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課教師文學素養

時間:2022-08-01 02:41:49

導語:聲樂課教師文學素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聲樂課教師文學素養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是培養中小學專職音樂教師的搖籃,今天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是明天中小學音樂教壇上的主要生力軍。國家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學習領域。它有助于擴大學生音樂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它雖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對獨立的教學內容,而在更多的情況下,又蘊涵在音樂鑒賞、表現和創造活動之中”。很顯然,國家教育管理部門對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說,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不僅有“唱”的水平,更要有“講”和“教”的能力。聲樂的基本結構是:聲樂———音樂(旋律)、文學(歌詞)———人聲“三位”一體式。這就意味著聲樂教學是一門相當復雜的藝術,并不是會彈會唱就會教學。正如一位足球明星當上教練不一定能訓練出精干的球隊一樣,因為,當運動員和當教練員不僅是位置變了,而且對足球的認識和理解也不盡相同;運動員只需要執行、貫徹教練的戰術意圖即可。而教練需要的是理論,還有設計、布置戰略、思考如何有機地把球員們組合成一個整體,并讓球員理解、執行自己的戰術。聲樂教學也不例外,要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表現境界,就得既要準確地體現出聲樂作品的整體表現的某種心境和意境,又要在音樂中延伸詩或詞的情感內容,也就是完整地表達以情感為主線的“三情”———詩情、曲情、聲情。因此,要達到或實現聲樂教學的最終目標,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學修養的教師方可能完成。

一、高師聲樂教材中的文學元素

一首好的歌曲教材總是能表達人們的心聲,或是蘊含著一個美好的寓意,或是抒發一種溫馨的心曲,或托出一個美麗的夢幻,或展現一片熾熱的情懷?,F今被各設立有音樂專業的院校較為通用的涉及文學的聲樂課教材很多。有直接用詩詞來譜曲的,有根據民間故事改編進行創編的,有根據經典名著、小說改編的電影、電視劇、歌劇、舞臺劇創作的插曲、選曲的。

1.直接用詩詞來譜曲的教材。如:人民音樂出版社———高等師范院校教材《聲樂曲選集》中國作品(一)至(三)冊中有:《滿江紅》(宋)岳飛詞,《紅豆詞》曹雪芹詞,《大江東去》(宋)蘇軾詞,《蝶戀花?答李淑一》詞,《菩提蠻.黃鶴樓》詞,《憶秦娥?婁山關》詞,《憶江南》(宋)白居易詞。吉林音像出版社———《中國民族聲樂教材》中的《千里共嬋娟》(宋)蘇軾詞。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聲樂實用基礎教材》中的《沁園春?雪》詞等。

2.根據經典民間故事改編進行創編的教材。如:吉林音像出版社———《中國民族聲樂教材》中的《孟姜女》劉麟改編、《木蘭從軍》劉麟改編、《牛郎織女》劉麟改編。遼寧人民出版社———《新編中國聲樂作品選》(第五集)中的《昭君出塞》劉麟改編等。

3.為經典名著、小說改編的電影、電視劇、歌劇、舞臺劇創作的插曲、唱段的教材。如:人民音樂出版社———高等師范院校教材———《聲樂曲選集》中國作品《我愛你!中國》故事影片《海外赤子》插曲、《南泥灣》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選曲。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聲樂實用基礎教材》中的《邊疆泉水清又純》影片《黑三角》插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影片《冰山上的來客》插曲。吉林音像出版社———《中國民族聲樂教材》中的《我的祖國》影片《上甘嶺》插曲、《牡丹之歌》影片《紅牡丹》插曲、《高天上流云》電視系列片《人與人》主題曲、《一個美麗的傳說》電視連續劇《木魚石的傳說》主題曲、《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歌劇《洪湖赤衛隊》選曲、《紅梅贊》歌劇《江姐》選曲、《五洲人民齊歡笑》歌劇《江姐》選曲、《萬里春色滿家園》歌劇《黨的女兒》選曲等等。在聲樂課堂上,倘若聲樂教師要讓學生以人類聲音最獨具的音樂魅力的方式———歌唱來表現歌曲,讓人聽覺、視覺得到無以倫比的雙重美妙享受,演唱的方法、發聲技巧等固然十分重要,可是,最主要的是學生能夠用敏銳的心,將對聲樂作品的時代背景、內容、思想感情的感悟通過歌聲表達出來,將聲音的表現力與聲樂作品所呈現的意境相融合,才能真正打動聽眾的心。聲樂教師文學素養的高低,其教學效果是大相徑庭的。

二、教師文學修養的作用

1.教師的文學修養有助于引領學生完整表達作品意境唐朝大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在歌唱藝術中,“情”起主導作用,是聲音的靈魂,強調只有在動聲之前先動情,才能唱出感人至深的心聲。當然,這種動情,不是即興而發的一時沖動,而是經過精雕細刻的藝術處理后得到的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的高度集中,而文學修養的深淺,直接影響著其對作品內涵的理解。文學功底深厚的教師會把文學流派與音樂流派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流派、作品背后的文學故事和相關文化,以便演唱時達到“情與音和”?!扒榕c音和”顧名思義,是指情感的表抒必須與音樂作品的內涵情感相吻合。否則,再好的聲音,缺少了真實的情感,歌聲也是蒼白無力的?!吨袊褡迓晿方滩摹分睹辖肥钱敶髑彝踔拘艅撟鞯囊幌盗袃炐忝褡迓晿纷髌返拇碜髦弧H狈ξ膶W修養的教師只能求助于注解(譜子里的力度記號、表情術語),加上自我陶醉不斷地反復范唱,讓學生鸚鵡學舌地模仿。有良好文學修養的教師會從“音情”、“詞情”如何巧妙地融合啟發學生:該曲原為江蘇民歌,詞作者劉麟改編,傳唱的是秦時孟姜女與新婚丈夫生離死別,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詞作者劉麟改編后的歌曲《孟姜女》,歌詞分別以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進行展開。改編后的作品人物情感更為豐富細膩,戲劇性沖突更為強烈,內容更加深刻,詞作家基于原創而高于原創,情深而藝美,塑造了一個鮮活的中國女性的光輝形象,使原本就深入人心的民間故事更加生動感人。作曲家根據文學(故事情節、內涵)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將民間小調《孟姜女》進行改編創作成了一首動人心魄、氣勢恢宏、感人至深的具有引子與尾聲的四段體曲式結構的大型聲樂作品,使舊的題材煥發出新時代的光彩。引子(歌曲前奏)慢板速度,旋律舒展、平靜,仿佛是平靜給了歌曲一個全景的展現,緊接著集中聚焦點—————孟姜女的家?!按骸?,表現新春團圓之際孟姜女的哀傷之情,音樂呈示傳統民歌的主旋律,奠定了全曲的基本感情基調。演唱情緒主要表達出孟姜女心中的悲傷、怨恨?!跋摹保憩F孟姜女盼望杞良哥早日歸來的真摯情感。節奏上變得更舒緩,特別在結尾“逢”字上,引用了戲曲中的拖腔,一字多音的作曲方法進一步深化主題,需要演唱情緒稍帶哭腔。“秋”,描寫孟姜女那焦慮、憂愁、所有的思戀寄托在了一針一線縫寒衣上的凄涼場景。音樂旋律波動復雜,用空拍、頓音的處理,演唱情緒須有焦慮、擔憂略帶哭腔,特別在頓音處更要表現出哽咽的感覺?!岸薄埃笱┘婏w北風疾,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里,只見白骨漫青山”。音樂為快慢的對比呼應,相互推進,作曲家通過運用幾次轉折,把樂曲的主題和情緒推到巔峰。演唱須一句比一句強,第三句則是用哭天喊地的唱腔把孟姜女失去親人的悲痛欲絕,對昏君實施暴政,涂炭百姓的殘酷惡行的憎恨,對封建社會的控訴、仇視,這種百感交織情感猶如決堤的山洪,萬涌奔騰式渲染出來。由此一來,學生便會豁然開朗,學生演唱時做到“聲情并茂”“、情與音和”、完整地表達作品意境自然水到渠成。

2.教師的文學修養能讓學生縱情地歌唱文學作品對人心靈的滋養,性情的陶冶以及人格的塑造有著重要的作用。具備良好的文學修養的教師更懂得尊重學生,珍視學生,更具備理解學生,與學生溝通的能力,這樣更有利于營造自由、民主、寬松的教學情境。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在聲樂學習中常會有這樣那樣的過失,尤其是初學階段,他們都想盡快找到“好方法”,都希望在短期內把所有老師、同學的優點吸收到自己身上。由于急于求成,結果不僅方法沒有掌握,反而產生了許多的錯誤與不良的習慣。例如:錯誤理解老師要求,課后自己亂唱;盲目聽其他老師、同學的意見,而不能很好地與自己的專業教師配合;提出一些無知的問題等等。這類過失是學生不可避免的。有良好文學修養的教師會理智和冷靜地看到,學生的動機是求學心切,主觀愿望是好的。同時也會意識到假如過于追求聲音技巧、狀態,就會對聲樂學習的偏移,假如不重視自身文學修養,知識不豐富,視野不開闊,單純掌握聲樂技巧,只從聲樂技巧來表現,就會導致歌聲動聽不動人的尷尬境地。因而,不但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增添更多的文采去鼓勵、感染學生。注入了文采的教育,會對學生有著無限的吸引力。例如:在進行聲樂技巧訓練時不會武斷地對學生說“對”或“不對”這種簡單打擊的語言,會用“你可以唱得更明亮、華麗、輕巧”讓人愉悅的語言代替,從而一改聲樂技巧訓練“嚴肅、枯燥”的面貌。學生在唱一首抒情柔美而又輕巧的歌曲時,不會用“好聽”或“不好聽”來判斷,而會把聲音比喻成“透明的露珠”、“春夜的雨滴”、“百靈鳥”等詩情畫意的語言,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總有學習的興趣,歌唱的熱情,總能在輕松的教學情境中縱情地歌唱。將聲樂課變成使學生得到一次次高層次精神享受的藝術。

3.教師的文學修養有助于學生創作能力的培養音樂是一門十分強調創造和創新的藝術,聲樂作為人聲唱出的帶有語言的音樂的一種表現形態,屬于二度創作范疇。詞曲作家合作創作的作品能夠給人以心靈的啟迪、思想的凈化乃至對人生的感悟,惟有借助演唱者這個直接橋梁進行二度創作方能完成,最終實現其藝術價值。學生對聲樂作品的二度創作,除了要有嫻熟的聲樂技巧及美好的嗓音、良好的音樂感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外,離不開對歌曲描寫的情景、人物心理、情感以及情調的直接體驗和間接體驗。當今歌壇青年歌唱家劉和剛,在2006年第十二屆“隆力奇”杯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一曲《父親》,令比賽現場評委感動落淚,榮獲民族唱法專業組金獎,還贏得了“親情歌手”的美譽。在回答記者采訪時,劉和剛動情地說“:因為這就是我成長的寫照,當唱起這首歌,眼前就會浮現出父親含辛茹苦的形象?!边@就是直接體驗,可是我們對歌曲主題思想的體驗不可能都來自歌唱者直接的生活,往往還需要通過間接的渠道———這就要借助于文學。學生在進行《聲樂實用基礎教材》之《牧歌》這首歌曲的音樂實踐活動時,不可能每個學生都有過在草原的經歷和體驗,有良好文學修養的教師會向學生介紹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等,使學生能通過想象的力量,將草原、羊群、湛藍的天空、廣闊的地平線……那種無比寬廣開闊的大自然化作激情,自然而然傾注到歌聲里。當學生唱到《中國民族聲樂教材》之《木蘭從軍》這首歌曲時,缺乏文學素養與國學修養的教師可能對此無能為力而束手無策。有深厚文學功底的教師會讓學生從歌曲背后蘊藏的故事(北魏年間,民間女子花木蘭,因父老弟幼,假扮男裝,替父從軍)開始學習,結合觀看一些近代以描寫愛國女英雄形象為題材的故事片,使學生易于理解,能化抽象為具體形象,再引導學生借助想象的力量,使自己進入角色,準確地表達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師的知識越淵博,學生所感受到的情感也就越豐富,意境越深遠,藝術想象活動也就越廣闊,越有創造力。

國家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特別強調“: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這一性質的確定,在我們今天這樣一個特別需要人文關懷與重塑靈魂的時代有著重要意義。對肩負培養中小學美育人才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教師自身素質和文學修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使命。聲樂教師只有具備厚實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氣韻,才能滿足高師聲樂課教學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