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課程交流的特征分析

時間:2022-04-25 05:13:00

導語:國際課程交流的特征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課程交流的特征分析

一、背景

開放教育資源運動始于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開展的開放課件(OCW)項目,該項目成功實施之后,開放教育在全世界范圍內開展得如火如荼。歐洲也于2006年掀起了開放教育的浪潮,歐洲遠程教育大學協會是其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組織。

歐洲遠程教育大學協會[1](EADTU,EuropeAssociationofDistanceTeachingUniversity)成立于1987年1月,其執行機構設在荷蘭開放大學,是個非贏利性組織。它的成員包括24個歐洲國家的29個遠程開放教育大學及國家教育機構,主要關注遠程教育和數字化學習領域。其目的是通過積極支持組織成員在開放及遠程教育方面的發展,加強組織成員之間在戰略領域的合作,提高其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EADTU在歐洲高等教育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EADTU開展了多個項目研究,如MORIL(多語言開放教育資源項目)、CSVM(跨地區真正流動學習項目)、EduContact(歐洲遠程大學聯絡網絡項目)等,其中,“國際課程交流”(InternationalCourseExchange,ICE)項目集中反映了歐洲遠程教育中對終身學習理念、靈活學習方式、多元文化融合等新型學習需要的實踐性嘗試,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

二、國際課程交流(ICE)項目介紹

國際課程交流[2](ICE)項目秉承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宗旨,嘗試通過各國的人文、社會和文化科學課程資源的共享,促進教育科學文化領域的“歐洲維度”的建立。該項目由歐洲遠程教育大學協會(EADTU)中負責人文科學課程的網絡部門協調組織,從2006/2007年的冬季學期開始實施,其目標是構建一個國際化的課程資源平臺,以便于不同國別機構中的學生選擇課程學習,在此基礎上使得整個歐洲高等教育進一步體現學習的個性化和專業化特點。參與ICE的任一成員組織機構中所屬的在讀學生,都可以選修其他合作組織所提供的課程,各組織成員機構或學校均承認課程交流項目所提供的課程學分,并可將其直接計入學生在讀總學分。學生選修國際課程交流項目的課程,可以借助網絡進行虛擬的數字化學習,打破了教育空間上的限制。在課程學習結束后,只要順利通過課程考核,學生即能獲得相應的修讀學分。

(一)課程

1.課程形式。目前,ICE參與的成員組織主要有七個[3]:德國哈根開放大學、英國開放大學、荷蘭開放大學、愛爾蘭國家遠程教學中心、西班牙加泰羅尼亞開放大學、西班牙國立遠程教育大學、意大利國立遠程大學。每個合作組織成員都有責任為這一項目至少提供兩門能夠反映所在國家文化特色的人文學科領域的課程。如荷蘭開放大學提供的“早期荷蘭繪畫”課程、西班牙加泰羅尼亞開放大學提供的“當代加泰羅尼亞語的歷史和藝術”課程。詳見下表1。

2.課程語言。一般情況下,ICE課程是以組織成員所屬國家的官方語言提供的,目前提供的語言包括加泰羅尼亞語、荷蘭語、英語、德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等。學生用什么樣的語言學習,取決于他選擇哪所大學,學生若是想學習荷蘭開放大學的“早期荷蘭繪畫”這門課程,那么他就必須接受荷蘭語的挑戰。

3.課程評價。ICE項目中學生評價是按照課程提供學校的學籍規章制度進行的,課程評價合格后學生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并被自己學校認可。每門課程的學分不同,最少5個學分,最多達15個學分。與課程資源的提供語言相同,多數課程的學生學習評價也是以課程提供國語言進行的。不過,也有不只提供一種語言的測試,例如西班牙加泰羅尼亞開放大學提供的學生測試,既可以用加泰羅尼亞語,也可以用西班牙語或英語進行。

(二)學生入學

1.入學要求。與構建統一的歐洲文化、科學教育資源的目標相一致,目前ICE提供的主要是人文學科領域本科教育水平的課程,因此其目標群體是那些年滿25周歲、人文社科專業背景的大學生或者是那些對人文課程感興趣的大學生[4]。由于學生入學是遵守提供課程的國外學校的規章制度的,因此不需要參加額外的入學考試。由于課程教學所采用的語言可能與學生本國語言不同,因此要求參加本項目修讀的學生具有閱讀相關文獻、參加考試、進行討論以及口頭表達的語言能力。除了語言這一基本的要求外,還需要有關計算機網絡的應用技能以及良好的學術基礎和自我組織的能力,以保證最后的課程學習質量。

2.入學注冊。國際課程交流項目目前只提供給在校就讀的大學生,參加ICE項目的學生必須進行正式的注冊并接受申請國別學校的學籍管理。為了克服學校之間的差異,便于學生跨國跨校選修課程,各參與組織成員學校之間達成協議,接受來自不同類型學校的學生。由于各個學校的管理規章不盡相同,學生在注冊和學習時需充分考慮到這一問題。

3.入學費用。ICE項目中,學生學習國外學校的相關課程是需要支付相應費用的,費用的數目在不同的學校之間是不同的,從250歐元到1200歐元不等。為尊重各個成員組織在教育教學管理上的自主性,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項目組織并不提供任何形式的獎學金,也沒有減免費用的其他協議。

(三)學生支持

1.教授和指導。ICE項目中所提供的課程都是組織成員學校的常規課程,所以,一般情況下,教師的教授與課程指導與常規課程是一致的,任課教師不需要向參與ICE的選課學生提供額外的課程指導。只有在以另一種語言提供課程內容以供交流選修時,需要對教師提出語言或者是教學技能方面的特別要求,有的課程指導教師還需要接受一些特殊的培訓,以保證課程的正常指導。

參與ICE的選課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下載課程資源,并根據課程修讀要求完成學習,也可以借助網絡,通過參與課程的網絡學習討論會并創建學生新聞組,獲得相應的學習指導支持。

2.管理支持。學生登記入學、參加考試、支付學費以及跨國跨校間的學分互認,都需要進行嚴格而系統的管理。在ICE項目中,項目管理中的學籍管理沿襲所在學校的學籍管理制度,不需要對學校管理人員進行另外的培訓。

3.圖書館資源。參與ICE項目的學生有權使用學校的圖書館資源。也就是說,參與項目的學生可能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學校的圖書館資源,以支持自己的學習。雖然目前ICE項目中對于圖書館的使用沒有做特殊的安排,不過每個合作學校都計劃在圖書館指定一個工作人員來為跨國跨校的選修學生提供專門服務。

(四)ICE進一步的發展

ICE進一步的發展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擴大組織成員學校的參與度,目前參與ICE的組織成員學校有7個,相信以后會有更多的學校參與其中;其次是課程內容的擴展,目前ICE提供的課程都集中在人文學科方面,ICE的成員希望以后能將其擴展到更多的領域,以擴大組織之間的合作;第三是課程水平的提高,現在的ICE課程只停留在學士水平階段,下一步的計劃是從學士水平擴展到碩士水平。

三、國際課程交流(ICE)項目評述

(一)ICE的特色

1.具有國家特色的人文學科。ICE項目是在歐洲遠程教育大學協會人文社科學術網絡部門的組織和計劃下進行的,該部門主要關注人文社科“歐洲維度”的建立,因此,這個項目主要嘗試歐洲各國大學及教育機構中人文學科類的課程交流,試圖通過提供具有國別文化特色的課程統合歐洲高等人文社科教育資源,目前提供的課程反映了成員組織國家的特色文化。

2.多語言課程。ICE中提供的課程沒有統一的通用語言。一般采用的是提供組織所在國家的語言,因此,語言的多樣性也是這個項目的一個特點。多語言性可以讓學生獲得用不同于學生母語的語言學習的體驗,提高外語運用能力,但同時也可能會增加學生學習的障礙。

(二)ICE的問題

1.目標群體。目前ICE主要針對的是年滿25歲的人文社科的學生或者是對人文社科感興趣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在讀大學生,必須屬于ICE組織成員學校且只能選擇其他組織成員學校提供的相關課程。這些雖然是在項目實施之初必要的嘗試性措施,但其較為嚴格的項目參與資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ICE在推進歐洲高等教育的開放進程中的作用。顯然,真正開放的歐洲人文社科教育之路還需要等待。

2.費用問題。參與ICE項目的學生必須支付一定的學費,有的可能比在國內學習要高。目前的ICE項目中沒有任何的獎學金或者是減免學費的機制,因此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項目在歐洲的推廣速度。

3.語言問題。由于課程提供的語言限制,國際課程交流項目對參與修讀的學生在語言方面的要求比較高。有不少學生可能會由于語言能力的問題而放棄學習的機會。因此,這可能會影響在學生中的推廣。

(三)ICE項目對我國高等教育優質資源的啟示

國際課程交流(ICE)項目最大的特點是各個參與學校將自己具有特色的人文學科課程互認共享,以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最大化。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目前我國教育部開展的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相似,我國高等教育網絡精品課程項目也是希望優化教育資源,通過國家高等教育網絡精品課程平臺實現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共享。

然而,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從實施到現在,無論是從范圍、程度,還是從開放共享的內容上,特別是相關的服務和工具支持上還遠遠不能滿足現實的需求。目前的高等教育網絡精品課程只是將數字化的課程內容放置到網上,沒有提供相應的學習反饋,也沒有實現大規模的跨校學習學分互認機制,從實際操作角度看,不利于資源優化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參照ICE的操作模式,加強學校之間的緊密合作,形成有效的資源共享機制,打開學校的課程屏障,使學生可以按照個人的興趣選擇不同學校的課程來學習,學校為這些開放課程提供一系列的學習支持,學生學習完以后進行考核,通過者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認可。一旦形成這樣的資源共享機制,那么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就可以在不同的學校之間流通,整個高等教育的質量應該也能得到相應的提高。當然,這種資源共享機制的建立是需要克服很多現實問題的,但我們相信,隨著“開放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我們的教育終將打破屏障,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