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分化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2 10:21:00

導語:農村教育分化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教育分化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村教育;機會不均;平衡教育資源;職業教育

[論文摘要]城鄉教育差距的長期存在導致農村內部教育的分化,使教育機會的不均等進一步加劇,教育資源的配置進一步失調,增加了農民的教育成本,嚴重影響到農村的穩定與未來發展。只有采取各種措施扭轉城鄉教育的失衡,才能保證城鄉教育機會的相對公平,促使教育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為中國現代化和農村工業化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穩定的發展環境。

一、農村內部教育機會不均等加劇

長期以來,城鄉二元體制下教育資源不合理配置導致的城鄉教育機會不均等一直受到人們的詬病,隨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實行,城鄉教育機會不均等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在城鄉教育機會不均等相對縮小的同時,農村內部的教育機會不均等卻在不斷擴大。農村內部教育機會不均等不僅表現在不同地區農村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條件的差距上,更主要地表現在同一地區大批農民子女接受不同方式的基礎教育上。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農民子女接受基礎教育主要有四種方式,第一種是農村精英的子女,由于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有能力支付大額擇校費及其他費用,他們大多被送到當地的區域中心城市就讀,有的是寄宿,有的干脆就在市里租房照顧孩子讀書,一年所費不菲。第二種是農村殷實人家的孩子,雖然沒有經濟實力到區域中心城市擇校,但也會盡全力送孩子到教育水平較高的鎮中心學校就讀。第三種是農民工子女的孩子,隨著父母進城,受戶籍制度和高額擇校費的限制,一般到城里教學條件比較差一些的民工子弟學校就讀。最后一種是農村經濟條件一般或較差的家庭的子女,沒有能力擇校,只能到當地教育條件較差、教學質量很差的村辦小學就讀。

大量農民子女到城市擇校就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城鄉教育差距,促進了城市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特別是在城市學齡兒童進一步減少的情況下,這種有利作用更為明顯。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少量農民子女進城就讀在促進城鄉教育差距縮小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城市教育資源的過度利用和資源過載,使一些農民家庭教育負擔加重,更擴大了農村內部教育機會的不均等,使大部分普通農民子女處于一種十分不利的發展地位。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及時治理,階層固化問題就會形成,必將影響到農村未來的發展,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二、農村內部教育分化的原因

一般來說,凡存在的事物就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許多農民寧愿花費一筆不小的擇校費和其他各種額外費用,忍受長期的奔波甚至是與子女長期分隔的痛苦,頂住讀書無用論的壓力,盡力把子女送人城市學校就讀,自然也有他們的考慮。這是因為:

1.城鄉教育質量差距的進一步擴大是農民子女進城擇校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城市中心論的結果是教育資源向城市的長期傾斜,導致城鄉教育質量差距的不斷擴大,具體表現在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的差距上。從基礎設施來看,農村中小學校的建設資金主要由農民集資,城市學校主要由政府撥款,農民聚集資金的能力有限,加上鄉鎮政府的吃飯財政,有限的資金經常被挪用,因此,農村中小學一般基礎設施匱乏,甚至基本的教學設施和體育設施也沒有,學生上課的教室都有很多是危房,更不用談什么圖書館、實驗室了。雖然,“普九”運動使基礎設施得到一定改善,但隨著農業稅的減免,學校的發展更陷入資金困境。而城市學?;A本來就好,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不斷增加資金投入,其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從師資來看,當前支撐農村教育的依然主要是那些民辦教師,年輕教師缺乏,且缺乏競爭意識,學歷普遍偏低。雖然民辦教師絕大部分已經轉正,但學歷并沒有提高,學習機會也不多,且年齡普遍偏大,責任心也在不斷消退,普遍有一種混到退休的打算;年輕教師則人心不定,主要精力用在如何進城上,教學質量自然會不斷下降。并且,農村學校普遍以應試教育為主,美術、音樂、體育、自然、歷史等課程基本沒有。而城市教師的平均學歷卻在不斷提高,建立了終生學習機制,崗位競爭激烈,學校普遍樹立了素質教育理念,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城鄉之間教育質量差距的馬太效應不斷顯現,客觀上促成了農民子女的進城擇校潮。

2.農村教育布局的不合理,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陀^上推動了農民子女進城擇校。其實,經過“普九”運動,農村中小學校的教學基礎設施已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于缺乏超前意識,不能認識到即將到來的學齡兒童的減少,農民家長對教育質量要求的提高,使教育資源未能得到合理配置,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由于采取撒胡椒面式的“普九”模式,大量教育資源被分散在一個個村落,隨著學齡兒童的減少,大量教學資源被閑置。中小學的合并雖然能使學生在一個中心區聚集,但由于農民居住比較分散,交通不便,使學生就學十分不便,并留下大量安全隱患,這在客觀上要求寄宿制,但由于農業稅的減免,鄉村小學難以籌措這筆相當大的資金,閑置資源也不能夠變現,使寄宿制缺乏資金支持,難以適應農村教育發展的需要。

3.優秀師資的缺乏導致農村教育缺乏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加劇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平衡。農村教育由于先天不足,處于弱勢,教師缺乏發展機會,生活娛樂設施匱乏,因此,要留住人才不容易。原來的教育投入機制不僅沒有彌補這些差距,反而擴大了差距,由于城市教師工資由財政統一負擔,地方教師30%的工資由地方財政負擔,在分稅制后,中國大部分鄉鎮是吃飯財政,農業稅的廢除使財政狀況更糟,因此,這30%的工資變為名存實亡,更不要奢談什么福利。雖然,當前的縣級、省級財政統籌教師工資使城鄉基本工資基本一致,但津貼、福利相差還是很大,城鄉生活質量也相差越來越大,這就導致農村教育人才的大量流失,教育質量的不斷下降,難以滿足農民對教育不斷提高的質量要求。

4.嚴峻的就業形勢,激烈的生存競爭。使農民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促使農民愿意不惜一切代價進城擇校。努力為自己的孩子創造較好的發展條件。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農村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他們有能力承受高額的擇校費。并且由于人口控制的有效性,城市學齡人口的減少,導致一些教育資源的過?;蜷e置,也為農民子女進城提供了就學機會。另外大量私人資本自由地涌入城市教育領域,也增加了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

因此,當前一些農民子女進城擇校讀書是城鄉長期教育資源配置不均的必然結果,也是對農村教育現狀不滿的主動反抗,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進城擇校在滿足了部分農民對優質教育需求的同時,卻帶來了更多的負面影響!

三、農村內部教育分化帶來的危害

一部分農民子女進城擇校讀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城鄉教育差距,緩解了一些城市中小學學區生源減少之苦,避免了這些學校教學資源的閑置。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農民子女進城讀書是對城鄉教育差距擴大無奈的選擇,在增加家長經濟負擔的同時,更帶來一系列不利的后果。

1.導致教育機會的進一步不均等。特別是那些無力承擔子女進城的學生家長,將使他們的子女處于非常不利的受教育地位,導致貧富分化代際遺傳。當今時代,知識是第一生產力,教育不僅具有經濟功能,而且具有促進社會平等的功能。只有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才能避免階層的固化,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如果像當前這樣讓教育機會與經濟地位緊密相關的話,社會不平等就會被教育復制并被教育所固化,使社會進一步分化。

2.導致教育資源的配置失調。由于受到高額的擇校費的刺激,一些城市中小學過量招收擇校生,以期增加學校收入,很多學校不顧本身實際情況,搞超大班教學,不僅教學設備被超負荷使用,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而農村學校則面臨著生員的大量流失和計劃生育導致的生員減少的雙重夾擊,導致教學設備嚴重過剩和閑置,教師的勞動效率降低。

3.導致農村孩子輟學率的反彈。由于學生持續減少,農村學校缺乏學習氣氛,教師上課積極性下降,學生的厭學情緒上升。學生過少,還必然導致對基礎設施的投入不足,教師和學生的流失率上升,形成惡性循環。那些人城擇校的農民子女,由于習慣和身份問題,有可能受到歧視,影響他們未來的成長;進人民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則更有可能受到城里孩子的歧視,難以交到朋友,形成自卑、自閉型人格,并且這些民工子弟學校魚龍混雜,教學質量良莠不齊,學校周邊環境普遍不好,管理比較松散,也促使學生輟學率上升。因此,消極地逃避城鄉教育差距對農村孩子未來的發展十分不利。4.不利于農村未來的發展。中國的城鄉差距一直存在,并在進一步擴大,農民想離開農村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中國的現代化又離不開農村的現代化,農村的現代化又必須依靠農民自己。一部分農民的子弟從小就在城市長大,對農村缺乏感情,而大部分留在農村的,則由于受教育程度差,輟學率高,又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這樣,農業的現代化建設就可能會后繼乏人,導致城鄉差距的進一步擴大,不僅影響到未來農村的經濟發展、國家未來的糧食安全,而且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及現代化的實現。

5.增加了進城擇校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催化了教育腐敗。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在當前的中國,城鄉差距依然很大,農民的收入依然比較低,在城鄉二元體制的阻隔下,優質的教育資源依然稀缺,教育的部分市場化是建立在教育的壟斷化之上的,要想突破二元體制,獲得較好的教育,學生家長需要付出很大代價。由于農村經濟的相對落后,這些額外的經濟支出成為家長們的沉重負擔,而大量資金從農村的非生產性流出,也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

因此,在看到農村教育分化縮小了城鄉教育差距、促進城市化發展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農村教育分化對教育機會均等、對農村未來發展和資源配置的不利影響!

四、促進城鄉教育機會均等的對策

作為國家公共政策的基礎教育,不僅是一種人力資本的投資,以促進經濟的發展,更是作為一種發展手段,以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促進社會發展機會的公平。然而,當前的農村教育分化既沒有促進社會機會的均等,也沒有促進資源的高效配置。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來提高農村教育的資源配置效率,促進農村教育的機會均等,維護社會公平。

1.要平衡分配教育資源,促進城鄉社會教育機會的均等。長期以來,中國的教育經費一般是中央政府出2%~4%左右,地方政府出20%~30%左右,其余的由基層鄉鎮籌措,由于中國城鄉經濟差距很大,農村經濟薄弱,資金籌措困難,導致城鄉教育資源投入的差距不斷擴大,分稅制進一步弱化了地方政府的財政功能,農業稅的減免雖然有利于農民,但卻將很多地方的財政逼上赤字,必須靠中央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才能運轉,很多基層政府負債累累,根本就沒有能力來發展當地教育。雖然現在教育經費統一以縣為單位統籌,但中國除沿海外縣域經濟不很發達,小牛拉大車難以勝任。另外,中央政府有限的教育支出過于偏向高等教育,造成中國教育投資的失衡、投資效率的低下。因此,要平衡城鄉教育的發展,我們必須扭轉當前不合理的教育投資體制,讓中央政府承擔主要的基礎教育經費,起碼承擔80%以上,教育經費應該重點偏向于農村教育,并盡可能地向農村基礎教育傾斜。

2.必須對有限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合理地布局教學點。經過“普九”運動,農村基礎教育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然而,隨著學齡兒童的減少,大量教學資源被閑置,學校合并成為一個趨勢。但由于農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距離過于遙遠,不僅耽誤時間,而且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寄宿制學校應該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方法??紤]到小學1~3年級的孩子比較小,寄宿制不太妥當,可以考慮將幾個農村教學點合并在一個中心點,教師每天分別護送孩子回家;并且,現在村村通公路已很普遍,機動車也很普遍,交通與安全問題應該比較好辦。對于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考慮將鄉鎮中學延伸,開辦4—6年級的寄宿制班,提高教育資源配置的效率。

3.提高農村教師待遇,留住人才,提高教育質量。在合理布局教育點、增加教育投入的基礎上。要提高教育質量,還必須有優秀的教師。當前,由于農村生活艱苦,待遇低,發展機會少,因此,教師的主體依然是“收編”的民辦教師、代課教師,他們普遍學歷低,情緒低落,年齡偏大,責任感不強,導致教育質量上不去。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我們就必須改變這種狀況。首先,打破教師崗位終身制,優勝劣汰,嚴格考核;其次,提高農村教師待遇,考慮到農村條件艱苦,應該讓農村教師待遇高于城市教師待遇;再次,像日本一樣實行城鄉教師輪崗制,幾年一輪換,打破教育職位的壟斷;最后,為農村教師提供更多的培訓、學習機會,讓他們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4.改革農村的教育體制,大力推進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從世界發達國家來看,一般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左右后才會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中國人均GDP在剛過1000多美元時就躍進到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導致學生就業難,造成資源大量浪費。而且,中國依然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社會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職業教育的缺乏已經嚴重制約中國的工業化。農村地區長期以來執行城市偏向的國民教育,導致學無所用,學生產生厭學癥,浪費大量資源,不利于農村發展。因此,必須對農村教育分流,在初中階段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初中后更要把職業教育作為主體,以促進農民的城市化和農業的現代化。

5.對農民的城市化需求作出回應。改善、補貼、收編民工子弟學校,提高他們的教育水平,取消戶籍制度,以學生人數決定學校的政府教育補貼量,在條件成熟的地方實行教育券制度,以減輕農民進城擇校的負擔,解決一些學校教育資源嚴重擁擠問題。

五、結語

農民子女進城擇校就讀是城鄉教育差距不斷擴大的反映,消極地應對只會導致城鄉教育機會、農村內部教育機會的進一步不均等,教育資源的更大浪費。只有積極行動起來,各部門相配合進行統籌規劃,在確保教育機會公平的基礎上兼顧資源配置效率,才能為農民的城市化、農業的現代化提供人力資本支持,促進社會的公平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