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大學生現代意識培養
時間:2022-04-07 03:51:00
導語:談論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大學生現代意識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和主題,適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在大學生思想教育培養中,要著力培養他們的共生意識、尊重意識、感恩意識、規范意識、責任意識、發展意識等現代意識,以使大學生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具有良好的思想素養和精神動力。
關鍵詞:大學生;現代意識;和諧社會。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日益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和主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體現了和諧發展的理念。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要“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注重激發活力,促進社會公正和正義,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社會安定團結”。
什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志多次強調建設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著名經濟學家常修澤曾經給和諧社會列出了這樣的公式:和諧社會=民主和法治的統一+活力和秩序的統一+多元與公正的統一(宋宏:《和諧社會:體系與經濟著力點》,《安徽日報》,2005年6月10日)。筆者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一是指在我國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中,力求發展的速度、質量、效益相統一;二是要尋求人與自然、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優化間的和諧,實現人和自然協調共處,生態環境好,人居環境佳,人文環境具有誠信、包容、開放、文明、創新的濃厚氛圍和良好品質;三是社會和諧。體現在干群團結一心,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到充分保護,社會各方面消極因素最大限度地縮小,人的創造才能得以充分展現,人民群眾投身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各項工作贏得廣大群眾的擁護和贊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整體目標從全社會發展來看,就是要努力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和諧發展,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從個人發展來看,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世界、人與自我心靈的和合互動,推進人的全面發展。
在全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培養人的和諧意識至關重要,只有人人都具有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強烈意識和責任情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才具有堅實的人本基礎和理念支撐,才會在全社會營造出和諧發展、和諧進步的環境氛圍。高等學校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地方,對于大學生的培養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現代公民意識和體現時代要求的發展理念不可或缺。就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言,在這一艱巨而偉大的過程中,高等學校必須努力培養大學生適應這一目標要求的現代意識,以保證培養的未來國家建設的高素質人才適應和諧社會,建設和諧社會,推進和諧社會。具體而言,要在大學生現代意識的培養中突出以下意識的培養:
1.共生意識
共生本是一個生態學的概念,強調自然界各種物種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形成系統、共同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當前,“共生”的觀念在社會發展中越來越受到關注,人們認為,社會是一個系統,自然界是一個系統,自然界和社會構成一個更大的系統,在每一個系統中要堅持共生的觀念,人與人,人與自然,社會各因素、自然各要素……都是和諧發展的環節和因子,各個因子要相互促進、互動發展,而不是此消彼長、你死我活。培養大學生的共生意識非常重要,只有具備了正確的共生意識,大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五個統籌”的發展觀,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自然界各種物種的存在理由、存在價值和對他們健康發展對于自我全面發展的必要性,才能使自己的思想達到“以我為美,以人為美,美美相生”的境界。
2.尊重意識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構建和諧社會要“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要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培養大學生中的尊重意識就是要引導大學生樹立尊重他人、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和創造的思想。尊重他人,不僅是尊重已經做出貢獻、得到社會承認的人,而且要尊重自強不息、艱苦卓絕、奮發有為、默默奉獻的人,特別是對于身邊不畏貧困、勇于追求的同學;對于社會上經濟弱勢、矢志不渝的下崗工人、農民群眾、老弱殘疾人員等要給予充分的人格尊重和感情貼近。尊重勞動不僅要尊重腦力勞動,也要尊重體力勞動,對于一切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勞動都要充分尊重;尊重人才不僅要尊重社會公認的人才,而且要尊重一切有利于把自己培養為有益于社會和人民的人才的一切努力;尊重創造不僅要尊重創造成果,更要尊重創造愿望和創造過程;不僅要從思想上尊重,而且要從行為上學習,使自己的創造意識得到養成,創造思維得到鍛煉,創造技能得到提高,創造成果得到實現。大學生只有樹立牢固的尊重意識,才能在社會生活工作中多一份寬容,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友愛,在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做到團結協作、開拓進取。需要指出的是,大學生尊重意識的培養要與弘揚尊重群眾意識、發揚群眾路線相結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構建和諧社會,“要積極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探索新途徑、新方法,不斷提高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要深入基層,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以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為工作重點,善于運用說服教育、示范引導和提供服務等方法把群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凝聚和激勵群眾共同前進”。當代大學生要始終堅持保持堅定而鞏固的群眾意識,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大學生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必將承擔重要重任,如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服務人民,服務社會,其前提就是要樹立群眾意識,只有培養好群眾意識,才能代表好、維護好、實現好群眾利益,將專業特長、知識能力融入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中。
3.感恩意識
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等報紙媒體和一些網站都登載了一位貧困大學生的父親的信,信中描述了一位大學生只知向父母要錢,卻不能體會父母的含辛蓄苦;只知道享樂生活、寄生父母,卻不能感恩、自強的情形。這封信所反映的問題是大學生中存在的感恩意識缺乏問題。當然,像那位辛酸的父親信中描寫的大學生冷漠自私、寄生浮躁的現象決不是大學生的主流,但仍然可以讓我們警醒:必須要加強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大學生要適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就要學會感謝父母,感謝他人,感謝社會。父母可能沒有給予我們多好的生活和地位,但養育培養了我們;他人可能沒有時刻帶給我們實惠和便利,但每個人在生活中、成長中都接受過數不清的幫助和溫暖;社會可能給我們帶來一些不順心的事,但依然是我們生活、學習、工作的舞臺。大學生要培養感謝生活,感恩親人、感謝自然、感謝時代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在和諧社會構建中培育幸福感、寬容心,增強回報社會、奉獻社會的精神,唯如此,一個和諧社會才能真正構建。不難想象,一個社會如果是由沒有感恩意識、冷漠自私的人構成,即使這些人具有高的智商和技能,這個社會也不可能實現和諧發展的。
4.規范意識
馬克思曾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頁)。教育要強化規范理念,主要是在教育中強化法制規范理念和思想道德規范理念,重點是加強正確的利益觀教育。不可否認,在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存在著各種利益關系的調整,如“先富”與“后富”、“共同致富”問題,發展效率與社會公正問題,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關系問題,優勢行業和劣勢行業問題,等等?,F階段,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對各方面的關系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的正確處理,“要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增強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政策、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高度重視和維護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針對這些目標、原則和問題,在教育中要著力培養規范意識,堅決反對各種“仇富”、怨恨等不良心理,正確認識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各種利益關系和調整解決途徑。培養大學生的規范理念一是要加強思想道德規范意識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使學生養成自覺的基本道德規范,防止道德失范,防止在各種利益關系的調整和和諧社會的構建中迷失方向。二是要增強法制規范意識教育。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教育必須凸現法制理念,實現道德教育、知識技能傳授與法制教育的統一,通過理論講授、以案說法、社會實踐等各種方式弘揚法治意識、倡導法律規范,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鞏固和發展安定有序的社會局面,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奠定法治規范基礎。三是要開展利益均衡和保障機制研究與教育。和諧社會應是各方面利益關系得到均衡和協調的社會,高等教育要呼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利益均衡機制和保障機制的實踐,利用資源自動深入研究,同時積極開展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利益生成運行機制、流動機制、保障機制的宣傳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利益均衡和保障意識,掌握基本的社會利益生成和運行、調節的理性分析方法。
5.責任意識
據報道,在2004年“4.16”湖南婁底礦難中,礦工聶清文最后關頭留下這樣的遺言:“骨肉親情難分舍,欠我娘200元,我欠鄧曙華100元……”按照民間的慣例,沒有欠條的債務人死后,所欠的債就成了“死債”,債權人的那筆債就下了“黑河”,一種最基本的寬容也要求債權人不去追究這點利益。然而,聶清文卻留下了這樣的難以置信的遺言。對礦工聶清文的舉動,大家都萌生一種久違的感動。正如婁底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胡旭曦說的,“那就是我們一些老百姓的生活,你無法不流淚。”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在生命的盡頭做出了幾乎是人性最耀眼的舉動?筆者以為,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長久倡導,而在市場經濟中又被一些人遺忘的責任意識。聶清文不懂得什么是誠信,什么是契約?但他有老百姓最樸素的“良心”,最深厚的“責任”,強烈的責任意識使他在生命的最后關頭感動他人,感動中國。美國品德教育聯合會主席麥克唐納曾說:“能力不足,責任可補;責任不夠,能力無法補;能力有限,責任無限?!甭櫱逦牡呢熑我庾R應當成為大學生學習的典范,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要加強對大學生的責任意識的培養。誠信教育(我們確實有少數大學生失去了誠信)需要責任意識,否則誠信意識就不能可持續發展;創新教育需要責任意識,否則創新就缺乏持久的精神動力和高尚動機。大學生要樹立對父母親人、對他人社會、對自然宇宙的責任意識,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和人文關懷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保障和精神動力支撐。
6.發展意識
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發展是全面實現小康目標,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進步,是以人文本,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發展是一個過程,需要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發展是激勵人民的號角,是振奮人心、鼓舞人民奮發有為的強大精神動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為現實服務、為時代服務,為大局服務,要審時度勢,引導大學生認識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認清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機遇期,樹立發展意識,增強為發展努力學習、苦練技能、鍛造品格、提升素質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去年年底和今年初,安徽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了“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奮力崛起”、構建“和諧安徽”的總體發展思路,圍繞這一戰略規劃,安徽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深化學生發展理念,凸顯崛起意識,鼓舞大學生立下雄心壯志,為安徽崛起而努力奮斗。
適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大學生需要培養的現代意識還有其他方面的內容,如理想信念意識,團結協作意識等。需要指出的是,所謂現代意識并不是現代社會才產生或獨有的意識觀念,而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體現時代進步特點的意識觀念。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中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至誠至堅博學篤行”、“己之不欲,勿施與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思想,歷經千年而光輝不減,依然無愧于成為啟迪心靈、推動社會進步的現代意識。大學生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的現代意識,要海納百川,融會貫通、學習實踐各種體現規律性、創造性和時代性的精神,使自我的思想道德建設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態的全面發展共同進步,和諧互動。
- 上一篇:廠檔案員年度述職述廉總結
- 下一篇:深究網絡計劃技術在工程項目管理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