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價值觀教育模式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26 02:31:00

導語:學校價值觀教育模式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價值觀教育模式分析論文

關鍵詞:價值觀;多元化理解;價值引導;活動選擇(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這場大規模的社會轉型,使人們的價值觀也發生著變革,人們對同一價值現象往往持不同的評價,這些不同的價值評價形成了多元的價值觀。不同價值觀念和價值體系在同一社會中共同存在,相互沖突、相互作用就形成了價值觀多元化。

通俗地說,價值觀是關于價值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它是人們精神文化系統中深層次的相對穩定的起主導作用的成分。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是世界觀的核心部分,如果說“世界觀、人生觀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人生是什么?那么價值觀則是回答我們需要什么?我們追求什么?怎樣的世界、怎樣的人生才是最美好的?”它不僅反映出人們對事物的態度和選擇,也指向了人們對客觀世界改造過程中的行為。對價值觀多元化,不同的人往往持不同的態度。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社會的進步,因為價值觀多元化打破了以往社會結構中單一價值觀念一統天下的局面,多元價值觀相互作用的結果就是產生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價值觀。但也有學者認為價值觀多元化容易導致“價值相對主義”;同時,社會中多種價值觀念交織在一起,人們面對不同的價值觀,往往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從而使一些人產生價值選擇的困境、行動方向的迷失。筆者認為價值觀多元化既存在著對社會價值體系發展的積極作用,也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帶來了重大沖擊,造成人們價值選擇的困境。對價值觀多元化要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否則社會中就有可能出現道德滑坡、信仰危機、理想失落、行為失范和社會失控等一列不良后果,不利于社會的正常運行。

在我國,學校價值觀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價值觀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學生,學生在校時期是其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學校價值觀教育的成效直接影響著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但就目前來看,我國學校價值觀教育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存在一些問題。在方法上,強調硬性灌輸,教師把現成價值觀灌輸給學生,而不考慮學生能否接受和樂于接受。灌輸式的價值觀教育本身帶有一定的強制性色彩,它無視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生當作等待裝載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的“容器”,從而導致學生對價值觀教育不感興趣興趣,甚至出現逆反心理。這種教育方法的低效在價值觀多元下則表現得更為明顯。

價值觀多元化對學校價值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價值觀教育面對多元化,必須積極改革,主動應對,這樣才能增強其實效性。因此,本文從價值哲學、心理學、解釋學等視角論證了價值觀、價值觀多元化形成的原因及特征,進一步分析了我國傳統價值觀教育中存在的與價值觀多元化要求不適應的因素,進而提出了價值觀教育改革的策略,即構建“引導—活動”價值觀教育模式,并論述了該模式的取向、目標、內容、實施方略和師生關系。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學校價值觀教育的研究在國內還并不是一個很為人注目的課題,尤其是以價值觀多元化為背景的研究為數更少。

價值觀教育的研究應以價值論的研究為理論基礎,而后者在我國的起步比較晚。我國的青少年應有怎樣的正確的價值觀,經過多年的探索已經逐步形成了一些共識,但是在此基礎上如何進行價值觀教育的研究卻并不多見。比較有影響力的著作有:劉濟良著的《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研究》,作者采用思辨的研究方法、調查研究的方法分析了青少年價值觀教育模式的發展歷程,系統分析了青少年價值觀危機的產生原因,提出了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的理論構想,并對價值觀教育的操作體系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這是目前國內較為系統和深入地研究價值觀教育的著作。此外,陳章龍著的《論主導價值觀》對轉型時期的價值觀念沖突以及產生價值沖突的原因進行了多學科的論證,提出構建新集體主義價值觀。

近幾年來,國內學者發表了一些關于價值觀教育的論文,例如:《社會轉型期的價值沖突及其價值觀教育的戰略選擇》(張佩云,2003),《社會轉型時期的價值沖突與價值觀教育》(莫欽,2006),《論當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及其方法的重要性》(彭紀春,2007),《當代國外青少年價值觀教育及啟示》(姜雪鳳、關鋒,2007),《課程改革中的道德教育和價值觀教育》(朱小蔓,2003),《關于價值觀教育方法論的哲學思考》(吳倬,2005),《關于價值觀研究現狀的調研報告》(北京市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2002),《關于社會轉型期價值觀研究的思考》(陳新漢,2002),《主體性原則:學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一種解讀》(曹清燕,2005),:《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價值教育淺論》(李學鋒,2004)。

摘要

我國當前的社會轉型使人們價值觀念發生著變革。多種價值觀念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價值觀多元化。價值觀多元化是我國經濟和社會轉型、經濟全球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以及不同主體需要的多元化。不同的價值主體基于不同的需要就會對同一價值現象產生不同的價值理解,從而形成了多元的價值選擇和價值追求。價值觀多元化是指在共時態上,社會中同時存在著多種價值觀。它作為一種特定的社會現象,其本身也具有正負兩方面價值。價值觀多元化負價值要求我們必須對人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有效的價值觀教育,使人們掌握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具備在價值觀多元化下選擇價值觀的能力。

本文從價值哲學、解釋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視角研究價值觀多元化和價值觀教育,對價值觀多元化產生的原因、特征進行深層次的探析,從而為研究價值多元化下學校價值觀教育模式的構建奠定理論基礎。為此,本文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多學科整合研究的方法。本文從價值哲學和心理學角度分析了價值觀、價值觀多元化、價值觀多元化產生的原因,從社會學的角度討論價值觀教育中教師的社會角色問題。(2)思辨研究法。思辨研究法主要是運用概念、命題、判斷、推理等邏輯研究方法。全文通過閱讀大量的相關材料,進行邏輯上的推理性研究,得出思考性成果。(3)解釋學的方法。解釋學就是專門研究意義、理解與解釋問題的學問。從解釋學的角度看,價值觀是價值主體對價值文本的理解。因此,價值觀的多元化源于主體對文本理解的多元化。本文從解釋學的角度分析了價值觀多元化產生的一種原因,并針對此提出應把提升學生的價值理解能力作為“引導—活動”教育模式的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