人深思。
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深入生活,細心體察,對那些習以為常的,熟視無睹的事物多長點心眼,多花點心思,挖掘其深層的含義,如一位學生在一篇習作寫道:一次,媽媽燉了一碗花生米,甜香撲鼻而來,我直咽口涎,媽媽一端上來,我用勺子一舀,用嘴吹一吹,就往嘴里送。誰知這甜湯花生米雖未冒氣,一進嘴可真燙。剛一進嘴,燙得口舌灼疼。這件小事告訴我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而要看到實質。這些都能從平凡的生活中挖掘深意。
(三)鼓勵學生在作文中要勇于創新
創造,實現著人類一切希望和夢想。一篇作文,既要內容充實,又要生動感人,就必須有它的創新之處:在文體的選擇上,角度的切入上,章法的安排上,材料的運用上,都要別具一格,與眾不同。如寫戰斗英雄麥賢得的先進事跡的文章可謂數不勝數,要想寫得不落俗套,非得費一番心思,有一番創意不可。我的一位學生林素貞以《海水哺育了英雄》為題,從英雄與海的關系上切入,寫出大海賦予英雄的博大胸襟和頑強意志,大海展示壯麗的人生一幕。該文獲潮州市文化館舉辦的“學英雄、頌英雄”征文賽一等獎。這與該文立足點新,切入點新不無關系。要想讓作文脫穎而出,充滿鮮明的個性,除了寫作的技法外,如果沒有自己獨特的體驗,敏銳的感受,充滿個性的創意,那也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創新要體現原創性,要言人所未言,想人所未想,它是作文成功的最高境界。這就需要教師在引導學生作文時,鼓勵創新,激發創新,讓學生放開思路,拋開成見,獨辟蹊徑,展示“真我”風采。
四、結論
作文教學的人性化和個性化是一體兩翼的,它應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人性化就是著眼于人們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來思考問題,堅持從時代和社會的需要來考慮教學目標和方法,所追求的是如何更多地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終極關懷;個性化是讓一個個鮮活的擁有健康心態人格的生命個體以獨特的感受,真切的體驗傾訴言說他們對于自然、社會人生以及自我的見聞感受,見解主張,態度情感等,一個充滿著熱愛生活,擁抱理想人生的人,他的心靈的言說定然是充滿真情善良的。因此,人性化和個性化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大有裨益,對于培養和提高他們的作文能力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①《家庭》2004年12月下半月版,P36家庭雜志出版社出版
②《課外閱讀》2005年第二期,扉頁華夏出版社出版
③王秉榮《語文課改呼喚語言訓練》2004年第5期《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陜西師大雜志社出版
④謝泳《語文教師的文化視野》2001年第3期《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陜西師大雜志社出版
⑤何偉相《感悟人生——〈項鏈〉教學啟示》2002年第3期《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陜西師大雜志社出版
⑥2005年第1期《課外閱讀》。P17華夏出版社出版
- 上一篇:城市雕塑建設管理制度
- 下一篇:文化教育事業建設費征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