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狀況探微

時間:2022-04-07 04:26:00

導語:我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狀況探微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狀況探微

摘要: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遷,對我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要求,本文在認清藝術與政治、藝術與設計的關系的前提下,從高等院校的藝術設計教育的各個方面,以管理者的立場對高等藝術教育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育改革

一、社會背景

中國自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以來,從最初的解決溫飽問題到現在構建和諧社會口號的提出,中國的經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各項事業的發展也都蒸蒸日上,人們已不僅僅滿足于豐富的物質生活,轉而有更多的精神生活的需求,這給中國的高等藝術設計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此同時,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外來文化的入侵,挑戰也并存著。

二、我國目前的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現狀及特點

縱觀中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現狀,一方面,中國高等院校遍地開花式地開設藝術與設計學科;另一方面,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狀況又十分令人難以滿意。導致這一局面的出現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方面,迅速崛起的經濟建設高潮,一浪高過一浪,信息時代的產業更替幾乎沖擊著一切領域。在中國植根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不得不倉促上陣,以非常不成熟的理論與實踐,迎接著信息時代快節奏產業革命的挑戰,為中國的產業化提供著力不從心的不成熟的服務。另一方面,信息時代對現代設計人才需求的高起點,批量化,又迫使著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盡快為社會提供優秀的設計人才。市場這一只無形的手決定了這一局面的出現。這一點可以從現階段中國高等院校遍地開花式地開設藝術與設計學科得到充分體現。

針對這一局面的出現,作為一名藝術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如何去扭轉這種局面,如何去改變這一局面,這是一個值得讓我們深思的問題。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明白藝術與政治的關系、藝術與設計的關系的問題。

一、藝術與政治的關系。

藝術與政治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藝術與政治的關系,實質上就是藝術與經濟關系的體現。一般說來,一定的經濟,通過政治,決定著藝術的性質和發展;一定的藝術,又反過來通過政治,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而中國的經濟的發展便必然導致了藝術的蓬勃發展,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也是有著社會環境這個大背景的作為支撐的。

二、藝術與設計的關系

而關于藝術與設計的關系問題,首先我們從設計的起源談起,著名設計教育家尹定邦先生在他的《設計學概論》當中曾提到過,如果說原始人在用一塊石頭砸向另一塊石頭是,設計便就在這一瞬間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設計雖然超越了純藝術,存在于設計、生產或制作的全過程,和技術、材料、工藝、市場、消費、等因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但它與藝術創作并不能截然分開,設計師的設計自始至終總是要考慮到具體設計對象,根據生產技術條件和制作技藝的可行性,而進行創造性工作,這個創造性過程始終與審美發生聯系。

三、中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需要改革的方面

在充分認清了藝術與政治、藝術與設計的關系的條件下,我們對藝術與設計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和認識。那么,在中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領域,我們應該怎么做,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做,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高等藝術設計教育改革:

第一,建立較為全面的大學入學考察錄用機制。

藝術設計是綜合型的學科領域,有科學的含量也有藝術的成分;有對智能的要求更有對創造力的強調。藝術設計需要的是具備全面素質的創造型人才。這就決定了藝術設計教育必須與基礎素質教育緊密結合。從目前我們的基礎教育向大學輸送的生源狀況來看,普遍存在知識面不廣、視野不寬、能力局限、發展后勁不足的情況。

我國現有大部分藝術院校設計類的專業入學考試,主要以繪畫表現能力的高低作為錄用評判的標準,雖然也有設計基礎方面的考核,但基本上僅限于紙上的描繪表現。這種專業考試模式不免給人一種錯覺:設計=美術表現+實用美術技法。顯然,這種類型的考核對于將要步入設計學科進行學習的學員來說是不全面的,至少是不足的。在現行錄用考試制度強調美術技能的同時,更應加大對思辨能力、認知理解力、創造意識、發現與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素質方面的考察評估。記得有一所大學的設計試題是這樣的“從蘋果落地你能想到什么”,畫一幅畫。有的學生說畫了一張船沉海底的畫面,說想到了“泰坦尼克”沉船之謎,他沒有直接說想到了萬有引力,而是通過一種別的方式巧妙的表達,這就很好。藝術設計類專業入學考察評估錄用方法與機制的改進完善,將有利于正確引導考生考前對學科性質的初步認識,促使考生主動地在自身素質方面進行提高。

第二,建立合理的課程設置體系。

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設置的是否合理是關系到學生的知識體系是否全面,發展后勁是否充足的問題?,F在很多學生都是重技能而輕理論,所以我們更應該加大對學生在重視藝術理論知識以及提高藝術素養方面的引導,適當的開設一些藝術史論和美學方面的課程。

第三,使用合理的教學方法。

好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很快進入角色,并且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潛能和智慧的。曾經聽過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院長戴士和教授的一次講座,他提到中國現在的藝術設計教學方法有一些不是很科學,他提倡讓學生進入大學之后,直接進入創作,通過創作去綜合運用個人的能力,找尋適合于自己的感受點,帶動其他因素,諸如技巧、材料、載體等。即先撇開基本功的練習,跳過我們現有教學體制上的素描、水粉的習作練習,直接進入到創作階段,老師給一個主題,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和技能,去完成對這個主題的創作,然后在創作的過程中,他自己就會發現原來很多東西自己都沒有掌握,回過頭來一看,知道自己缺哪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這樣他就會充分利用在校期間好好學習。其實,這也是一種逆向思維,它轉換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給學生一個勁的灌輸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的培養和個性的挖掘,而這種主觀能動性則恰恰是學生進行終身學習的源動力,個性則恰恰是我們進行藝術創作所最為寶貴的東西,是思想的火花、智慧的源泉,我們不能讓他們泯滅,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所教出來的學生不能是一個模式的,要求每個人都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和創造力。教育部部長周濟在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都曾明確指出:我國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明顯不夠,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等等。這也充分說明了我國的教育體制中的不足,不僅僅是藝術設計教育,而是大多數學科都是這樣,但是我們得努力,得試圖去改變這一現狀。

當然了,我并不是一味的推崇戴教授的教學方法,他的教學方法或許在一定的范圍內比較合適,但至少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作為藝術設計教育,我們要敢于拓寬自己的思路,不要拘束,還記得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終身教授關志民先生曾給我們做過一次講座,其中他講到教學方式這一塊時印象較為深刻的是,他說“我在給我的學生上課的時候,他們有的躺在沙發上,有的座在地上,有的靠在椅子上,總之,怎么舒服怎么來,我們圍成一圈,氣氛很輕松,大家暢所欲言,老師和學生之間感覺沒有了太多的約束,感覺一下子親近了很多,這對進行創作和交流很有益?!边@其實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方法。

近年來,有些藝術院校采取了導師制,即一名老師帶幾名學生進行小班學習,類似于研究生的學習方法,其實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

從上面幾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在藝術教育的教學方法上我們應該充分的發揮我們的想象力,我們不要局限于形式,而是要以實際效果為出發點。

第四,采用合理的辦學模式,拓寬辦學思路。

近年來,許多藝術院校都和國外的一些設計院校建立了聯系,采取聯合培養的方式,如“2+2”模式,即在國內學習兩年,在出國學習兩年。這樣的模式其實也是非常合理的,它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也有利于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可以說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推崇的。還有一些藝術院校和生產廠家、設計院聯合起來辦學,這種思路也很好,這是一種資源共享的好模式,因為它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起來了,同時它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給生產廠家帶來了經濟效益,形成一種多贏的局面。在江蘇首屆設計教育論壇上,我們看到很多學生的作品,有些令我很感動,很多作品都是學生和廠家聯合起來設計生產制作的,也就是我們一直提倡的產、學、研一體的辦學模式。設計教育要和產、學、研結合起來,和實踐結合起來,否則就失去意義了,說到底,設計終究是為生產生活服務的,產、學、研三位一體的模式是個良性循環的過程,我們應該大力發揚,用我們的好的設計方案去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服務,從而更好的促進我們研究和學習。作為教育管理機構,我們有義務作為學生和企業之間的紐帶,成為他們的“紅娘”。

第五,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在師資方面,我們要走藝術家和設計師結合的道路,工藝師與設計師相結合的道路,藝術家和設計師要取長補短,相互學習,不要搞孤芳自賞。自從我們開始把藝術設計獨立出美術以來,由于藝術設計很多原因,畫家對設計師總是不屑一顧;工程師對設計師也多有譏諷,這些現象都是不正常的。我們不能把“大師”與“工匠”對立起來,大師與工匠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天然鴻溝,因為藝術設計是和許多學科交叉起來的,我們不能輕技藝。同時,我們也要加大對青年教師隊伍的培養,給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第六,要有超前意識,進行專業設置。

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要與時俱進,隨著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我們的專業也應隨之越來越細化。像近年來出現的動畫設計、游戲設計、玩具設計等專業,都是時展的產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要相信,有需求就有市場,我們的教育要緊跟時代的腳步,為經濟的發展做好服務。

時代需要創造型、智慧型的教育,而藝術設計作為體現人類智慧與創造力的綜合型邊緣學科領域,更需要這種新型基礎教育強有力的支撐。因此,對藝術設計教育的探索與研究,除了對高等教育階段的改革創新,還有必要向大學前的基礎素質教育方面作新的嘗試。總之,就中國目前的高等藝術設計教育來看,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我們正在摸著石頭過河,正在積極探求一條適合于中國國情的藝術設計教育之路。

四、討論:中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意義和途徑

本文只是以高等藝術教育的管理者的立場,立足于高校自身來進行改革,這是遠遠不夠的,高等藝術設計教育改革需要全社會來支持,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我們來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和追尋的。

關于高等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意義,本文也只是粗略概述了一下,具體究竟會帶來哪些積極有利的意義,則需要進一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