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教學體系功能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06 09:15:00

導語:語言教學體系功能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言教學體系功能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思想;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語言教學系統的教學特點;使用語言教學系統的效能統計等進行講述,包括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并重、學習者的自主性與師生互動性相結合、情景性教學促進學習者的主動性、針對性教學與多樣化教學相結合、評價性教學促進學習者的反思、語言教學系統以其獨持的魅力和強大的優勢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語言教學系統

論文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的建構性,學習的社會性和情景性。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中學習者是主體,認知是一個主動建構過程,而且主體的認知結構處于不斷發展之中。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語言教學系統與傳統語言教學模式存在著顯著不同,促進了多媒體語言教學模式的發展,促進并形成了教師、學生、媒體和教學內容等各要素間能動交互的穩定的結構形式,為實施建構主義理論教學提供了技術支持,并取得顯著效果。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思想

建構主義是在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教學思想強調學習的建構性,學習的社會性和情景性。建構主義的知識觀認為:學習中學習者是主體,學習者通過將自己的經歷、體驗、原有的知識重新“構建”來獲取新知識,認知是一個主動建構過程,在建構過程中主體的認知結構發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而且主體的認知結構處于不斷發展之中。

學習的社會性是指教師與學生、同學與同學間的相互作用,對學生學習效果有深遠影響。維果茨基指出:“概念首先是出在社會層面上的,只是后來才出現在個人層面上。發生在‘最近發展區’中的學習,是靠師生合作而進行的,因此,必定是社會建構性質的。認識活動是‘個體性’與‘社會性’的辨證統一,認識的主體并非各個單獨的個人,而是由各個個體所組成的共同體,各個個體在共同的認識活動中分工合作,即‘分配認知’。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離開相應的情境則失去靈魂,徒具形式。知識不是“教”會的,而是在“做”中“學”會的,是學習者在與情景的交互作用下,重新組織內部的認知結構,主動建構起自己對內容、意義的理解而實現的。學習并非是將包裝好的、現成的知識吸收、內化的過程,而是一個情景活動、思維活動的過程。

2.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語言教學系統的教學特點

隨著教育現代化的不斷發展,為了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建構素質教育的體系,語言教學借助語言教學系統將文本、圖象和音頻等媒體信息融合在一起,營造了一個既有利于學生觸景生情和情感交融的、輕松的學習環境,又有利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情感體驗的教學情境,建立了教師、學生和媒體信息間的合作與交互、形象與語言、資源與內容等多種互動關系,培養了學生由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的思維和創新能力,有效整合了學與教的資源配置及其運用過程,合理優化了教學情境、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促進并形成了教師、學生、媒體和教學內容等各要素間能動交互的結構形式。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語言教學系統在我國教育領域中開始普及,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語言教學系統與傳統語言教學模式存在著顯著不同,促進了多媒體語言教學模式的發展,從而使語言教學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2.1.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并重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是學習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師的任務是精心設計和安排教學環節,使之有效銜接、實施。由于語言教學系統配備了一個完整的資料庫,可供教師備課、課堂教學及課外學生自主學習使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求選用相應的教學資料。此外,教師在激發學習者學習熱情的同時,促進學習者獨立思考、主動探索,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確保教學主體向學習主體轉變。

2.2.學習者的自主性與師生互動性相結合

建構主義極其重視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與他人的協作交互,也極力主張教師在協作交互的過程中與學生的能動交互。語言教學系統提供了語言交流與語言實踐相互補充的理想環境,教師利用語言教學系統“人手一機”的條件進行分組練習,學生們興趣盎然地進行模擬語言環境訓練,諸如演講對話、故事、幽默笑話等,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死板的授課方式,使所有學生都有了進行課堂語言實踐的機會,進一步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實踐的熱情。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和獨立思維能力的主體,也是合作交流的積極參與者。學生只有在語言實踐和信息交流的過程中,在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彼此協調統一的基礎上,才能從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判斷,把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能力,最終實現對知識的建構。

2.3.情景性教學促進學習者的主動性

語言教學系統作為語言教學的平臺,將教學情景作為完善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其成為促進學生完成知識建構的主要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情景創設的要求,虛擬了接近自然的真實語言學習情境,較好地創建了使學生身臨其境并受其感染和啟迪的環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求選用相應的教學資料,這些集文字、聲音、圖片、動畫于一體的教學資料能夠模擬實景,清晰地展示教學內容,提高平均時間內的信息量,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兩種功能的作用,為學生提供直觀、互動的感性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調動了學習者參與課堂實踐的熱情。

2.4.針對性教學與多樣化教學相結合

由于語言教學系統配備了一個完整的資料庫,可以存放一千個多小時語音資料和幾千個文本資料,供教師備課、課堂教學及課外學生自主學習使用。對不同認知風格、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學習者,教師可以實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進行個別指導和針對性的教學。也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和特點,挑選出最有效的教學模式或教學形式,將各種資源、語言材料整合到教學中來,使學生得以通過便捷的人機交互界面,既能選擇和控制必要的信息資源,又能充分感知并獲取多媒體環境的樂趣。

2.5.評價性教學促進學習者的反思

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學生之間的互評,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習者在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的過程中,要不斷對自己知識的理解進行診斷、反思,對他人的觀點作出評價,促進意義建構的完成。語言教學系統提供的軟件設計了相關內容的同步測試、單元測試和綜合測試等內容,形成教師和學生雙方獲得正確信息反饋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評價手段,也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提倡的關鍵性教學環節。

3.使用語言教學系統的效能統計

通過對263名學生的追蹤調查和數據分析,可以看到使用語言教學系統的顯著效能,

本研究通過對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社交焦慮與學習成績的分析顯示出語言教學系統為實施建構主義理論教學提供了技術支持,并取得顯著效果。

4.結語

語言教學系統以其獨持的魅力和強大的優勢,在語言視聽說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并迅猛發展,但要全面徹底地改變視聽說教學的現狀,使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語言教學系統真正發揮其效能,還有待于教師理論水平、實踐能力和責任意識的提高。將學生視為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重新審視自己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與地位是每一位語言教育者不可忽視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