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怎樣有效的提高品德課堂的時效性
時間:2022-03-03 02:56:00
導語:淺談怎樣有效的提高品德課堂的時效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要做到有效教學,首先,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為學生發展提供條件。有效教學是以學為中心的活動,堅持教學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是從本本出發。其次,關注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過程。學生參與包括:行為參與、認知參與、情感參與。學生的情感參與和認知參與的相關影響是成正比的,而且二者對高層次思維有著極其顯著的影響。學生的行為參與對高層次思維沒有顯著的影響,學生廣泛參與,就會在其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得到啟發,從而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這樣,學生才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一、當前農村初中思品課的課堂教學水平,與城市學校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究其根源,一是農村初中思品課教師優質培訓和學習的缺乏;二是觀念的頑固和行為跟進的滯后;三是評價制度的落伍。這些主客觀原因,導致了當前農村初中思品課的課堂教學日漸邊緣化,課改新理念與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沒有得到合理的整合,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實效。當前農村初中思品課課堂教學的現實,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滿堂灌”的課堂
這種課堂使教師作為課堂舞臺的主角和權威者的角色被長久地維持;這種課堂丟失了人文關懷,學生被看作知識的容器被教師任意地填裝;這種課堂強調教師的絕對講授,學生處于機械被動接受的地位。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課堂的時間和空間被教師一一剝奪,學生沒有了看書、思考、提問和訓練的余地,更不會看見學生思維和創新火花的迸發。
2.“滿堂問”的課堂
由于對新課改理念的不解或是曲解,相當多的教師卻以“提問”、“啟發”、“對話教學”、“互動教學”的名義,把課堂演變成了“滿堂問”。在目前思品課的課堂里,“滿堂問”的現象常常表現為:一是頻繁提問,同一回答。二是隨意提問,同聲異答。教師提問隨意,似問非問,目的不明,學生回答不一,最終導致哄堂現象。三是羅列問題,分組討論,掌控失效。不管“滿堂問”為何種形式,其實質都是無效提問,其結果只能導致無效教學。
3.放任自流的課堂
這是“滿堂灌”課堂走向的另一個極端。課改新理念主張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呼吁把課堂還給學生,于是有些教師便以此為籍口,完全放棄了另一個主體—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組織者—的責任。教師“無為”而教,放任自流,學生“無為”而學,毫無收獲。“無序”和“無效”是這類課堂最顯著的特征。在農村初中思品課的課堂教學中,此種現象也不少見。
二、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實施有效教學已成為改變當前初中思品課教學現實的迫切要求,也是實踐課改新理念的強烈呼喚
1、啟發誘導
在新課改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努力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實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倡導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促進教學的民主化、開放化,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提問,要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提問題。公務員之家
2、積極引導
新課改課堂教學提倡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教師不要總以心目中的“標準答案”去遏制學生思維,要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促進學生主動生成自己的知識,讓每個學生在各自探究方向上獲得學習體驗與成果,要使課堂成為樂學的課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到“我樂學”。
3、恰當指導
要想使教師的教學方式恰當有效地引起學生學習方式轉變。必須恰當指導。教師的教學方法,要體現在對學生學法的有效指導下,注重恰當對學生學法指導,特別是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課堂教學中的演示、操作等,教師必須先講明要求,然后恰當指導,不要放任自流,學生就可以學得主動,自覺抵制不良干擾。
4、反饋硫導
新課改課堂教學要建立課堂教學反饋調整機制。反饋是傳遞教學信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手段。教師要在課堂上通過板書、講解、提問、檢測、操作等進行反饋及時借助一定的電化教學手段,加大信息量,并根據反饋信息,靈活有效地調整教學,進行適當的教育補償,訂正錯誤,從而使學生不斷掌握知識。
5、嬌正輔導
新課改的課堂教學,要正視個性差異,重視因材施教,通過課堂教學讓每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對于學習后進生或學習障礙學生,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加以觀察分析,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保護他們自信心,在關心幫助的同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在課堂上給予必要的行為上和學習上的矯正輔導。如對閱讀理解能力差的學生,采取精讀方法加以輔導,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使之在學習上日有所得,不斷進步。對于優等生,我們又要積極創造條件,培優促特,讓一批有特色的學生學得更好,脫穎而出。
總之,在深人推進新課改進程中,我們要很好把握教材和學生,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 上一篇:國內外研究生培養方式的對比
- 下一篇:釣魚島問題的國際法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