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高校以人為本制度的實現途徑

時間:2022-05-03 04:57:00

導語:小議高校以人為本制度的實現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高校以人為本制度的實現途徑

摘要:文章通過對以人為本管理理論內涵的探討,在分析以人為本管理對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基礎上,指出高校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實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強化以人為中心的人本管理,是增強高等教育的活力和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管理現代化最現實的選擇。

關鍵詞:以人為本管理;高等教育;教學管理;途徑

一、以人為本管理的內涵

要理解以人為的本管理,就要理解以人為本管理的內涵。對高等學校來說,以人為本,就要以學生為本。在高校的學生基本上已經成熟在自我控制能力,所以在高等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夠和學生平等地交流對話,學會傾聽來自學生內心深處的聲音;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理解學生的觀點和需求,支持學生的表達和行動;要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發揮他們的鉆研優勢,主動鼓勵他們的創新精神。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學,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是主體”;教師更應該密切關注學生的言行、學生的情感、學生的心理、學生的狀態和學生的訴求。創造出尊師,愛生的公平,公正開放的和諧的新型校園文化環境。

“以學生為本”是學校管理的基本原理之一。傳統的校園文化管理,往往以任務為中心,對教師來說,他們在管理中只處于從屬的地位,只是執行領導命令完成任務的工具。這樣,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都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對學生來說,他們常常消極、被動地處于客體地位。這樣,學生的民主管理、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意識都非常低,而且對學生潛能與個性的科學發展是極為不利的。而在現代校園文化管理中,全體師生是整個學校文化建設的中心和關鍵因素,他們既是文化管理的客體,又是文化管理的主體和學校的主人。在校園文化管理中,學校管理的目的是服務于人,是為了學校師生員工的健康和諧科學地發展,因此學校成員的價值被置于高于行政權力的地位。通過最大限度地理解人、尊重人、關心人、凝聚人和培養人,可以充分調動全校師生員工的積極性,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使每位師生員工關心學校文化,自覺地成為校園文化和學校利益的維護人和管理者,從而不斷增加學校的內在文化力。

老師要愛學生。實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學校的管理活動中,老師給學生關愛,始終貫徹“平等、尊重、合作、發展”為基本內涵的人本思想,以誠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大學應有大愛,大學教師應以“俯首甘為孺子?!钡那閼?,做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以學生為本”決不是對學生的一些錯誤想法和行為置之不理、任其發展,決不是在學生犯錯誤后的姑息遷就、視而不見。一方面要注意給予學生申訴、維護和保障自身合法權益的機會和渠道,另一方面更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提供適當教育,強化管理,注意傾聽,注意觀察,注重分析,注重診斷,把握學生鮮活的個性特點,進一步引導學生成長進步。

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校園,還要做到以教師為本。治校興學,人才為先。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關系到一所學校興衰的關鍵。構建和諧校園,更是離不開教師隊伍的建設。從一所學校的長遠利益來看,必須牢固樹立以教師為本的思想,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關注教師的發展和利益追求,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的創造性,最大限度地保護教師的積極性。

對教師而言,要以尊重、激勵、關愛為前提,為每個教師才能的發揮創造條件,積極幫助教師解決工作、學習、生活中的難題,努力營造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真正給教師以發展的空間、創新的空間、創業的空間。要堅定不移地把教師員工的根本利益作為學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教職工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建立健全公正、透明的管理機制,優質、高效的工作機制,努力推動學校的健康發展。

讓教師感到自己職業的幸福,讓學生健康成長,是教育事業不可偏頗的兩個方面,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現代高校以學生為本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在教育中的學生應當視為創業者來看待,而不僅僅是將他們看作一種來來回回的過路者,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講,以學生為本之中的“本”實際上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它是一種從哲學意義上產生的對現代高等教育管理本質的新認識。

二、以人為本管理的重要性

1.現代高等教育管理的走向。以人為本即學生為本,強調廣大師生的人格,強調人的主體性,提倡人的價值,把個人價值的教學和管理與生活的需要協調統一起來。在當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高等院校競爭力的強弱,很重要的是取決于創新人才的數量、質量及其才能的發揮程度。人本管理的核心包括3個方面:(1)依靠學生管理。這一原則的關鍵在于管理中應信任學生、尊重學生。學生管理是一門科學,人才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要求學校個管理部門的職能、工作方式相應地改變。校領的領導職能不能僅限于管人,而要著眼于如何及時調整師生當中人才資源管理策略?!耙匀藶橹行摹备嗟乜紤]如何調動現有師生的積極性,如何招募和培養更多的人才。(2)為了學生管理。這一原則的關鍵在于校園給師生提供發展的空間?,F代大學生的的學習目的已不限于就業之需,更需要全面發展,開創一片屬于自我的天地,師生應有自己相對獨立的人格,而不是學校的附屬物。(3)激發學子的潛能。所謂潛能即人潛在的能力,科學家認為人類的潛能是驚人的,運動員在平時的訓練中無法得到最好的成績,但在正式的比賽競爭中激發了其潛在機能,往往能夠大幅度提高成績。

2.實現現代高等教育管理的物質保證?,F代教學管理就是隨著科學技術實踐的不斷發展,在教育管理中不斷吸收和應用世界上教育科學的最新成就,以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最新成果,使教學管理適應社會化培養人才的要求,推動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管理現代化的內容主要有4個方面:一是樹立培養創新人才管理思想;二是建立科學管理指制和典范;三是采用現代教育管理方法;四是使用先進的教學社內工具。在這里,無論是思想、組織和制度還是方法和工具,都離不開管理主體—學生,因此,以人為本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物資保證。

3.未來的需要和現時代的要求。我國高等教育與發達西方教育相比,普遍存在著設備陳舊、觀念落后、管理不規范的狀況,本科畢業生的業率的下降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甚至可以說,我國相當一部分高校還處在評建階段,尚未達到規范化管理。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原因是教學管理者和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不適應現實的需要和時代的要求。這顯然不利于高教深化改革,不利于一大批高素質的人才的培養,不利于高教戰線參與國內外人才競爭。因此,必須盡快改變高校這種落后的狀況,需按照國際先進的現代教育管理方法、先進的教學模式、先進的定額指標,也就是按照社會發展需要管理教育。

三、“以人為本”管理的實現途徑

1.創建研究型學習的學校。作為教育主體的學生,其素質和能力對于學校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以人為本管理注重激發學子們的的潛能,實施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培養工程,是開發人才潛力的重要手段。學習是教育的目的,學習是創新的基礎,學習是開創未來的宏大途徑,行為主體學生邢才能不斷地獲得新知識,才能不斷促使其隱性和顯性行為方式發生改變,創新離不開學習。創新發展需要的實現必須以人的創造能力的提升為前提。高校要建立鼓勵創新的文化和一個能加速學習、開發創新培養人才和流程的系統,培養學生學會自我思考,增強其自身的學習能力,學會使用創新工具如“腦力激蕩”等,全面提高素質,促使師生不斷成長和進步,同時也要注重在學校中群體甚至整個師生的學習。

對高校來說,培養人才是學校的職責。市場的競爭在不斷地升級,從教育管理的競爭,都離不開人才培養的競爭,不重視教書育人的的學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很難逃脫滅頂厄運;對人才培養市是滿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每一位師生有一種追求自身發展的欲望,尤其是師資隊伍,其自身發展的需要更加強烈;

2.制定有利于學校發展的制度策略。(1)組織策略。組織策略包括管理體制選擇、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目標等組合等內容。由于它決定師生的責任和權利,因此,搞好體制改革有利于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將學科建設與培養人才相結合,有利于合理配置人才資源。(2)公關策略。通過各種宣傳媒介向公眾介紹學科優勢、成就及發展前景,介紹用人單位和培養標準及培養策略,這將有助于樹立學校良好的形象,吸納所需生源及人才組群。同時建立通暢的人才及信息渠道,對獲得補充專門人才及合格人才至關重要。

3.建立有效的教師激勵機制。當代高校教學管理的主導方式是激勵。就是激發教師的動機,誘導教師的行為,發揮教師的內在潛力,其根本目的就是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保證學校培養人才建設一直處于最佳狀態。因此,激勵的過程就是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的過程。

高效發展的后勁,學校社會地位的的大小主要取決于教序和科研積極性、創造性、智慧和才能的發揮。在當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信息社會里,高校中從事人才培養的比重越來越大,高校競爭力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學校智力的開發,而學智力是一個很大的變量,蘊含著巨大的潛能。這就是說,人的工作績效取決于他的能力與水平即積極性的高低,能力固然是取得績效的基本保證,但是不管能力多強,如果激勵水平低,就將難以取得好的績效??梢?,人的潛力主導方式上正確發揮激勵功能,根據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去不斷地調動、提高和保持教師教學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創造出最佳教學績效。

激勵是全方位的,不僅有物質形態的還有精神形態的,單純的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都不能解決學校動力不足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既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建立符合本高等教育特點的物質激勵機制,又要結合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建立起符合國情和本高校實際的精神激勵機制。

4.創建和諧的校園文化。以教書育人精神為核心內容的校園文化建設,屬于高校以學生為本管理體系中的最新管理模式。這就要求現代高校在教學管理過程中,要十分注重教育價值觀建設,要求管理組織的變革適應師生參與民主管理的實施,管理手段的運用既要突出責任目標,又要變硬化管理為軟化管理,以培養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精神,塑造良好的優校形象,使高校在人才培養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構筑以無私奉獻精神為核心的現代校園文化。我們既要在吸取傳統文化合理內核的基礎上納入以奉獻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使傳統文化在當代得以豐富、完善和發展,又要在現代校園文化建設中吸納傳統文化中對德的注重的合理思想,構筑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校校園文化,即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又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相適應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觀念,形成具有現代高等教育管理的本土文化。

參考文獻:

[1]高占祥,《論校園文化》;fNtl,北京:新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2]馬陸亭.全面理解我國“十五”高等教育發展目標[J].轉引自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高等教育,2001,

[3]加里•德勒斯.人力資源管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杜,2001.

[4]楊丹芳.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教育支出配置[J].教育發展研究,2000,(4).

[5]教育部財務司.中國教育經費統計摘要(1990-1997)[Z].上海市智力開發研究所,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