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問題探析

時間:2022-01-15 10:33:54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問題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問題探析

【文章摘要】高校強化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五個方面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達到切實解決問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問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內容,在傳統教育體制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和操作體系。這套體系,根源于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高職版”高職院校實施更大規模,更深層次的校企合作之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面臨著深層次改革的必要。過去一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顯露出不少的弊端和問題,這些弊端和問題,主要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個基本要素上,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環境。

1教育者缺乏實踐經驗

學校教育的主體是教師,教育者思想狀態直接影響教育質量。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政課”。思政課教師由專職和兼職兩支隊伍組成,其中專職教師是骨干+在課堂教學之外,主要由學校專職和兼職的輔導員、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實施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之后,過去的教育模式出現幾個問題。第一,思政課教師由于缺少企業實際工作經歷,授課時很難深刻分析出企業實際工作環境中的具體問題,使得理論聯系實際比較空泛。當前,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師,大部分來自普通高校的畢業生。這些教師在大學讀書期間,很少接觸社會實踐,他們在授課時聯系的實際事例,往往是通過電視、報刊和理論資料所得到的,這種間接的材料,一般是比較具有普遍意義的,并且經過了收集者的整理和修飾,但教師本人并沒有親身的感受。因此,教師講授時很難使學生有,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的感覺。第二,輔導員和班主任在做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遇到了如何準確培養學生崗位敬業精神的新問題,由于輔導員和班主任自身沒有企業工作的經歷,因此在培養學生崗位敬業精神方面,往往只能從一般意義上教育學生強化責任、遵守紀律、優化作風、提高技能等,很難入木三分地身傳言教,使學生在教師親身經歷的事件中得到啟發和感悟,當學生在專業見習和頂崗實習中遇到具體問題請教老師時,老師也很難做出卓有成效的指導。

2教育內容相對滯后

教育內容是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效果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良好的教育內容,不可能有好的教育效果。隨著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斷深入發展,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存在著三個偏差:第一,教育內容與社會發展存在偏差。由于教師的教學依據主要是教材,而教材的出版又由于編寫和出版過程存在著時間上的滯后現象,因此教材的內容總是落后于現實社會的發展。第二,教育內容與企業管理實踐存在偏差。由于教材的普遍性特征,它很難體現不同區域、不同行業、不同學校和企業的實際情況。雖然教師也會努力因地制宜地備課,力求縮小教材和實際的差距,但由于教師本身存在社會接觸面不寬,企業管理實踐經驗欠缺等先天性不足,教育內容很難滿足現實需要。這種狀況,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在學生進入企業參加實際工作的時候,企業往往會對學生的個人素質、工作態度和團隊精神等產生不十分滿意的感覺,從而會對學校的教育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

3教育方法陳舊落后

教育方法是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條件+在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的模式中,原有的教育方法很難獲得教學相長的效果。第一,難于在理論聯系實際中實現教學相長。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與學生的教學相長,往往局限于理論的互動性,即對于一個理論結論,發揮學生的主觀思維,提出問題,共同探討,雖然也講究聯系實際,但實際上是“紙上談兵”教師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只是在盡量讓學生談出自己的主觀想法,從學生的積極思維中獲得一定的啟發,但由于那時的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少,一般限于假期的“三下鄉活動”等,因而他們提不出實踐性較強的問題,對思政課教師產生不了太大的影響,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情況則不同,學生接觸到的社會實踐問題,教師往往沒有經歷過,沒有與學生一樣的切身體會+教與學之間,客觀上存在著差距,教學相長之間,也就存在著難于接軌的狀況。第二,難于在聯系學生思想實際中實現教學相長,學生的思想來自于生活實際,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中,學生的“活思想與原先單純的”在校學生差距甚大過去幼稚懵懂的學生,已經日益具備了社會人的屬性,這就決定了傳統的聯系學生思想實際的教學相長的教學方法業已成為“明日黃花”由于傳統教學方法的慣性影響,教師的教學方法很難在短期內實現根本性轉變。因而,師生之間的教學相長不可能達到相互彌補的優質效果。而且,在某些問題上,學生對教科書上的結論會提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在這些問題上,師生之間不是互補,而是對抗。

4教育環境校企參差不齊

實現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后,教育環境的變化對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許多新問題:第一,學生參與企業實踐的時間大大增加,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時應該發生怎樣的變化?高職院校思政課的課時量,是國家教育部有明文規定的,不能減少從各個高職院校的實踐情況看,必須采取部分課時實行實踐教學的方法,這種實踐教學應該如何把握,值得研究。第二,企業文化與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應該怎樣準確發揮二者的優勢。在現實生活中,校園文化比較高雅,講究意境與激情;企業文化比較通俗,追求實用與效益,要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絕非易事。第三,當部分學生由于各種原因達不到企業就業要求的時候,會產生多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應當如何加強引導和培養?與普通高校相比較而言,高職院校的就業率較高,這是因為高職院校畢業生的技能性較強+但是,也總是存在部分學生就業不理想,甚至找不到工作的狀況,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這方面做好工作,取得效果,有待探討。

【參考文獻】

[1]孫宜山.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

[2]龐志偉.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價值審視[J].華中人文論叢,2010.

[3]范蕓蕓,畢瑩.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圍上一條溫暖“微博”[J].科技教育,2010.

作者:王利榮 魏可 單位:張家口學院