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區教育需注意事項

時間:2022-08-06 09:17:58

導語:農村社區教育需注意事項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社區教育需注意事項

0引言

社區教育是政府社區管理中實施的一種全民化教育,是與社區內的經濟發展、政治教育、文化繁榮、科技發展以及提高日常生活幸福感相聯系的多類型教育。社區教育的實質就是要逐步實現教育的社會化和社會的教育化。城市社區教育已經進入了快車道,取得了較大成績,而農村社區教育則發展遲緩,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深思。我國9億多人在農村,農村不但離不開社區教育,而且需要花大力氣搞好社區教育。

1農村社區教育產生的背景

農村社區教育的開展依賴于農村社區的發展。農村社區是相對于傳統行政村和現代城市社區而言的,是指在農村地域中以行政村或中心村等一定的地域為范圍,以農民為主體組成,以多種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相聯系,以多種社會群體結成的富有人情味、開放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其本質上是農村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種全新的社會管理模式。農村社區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現實背景。

2農村社區教育產生的動力

我們知道,社區教育是社會和教育發展到較高階段后兩者相結合的產物,可以說,發展社區教育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必要基礎與必由之路。隨著經濟水平的,農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思想意識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他們不但需要豐厚的物質生活,而且要求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不但需要舒適的居住條件,而且要求有優美的生態環境;不但要求擁有生產經營上更加完整的自主權,而且要求擁有政治上更加充分的民主權利。向教育要生產力,永不過時,因之形成了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

3農村社區教育的重要意義

3.1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社區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樣,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必要條件,是現代社會生產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同樣發揮著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社會生產質量,進行社會勞動力的再生產,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社會生產能力的作用。農村社區教育受一定社會經濟生產規模、速度和水平的制約,是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的產物。

3.2提高人們的政治思想水平農村社區教育的政治功能是由社區教育具有的社會生活屬性所決定的。社區教育受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制約,并在為鞏固和改革發展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培養造就人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譬如,在農村社區教育中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艱苦奮斗以及社會公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遵紀守法教育、法制教育、誠信教育等,就具有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的政治作用。

3.3傳播優秀的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產物,社區文化則是社區、社區生產和生活的歷史積淀,社區文化傳遞的基本手段是通過教育活動。而農村社區教育恰恰具有把社區中人類社會創造的文化,進行選擇、整理、研究、傳遞并能吸收、改造、創新和發展的功能。

3.4形成村民積極的態度和價值觀,養成良好的道德風貌社區教育以人文教育為導向,以互助、合作為特色,強調先喚醒,后啟蒙;先生活,后知識,并實行人文教育、知識教育和職業教育相結合,注重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交互作用。

3.5提高村民的整體素質和文化水平人力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在生產力諸要素中,掌握了科學技術的勞動力是第一位的。勞動力的素質越高,創造的社會財富越多。我國人口眾多,但勞動力素質不高,國民整體素質較低,這是不爭的事實。要把我國沉重的人口負擔轉變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只有依靠教育,依靠終身教育。農村社區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作為實施終身教育的一種最佳的教育組織形式,在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4農村社區教育的內容及目的

4.1內容農村社區教育應該有別于職業教育和學歷教育等其他教育,是其他類別教育難以覆蓋而又是社區居民所需要和喜好的,對家庭穩定、社會繁榮等有益的多類別教育。從大的方面講,包括倡導社會優良風氣,宣傳公共道德及法律知識,表彰模范家庭及好人好事;舉辦社區文化活動,設立書報閱覽室,介紹鄉土文化,傳授民俗技藝;協助低收入子女就學,舉辦成人補習教育;輔導民眾就學、就業,開展家政指導;居室內外環境美化,家庭裝潢,家庭膳食營養,及其他社會教育活動等。從小的方面講,針對社區內老人、小孩、下崗人員等不同知識需求,通過不同形式,多層次地開展現代家居、生活情趣、老年保健、心理健康咨詢、安全防災、養性怡情、家政技巧等知識的學習;針對年輕父母教育方面,可以開展:①親子教育。以怎樣做個好父母為目的,教育父母對待子女應有的態度,建立與子女的良好關系,以及幫助子女課業,解決子女行為問題等。②衛生保健。是幫助父母了解家庭醫藥與護理常識,保持居住環境衛生;并介紹有關食品營養、健美、急救等知識。③休閑康樂。以擴大父母們的生活視野為目的,使她們在繁重的家務之余參加歌唱、舞蹈,及參觀旅行等活動,以調節身心,增添生活情趣。④生產習藝。以提供父母們從事家庭副業的機會為目的,舉辦插花藝術指導,介紹家庭手工藝,并聯絡廠商,為媽媽們介紹實際工作的經驗。⑤家政指導。以家政指導為目的,協助媽媽們從事家庭室內布置、服裝設計、家庭點心制作,以及料理家務的科學方法。⑥社區服務。以推動父母們參與社區服務為目的,利用余暇,組織父母服務隊到醫院、育幼院及老人院等從事服務工作,等等。

4.2目的通過農村社區教育,使農村居民獲得以下多種能力:①正確行使公民權利與義務;②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③培養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④培養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基礎教學和應用機械的技能;⑤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辨別價值標準的能力;⑥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認識并發揚;⑦客觀了解自己與外界環境之間的關系,使自己適應并不斷改進自己;⑧保持個人身心健康以及自己家庭成員的健康;⑨發展與人相處的適應能力;⑩正確安排具有幸福感的家庭生活的能力;輯輥訛形成欣賞別人的眼光,能適當贊賞別人,為形成和睦的鄰里關系奠定堅實基礎。

5農村社區教育開展中應注意的問題

5.1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全面實現提高居民素質具體講,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尊重每個居民的個性,致力于每個居民的獨特性、創造性和審美性的培養。先把每個居民培養成有知識、有德性、有個性的個體,然后才能把社區建設成有特色、有親和力、有凝聚力的社區。只有以人為本的教育,才能激發居民參與的欲望,只有居民的社區意識、公眾意識被激活了,社區教育才能形成千軍萬馬之勢,形成社區向心力,產生社區歸屬感和社區團結互助精神,形成健康向上、文明活潑的社區生活方式,實現社區教育和社區發展的良性互動。

5.2摒棄學歷教育為主的觀念農村社區教育是一種開放式教育,它鼓勵非學歷教育的大力開展。從正規學校畢業后參加的各種繼續教育,是面向成人的繼續教育,如函授大學、廣播電視大學、自學考試等形式的學習,更適合城市人群的學習,在將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仍會得到大范圍、大規模的發展。農村社區教育則不同,面向全體農村居民,由于受就業機會、生活環境、企事業單位數量、物資生產途徑等多方限制,對居民的畢業文憑要求不是非常明顯,所以要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以知識補充、技能培訓、情趣培養等為主要內容。

5.3注重加強對農村居民社區歸屬和認同的教育研究表明,社區里那些智商和職業地位比較高,受過高等教育的職業人,往往注重自己的職業歸屬,社區意識淡薄,對社區的事情關心較少,容易忽視社區歸屬感的自我教育;而那些智商和職業地位比較低的人,則表現出相反的態度,他們往往表現出比較高的社區認同意識,對社區保持著強烈的興趣。農村社區建設的成敗最終取決于居民社區意識的提升,也同時取決于居民對社區的依賴態度。所以,加強對農村居民社區歸屬和認同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解決的方法,一是社區教育的課程要豐富多彩,既要開設具有審美性乃至休閑性的課程,對社區所有成員進行終身教育,如音樂、美術、娛樂、保健等等,又要不斷適應企業需求,開辦各種實用型的職業教育培訓,包括職前、職后教育等等。二是多開辦具有聯誼性、交往性的課程,為建立社區精神、營造社區文化創造條件,為居民交往活動提供一個健康文明的場所,如各種文化沙龍、興趣專題講座等等。三是通過加大社區公德課程教育力度,樹立社區在居民心中的位置,調動社區居民共同創建互幫互愛、和諧溫馨的社區生活,把不同階層、信仰、行業的人聯接到社區這個平臺上。

5.4注意提高對現有社會教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的能力它可以對現有教育資源進行重組、改造與再分配,社區教育無需過多的額外投入,就能實現社區教育低成本擴張與發展,不必占用過多的教育資源。就我國而言,一是農村社區要主動接納并大膽利用社區外資源。如與政府協作,利用本區縣的職教中心、職業學校、電大工作站、函授學校、黨校、成人學校等的課程資源和師資,充實農村社區的教育力量;從當前開展的實際情況看,農村社區教育缺乏利用社區外資源的主動性,要切實加強。二是要動員社區附近的“正規”學校積極開展社區教育。我國有不少普通中小學,因為中小學入學高峰已過,學生數量下降,一些教師代課任務減少,教室大量閑置,這些盈余的教育資源可以轉向社區教育,學校資源要有組織有計劃地向居民開放,為農村社區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