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自主學習精神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25 11:55:00

導語:學生自主學習精神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自主學習精神培養論文

隨著素質教育形勢的不斷深入,轉變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具有自主學習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學生,是時代賦予廣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師的歷史使命。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精神,做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數學的教學工作中,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實踐和探索。下面就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教師啟發,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

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p>

課堂上,教師根據所教知識內容的實際,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或者創設的教學情景,啟發、引導、點撥學生,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學生就會很快地進入到學習的最佳狀態之中去,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教師則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往往能獲得更佳地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四年級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例3:314×235的時候,通過先讓學生計算314×5和314×35是多少,從而復習乘數是一、兩位數乘法的法則之后,教師試探性地問學生:大家已經學會了乘數是一、兩位數的乘法,但是如果將題目中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中用乘數十位上的數去乘被乘數時,乘得的積是怎樣對位的,現在能不能按照這種方法來試一試乘數百位上的數去乘被乘數時,要怎樣對位呢?

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很快就弄清楚了用乘數百位上的數去乘被乘數時,乘得的數的末位就要和百位對齊這個道理,從而一舉突破了教學上的重難點。然后指導學生小結乘數時三位數的乘法法則,學生很容易就會發現:乘數由兩位數增加到三位數,乘法的法則只要在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法則中改動一個字就可以了。容易記,又容易懂,學得又快,又輕松。讓學生自己發現知識,不僅掌握了計算方法,而且印象也特別深刻。

這時教師在適時地指出:在學習了乘法是三位數的乘法之后,當我們碰到乘數是更多位數,如四位、五位…的時候,同學們會乘嗎?把知識引向更深層次,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帶規律性的知識,學生就會主動積極地沿著老師設計的路子不斷深入下去。

二、鼓勵信任,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讓學生自己去講解知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又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他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望感到自己智慧的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p>

課堂教學中,如果老是讓學生正襟危坐地被動聽老師講解,就難于實現學生的自主教育,也就談不上培養學生的素質。相反,老師要充分地信任學生的才能,因為學生中往往潛藏著極大的智慧和才干。如果教師能充分給予熱情的鼓勵,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給予他們表現才能的機會,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讓學生自己去實際操作、演算結果、講解知識發生的過程,往往會比老師的教授效果要好得多。有時甚至還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例如:在四年級第七冊教學完除數是三位數的除法之后,

這道難題對于一些尖子生來說,并不十分困難,但對于一些中下生來說,就有一些難度了。當時我用投影出示題目后,指出:看誰能在最短時間內把準確答案想出來?結果,一向被同學看不起的中下生徐小明也把手舉了起來。我當時懷疑他是否從同學中抄來的答案,于是讓他登臺作思考過程的講解,他出人意料地講得井井有條,且很有道理。我為他的講解而折服,情不自禁地為他鼓掌祝賀,而徐小明同學竟然突然大哭起來,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當我問他為什么哭時,他回答說:“我從來沒有被老師這樣熱情地表揚過,我實在太高興了,所以才忍不住哭了出來!”

這個真實的課堂情景,給我的心靈震動實在太大了。我深刻地體會到:只要教師充分地信任學生,熱情地鼓勵學生,給學生施展和表現的才能的機會,學生中潛藏的巨大智慧和才干就會如火山爆發般迸射出來,釋放無限的能量!

三、全程參與,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自己去小結知識

全程參與是指從知識的發生、發展到鞏固、應用全過程都讓學生積極參與。既可以參與引進新知識、討論新知識、演示操作教具、學具等等,也可以參與練習的出題、改題和考查、評議等等。在參與的過程中,總結規律性的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此,教師要:

1)讓學生參與說。

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對一些知識的發生和形成過程已經表示了理解,一些相應的練習也已經會做了,似乎教學已經達到了目的。其實不然。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說”的訓練,從知識的發生到形成過程,到最后的結論,自始至終都重視讓學生參與說:說根據、說理由、說關系、說想法、說解法、說過程;可以同桌說、小組說;也可以個別說、零碎地說到別人互相補充說、系統完整地說等等,最終達到小結全過程。這樣,對透徹地理解、掌握和運用新知識,都會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更重要是學生通過“動口說話”,把自己內心數學的心理思維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既學習數學的基本知識,又培養初步邏輯思維的能力。

2)讓學生參與做。

心理學告訴我們:“少年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小學生接受知識,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莫過于直觀、形象的東西刺激感官系統,激發思維的積極性。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出發,不僅自己要以直觀形象的教具和先進的電化教學手段演示操作,而且還要放手讓學生參與教具、學具的拼、擺、剪、量、看、摸、稱等實際操作或者演示,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知識。這樣不但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容易理解,掌握和運用新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動手演示和操作這個過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例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就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用等高的圓錐和圓柱與等高不等底或者等底不等高的圓錐和圓柱分別裝上沙子或者水來試驗,看看圓錐和圓柱的體積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通過實驗對比,學生就會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和為什么要強調等底等高這個條件的道理。

3)讓學生參與質疑。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問才會去探索和創造。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敢于生疑,不要盲目迷信課本和教師等“權威”;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通過質疑,用自己的腦子去反思、內化,從而變成自己的真知。這樣學到的知識會更深刻、更透徹,印象會更持久,運用也會更靈活。例如:在教學完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之后,鼓勵學生思考:這些圖形和以往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不能有同一個公式來計算呢?這個問題涉及到這些圖形之間的轉化關系,含有創新的成分,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演示實驗,是可以將這些公式統一歸納為梯形面積公式的。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溝通了知識的聯系,活化了知識的應用。

4)讓學生參與小結。

小結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歸納、抽象和概括知識,尋找帶規律性的東西,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一環,切忌教師包辦代替或者教師直接說出來,而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小結,小結學得的知識和獲得知識的方法和途徑。

5)讓學生自己檢測,自主發展。

對一堂課、一個單元的內容,講完之后,要教育和訓練學生不能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檢查和評價。而是要養成自己主動地質疑問難、查缺補漏、內化知識、自己檢查和評價自己的學習習慣。例如:檢查自己對要記的一些概念、法則、公式等等,是否已經熟記好了?對新的知識是否已經理解和掌握好了?運用過程中碰到了哪些困難或者發現了什么新的問題需要老師和同學來幫助解決?能否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它們之間的不同等等。也可以是同學之間或者小組之間互相檢查和評價。方法是自己出題、自己改題、互相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等。力求通過這種形式的訓練,充分發揮主體性精神,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得到自主發展。

四、激發熱情,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社會是個大家庭,人與人之間既充滿競爭,又必須團結協作。在課堂教學中,班級也是一個群體中的小集體。學生學習、生活在其中,教師就是這個小集體中的組織者和指揮者。能否組織、引導、協調好學生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的熱情,形成一種融洽、民主、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在其中愉快地學習,交流思想,在團結協調、合作共事的過程中,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傾訴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在分享別人的喜悅的同時,激勵自己也取得成功和進步,對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培養和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都有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一方面對獲得了成績,取得了成功的學生,在受到老師和同學的贊揚和肯定之后,會充滿信心和激情去奪取更加大的成績,積極進取,不斷攀登新的高峰;另一方面,對暫時落后的學生在得到老師和同學充滿友好的支持和幫助下,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不斷追趕先進,從而取得成績。這樣的班級集體,就會充滿活力和創造精神,永遠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