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未定居子女教育與社會發展

時間:2022-04-25 10:57:00

導語:小議未定居子女教育與社會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未定居子女教育與社會發展

【摘要】當前城市化的發展促使了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隨之而來的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日益突出。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是教育公平問題,這涉及到社會公平,關系和諧社會的建設。政府部門應積極采取措施,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就學難的問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公立學校

一、提出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日益發展,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持續不斷地涌入城市,這既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同步發展的必要條件,又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結果。伴隨著他們的是生活方式的轉變和生活環境的改變,由此引發的問題有很多很多,而他們子女的教育問題就是其中之一。

流動兒童隨父母進入城市,教育問題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一個社會問題,可以說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是勞動力流動的副產品之一。中國的義務教育體制沒有針對時代的變化,仍然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傳統模式。其結果導致了流動兒童的戶籍所在地和居住地兩方在這一問題上的無能為力。大量的適齡兒童面臨失學的窘境。公立學校高額的借讀費讓農民工望而卻步;“打工子弟學?!钡暮侠硇浴⒑戏ㄐ缘臓幷撊栽诶^續。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出路在哪里?誰來保障這些“流動花朵”的教育需求?同在藍天下,共同進步成長。流動兒童何時才能獲得與城市兒童同等的教育機會?“如果我們承認農民進城是社會發展之必然,城市發展之必需,就應該承認民工子弟讀書之合情合理;如果承認國家實行的義務教育是面向所有中小學生,就應該承認民工子弟不論走到哪里,都有權利沐浴在義務教育的陽光之下?!?/p>

二、現狀描述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農村人口向城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大規模的遷徙。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流動人口的總數已經達到1.2億。到2005年底,中國農村有1.4億農民離開農村進入了城市,其中有1億人在城市打工。[2]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是伴隨著工業化而發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為農民的外出務工提供了可能。隨著社會轉型進程的加快,流動人口的特點日益明顯。

流動人口的規模逐漸擴大。由于農村的耕地面積不斷的減少,農村中的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農村中僅有的那么一點收入已經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了,他們基本的經濟保障無法得到滿足。同時,城市和農村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直接導致了城鄉經濟的差距。由于兩方面的作用,正好形成了推力和拉力,促使了大量的農民不斷的涌進城市,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同時流動人口日漸趨向于遷移長期化、家庭化。隨著兒童跟隨父母在城市居住的人數不斷增長,他們的教育成為了一個必須要考慮的社會問題。流動兒童少年的教育問題十分嚴峻??傮w上講,失學情況嚴重,就學問題突出。

(一)流動兒童少年失學輟學情況嚴重

當前,處于學齡階段的農民工子女中有相當一部分處于失學或輟學狀態。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農民工自身忙于生計,而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管理。有些農民工本身的文化素質不高,認為讀書無用,對子女的教育不抱希望。此外,造成失學輟學的原因還有經濟方面的因素。部分學校高昂的學費使農民工子女望而卻步。由于流動人口的流動性而造成的居無定所,常常導致那些孩子無法在一個地方完整地完成學業。流入地的地方部門對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不夠重視,無法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就學條件,直接導致了流動兒童少年失學問題日益嚴重。流動兒童少年失學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農民工為城市、為社會創造出巨大的財富,但他們的子女卻無權享受到在城市里國家提供的義務教育資源。數以百萬計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無法得到解決,不僅是每個家庭的損失,同時意味著每年都會增加百萬以上的文盲,這對整個國家國民素質的提高非常不利。

(二)流動兒童少年就學問題突出

流動兒童少年在流入地就學的途徑主要有兩種:在公立的中小學借讀;在流動人口自發興辦的“打工子弟學校”就讀。雖然流入地政府部門對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開始關注,但明顯地保障力度不夠,具體表現就是在上述兩種就學途徑上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1.在公立中小學借讀。流入地公立學校的教育資源豐富,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質量應相對較好。所以農民工都希望可以將自己的子女送進公辦學校來接受高質量的教育。但有諸多限制:在入學這一環節上,各地的公立學校都不同程度地設立相關規定,來提高接收流動人口子女的門檻。而且因為教育資源本身的有限性,公立學校不可能做到全部接收,往往還要求流動人口子女交納高昂的借讀費、贊助費等。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流動人口的子女容易受到歧視。這種狀況可以理解為社會排異現象,城市里的學校、老師、學生、家長在較短的時間內無法接受與他們有顯著差別的兒童。和城市居民的子女相比較,流動人口的子女在基礎、語言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而普遍感到自卑,存在著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他們很容易感受到與身邊城里孩子之間的差別,內心世界感受到強烈的不平等,因而會產生對抗情緒,所以在城市公立學校就學的流動人口子女往往心理教育更為重要。

2.在流動人口自發興辦的“打工子弟學校”就讀。流動人口自辦的打工子弟學校的費用較低,但辦學規模參差不齊,總體上說教學質量不高,而且幾乎所有的打工子弟學校都沒有得到政府的承認,也就是所謂的“非法辦學”。由于學校的地位沒有得到政府的認可,因而學生即使完成學業,也無法取得畢業證書。打工子弟學校大都位于城鄉結合部;條件簡陋,大多租借廢棄廠房作為校舍,缺乏必要的設施和安全保障;師資匱乏,且隊伍不穩定,流動性大。但就是這樣條件的學校,仍深受絕大多數農民工及其子女的歡迎。他們知道“與其失學,不如條件惡劣地求學?!贝蚬ぷ拥軐W校對學生入學沒有限制,收費相對于公立學校非常低,學生來去自由,符合流動人口的特點,因而,打工子弟學校解決了農民工心頭的一件大事??梢哉f,打工子弟學校是以體制外的形式解決體制內的問題。

三、原因透析

大量的流動兒童少年喪失了受教育的權利,或是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這給國家、社會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影響流動人口進城子女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們認識上的問題,又有長期以來形成的體制矛盾。

(一)我國的義務教育實行的是“在國務院領導下,地方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制,義務教育主要由戶口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承擔

各流入地往往習慣于把外來人口當作體制外人口來認識和考慮,外來人口的學齡子女也就當然地被當作本地義務教育體制外的求學對象。進城農民工及其子女無法享受這些基本的生活待遇。流動人口子女既無法享受與城市同齡兒童同等的教育機會,同時也被排斥于鄉村教育體系之外,成為被“邊緣化”的一個龐大群體。

(二)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地區偏見和觀念上的障礙等原因,許多城市公立學校在招收流動人口子女時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經費問題也成為公立學校招收流動人口子女所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打工子弟學校是體制外的產物,但其在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上所起的作用卻是相當大的。由于沒有得到政府部門的批準,這些只能是半地下地進行辦學。資金來源匱乏,校舍設備簡陋,師資力量較弱,教學質量不高,這些都限制了打工子弟學校的發展。打工子弟學校急需解決正規化的問題,才能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三)家庭是兒童基礎教育的重要影響因素,直接決定了兒童的教育水平

流動人口家庭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應負有很大責任。許多農民工的教育意識落后,注重眼前利益,認為讀書無用。迫于經濟壓力,微薄的收入僅僅能滿足維持基本的生活開銷,對于那些高額的借讀費等卻只能望而止步,從而這些流動人口子女喪失了最基本的受教育的權利。

(四)大多數流動人口子女都是從經濟文化較落后的地區遷移到發達地區,由于年紀尚小,他們很難迅速融入到新的環境中去

在城市里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以及學校中老師同學的另眼相看,使得農民工子女感受到了強烈的不平等,很容易形成自卑、厭學的情緒。同時,他們還肩負著家長對他們的期望。往往家長只重視對子女物質要求的滿足,而忽視了精神、心理等方面的交流。有時父母強烈的望子成龍的心態極易造成子女的愧疚感和負罪感,對子女的成長不利。

四、政策建議

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現在已經是一個社會問題,而不僅僅是單純的教育問題。這涉及到受教育權的公平性,對整個社會的公平產生影響。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力量協調解決。200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解決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上學困難問題,讓每個孩子都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機會?!钡瑫r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問題上,困難是多方面的,難以在短時期內徹底解決。

(一)從體制上進行革新

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戶籍管理制度以及與此相關的城鄉不合理體制必須加以改革。這是改革的必然趨勢,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流動人口的身份、就業、生活等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也是受此影響的結果。只有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才能為流動人口子女的就學掃清制度障礙。

(二)在政策上給予傾斜

各地政府要轉變觀念,提高對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認識。要認識到進城流動人口為城市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政府有責任承擔他們的子女的義務教育。流動人口應該享有憲法賦予的國家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正常權利。從整個社會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的角度,政府應該鼓勵和支持流動人口子女進城上學,并為他們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在政策制定上,應多考慮到這部分人的利益。

(三)公立學校為主,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辦學

在解決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上,流入地的公立學校必須切實做好接收工作,積極利用教育資源。禁止在入學手續和贊助方面對流動人口子女設置障礙。主管部門要在經費上予以支持。可以考慮“經費跟著學生走”的原則[4],避免濫用“自由裁量權”。由于經濟力量有限,國家對于基礎教育的投入始終存在不足,公立學校不可能在短期內完全接納流動人口子女,這時出現的打工子弟學校正符合了這一要求,但由于其硬件設施等不符合要求而處在相當困難的境地。政府部門應積極引導,適當地降低辦學條件的門檻,給予打工子弟學校更多的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其發展,爭取使他們能達到公立學校的標準。同時,其他社會力量應該積極發揮作用,幫助那些經濟困難的流動人口子女完成學業。

(四)重視流動人口子女的心理教育

流動人口子女從農村走向城市,這需要一個較長的適應過程。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這時需要老師、家長等積極地給予他們心理輔導,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要跟那些城市里的孩子們和睦相處,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

綜上所述,解決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成要素之一,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同時這也是城市健康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必要性,積極采取措施加以解決之,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社會各方應攜起手來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不僅僅是對農民工及其子女,而且對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王穎.中國民工潮——關于打工族生存狀況的調查報告[M].長征出版社,2005.

[2]蔡建文.中國農民工生存紀實[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

[3]李玉雪.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透視[J].社會檔案,2006,(8).

[4]孫曉鳳.農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問題及對策[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6,(4).

[5]史柏年.城市邊緣人——進城農民工家庭及其子女問題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6]杜越,等.城市流動人口子女的基礎教育——政策與革新[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7]范國平,等.農民工城居子女讀書難問題成因探析[J].黑河學刊,2006,(1).

[8]黃祖輝,許昆鵬.農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與對策[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7).

[9]范小西.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遭遇的問題及原因透視[J].教育導刊,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