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新課程中的師生關系

時間:2022-08-28 11:12:00

導語:深究新課程中的師生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新課程中的師生關系

新課程標準實施后,我國基礎教育將進行課程改革,試行新的課程標準。

人類將全面進入信息時代。這個時代既要求學習者具備基本的信息能力和素養,又要求學習者個性得以充分發展。面對這樣的要求,改革的共同趨勢就是回歸生活世界,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在教學中,師生角色的定位影響著教學的根本出發點,也就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因此,如何處理教學中的師生地位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長期以來,因為人們局限于“非此即彼”或“厚此薄彼”的兩難選擇之中,所以導致了教學始終無力沖破教學效果不佳的困境。

那么,在新形勢下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呢?

一、轉變師生觀,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教學中師生地位問題,在世界教學史上曾出現過兩種片面性。以赫而巴特為代表的“教師中心說”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中心地位,向學生傳授知識,進行教育,主要依靠教師,主張樹立教師的絕對威信,認為只要順從教師的教導,學生就能學到知識,養成良好品德,至于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反而被認為是有害的東西,從而使教學進行得死板、枯燥。以杜威為代表的“學生中心說”則主張進行重心轉移的革命,把兒童變成教學的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學的一切措施都圍繞著學生轉。顯然,這種學說把學生的地位推向頂峰,至于教師的作用——系統知識的傳授,卻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從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片面強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這就使學生的學習陷入盲目探索的境地,使學生只能獲得一些零星的知識,而學不到系統的科學知識。

而創新教育追求發展學生的獨特才能,賦予其不重復以前人的嶄新的人文本質。因此,作為教師應面向所有的學生發展每一個體的創造個性;作為學生則應將個性智能特長的發展提到重要位置,不再倡導循規蹈矩、死記硬背、人云亦云,要敢于標新立異。因此,要樹立與之相適應的新型師生觀,轉變傳統教育中的“惟師是從”的師生觀,構建教學雙主體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可充分了解和發揮自我發展的潛能,增強“教”與“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既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又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新時代的教師只有從觀念上更新,才能創造出師生平等、其樂融融、共享教學民主的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一種不受壓抑的愉悅情感,為他們的個性釋放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

教師在課堂中要明確自己的角色、任務和職務。如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協助學生尋找、搜索和利用學習資源,知道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對自身作出一個恰當的評價等。教師還應隨時觀察,記錄學生的學習現狀和出現的問題,適時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調整課堂狀態。其次,我們要敢于在課堂教學中提倡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為課堂營造一種積極合作的氛圍,開啟學生的智慧。教師要通過創設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和引發思索的問題情景,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或提出假設,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思維;還要“藝術地運用點撥,激勵學生以獨立的角色,建設性的態度對教師質疑、批評乃至爭辯”。這一過程,是師生間智力對抗和思維撞擊的過程,既能夠極大地調動教師自身的智力活動,又保護了學生智慧的火花,強調了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發揮,還發展了師生間的情誼。

二、促進師生交往,形成和諧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教育竭力回答了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問題,并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果,20世紀30年代形成的蘇聯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同時也要發揮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這種教學理論較之“教師中心說”和“學生中心說”,具有積極的意義。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借助各種中介而進行的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等多方面的人際交往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師生間的交往是教的活動和學的活動的結合點,整個課堂是師生群體在教學活動中多邊、多向、多種形式交互作用的人際網。沒有交往,教育關系便不可能產生。一切教育不論是知識教育還是品德教育都是在交往中實現的。因此,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的表現形式。教育活動要從關注課堂教學中的人際交往入手,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強調師生之間應建立一種合作的關系。

新課程標準實施下的課堂教學最突出的特點是:課堂的學習氣氛十分活躍,師生合作,交流的方式十分靈活,表現學生個性和差異的機會更多。改革后的課堂是學生與教師共同活動的場所,由師生共同完成。學生也可以自由地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向老師或同學提出,得到答案,但更提倡的是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或探究、合作式的學習加以解決。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為學生服務,更重要的是要以豐富的知識,恰當的事例,引導、調整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自始至終都處于一種相互尊重,積極合作學習的最佳狀態,促使學生在思想上產生一種求知學習的強烈欲望。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要按著民主、平等、尊重、真誠的原則并以征求意見的方式進行。教師的語言要清晰、嚴謹、生動有趣,帶有時代特色和強烈的感情色彩。對有差異的學生,要為他們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他們質疑,鼓勵他們探究。教師應把更多的時間,更多的主動權留給學生。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探究能力和綜合能力,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引導學生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協調和可持性發展,提倡在合作中學習和進行互補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在交流學習與合作學習中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事實也證明,協調合作的師生關系無疑能為達到共同的教學目標產生促進作用。更重要的,這種交往還可以使人和人之間的合作精神得以增強。

三、建立雙向互動,實現教學相長

作為教學活動雙方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實際上已構成活動的雙主體。以往的教育活動中,過分地強化了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將受教育者置于被動的地位。而強調學生主體性的今天,也應注意發揮教師的主體使用,因為教學過程確確實實就是一個雙主體活動的過程。而且現代心理學表明,師生之間并不是單向的“刺激——反應”結構,師生之間實際上是一種互動的反射環結構。要使教學活動達到有效的目的,教育活動的雙方——教師和學生都要相互了解和認識“教育過程中師生間的認識關系,是一種雙向的、直接的、互為主客體的認識關系”。所謂雙向,即指教師要了解和認識學生,學生也要了解和認識教師;他們之間的了解及認識,是在相互的交往中產生的,不須借助中介,由此可見,在教學活動中,師生都是主體,都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缺少一方,或一方主動,一方被動,都不能構成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所具有的整體功能也就得不到發揮,教學活動的預期目標也就無法實現。

雖然師生雙方都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他們作為認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各自的作用是不同的。學生從學的角度出發,積極主動地參與并配合教師的課堂教學,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作用,使自己的各種課堂行為與教師的教學活動產生和諧共振。教師從教的角度出發,不但要遵循學科教學過程的規律,更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著眼于學生主體的構建與培養,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成為自身發展的主人,從而把他們培養成為能夠自主地、能動地、創造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在日常的師生交往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教師的認識,可以像教師對自己輸出期望一樣將自己對教師的期望反饋給教師,激起教師教學的熱情及對自己發展的關愛。這種雙向的師生關系的確立,正如《孫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一樣,通過雙方主體意識的喚起,確保雙方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協作,為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提供必要的保證條件。

這種雙向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教學相長的良好的鋪墊。因為師生之間的發展也是一種互動的關系。雖然教育的本質是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為目的,但是“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他直接和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教師在關注學生發展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地提高自己,從享受學生獲得發展的喜悅之中,感受到一種“與學生共創共享教育的幸?!薄?/p>

總之,教學是師生雙方同時的活動過程,教乃為學而教,學乃從師而學,師教生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教學活動,師生雙方必須以真實的活生生的主體的人的地位投入教學活動中,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達到教師職業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